APP下载

向上竞争 
——中国纺织业提升产业责任竞争力的十年探索

2016-09-19策划本刊编辑部执笔于志宏杜娟供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WTO经济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服装行业纺织供应链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于志宏 杜娟 供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向上竞争
——中国纺织业提升产业责任竞争力的十年探索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于志宏杜娟 供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作为产业责任竞争力的典型代表,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环境尽管在变,但却通过十年一步步扎实的社会责任建设,走向了行业的“正向竞争”,沉淀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成果。

无论是对国家经济还是全球经济,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1月13日,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纺织行业利润增长超过6.8%,高于6%左右的工业增速目标;纺织业是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产业,全世界9000多万吨的纺织生产总量中,中国的产量超过一半,达到5000万吨。

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业绩显得一枝独秀。这样的业绩不是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黄金时期”取得的,而是在全球经济有些寒冷的背景下创造的。作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行业,纺织服装行业是最早融入国际供应链,通过验厂、认证等方式接受国际社会责任传导或者压力的行业之一,但也是最早通过市场化、全球化提升自己的行业之一。

2015年12月10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举办了“2015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1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定为“先锋十年,创新未来”。这是中纺联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十次社会责任年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总结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经验成果时指出,10年来,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以理论为先导,制定并践行前瞻性标准。不仅在国内率先制定了相关标准,而且实现了从骨干企业试点向产业集群推广;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入手,向环境保护、公平竞争、消费安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全方位覆盖。

在十多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开放为纺织服装业在全球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但恰恰也是那个时候,中国纺织服装业才真正感受到了融入国际供应链的各种压力。“可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这段时期,是我们被动适应国际上的社会责任要求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带着一些消极、甚至是对抗的情绪,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意识提升的过程”。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依然很有感触。

变化始于2005年“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推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始了社会责任体系化建设的一场集体行动。十年间,作为本刊提倡的产业责任竞争力的典型代表(《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9期封面《“产业责任竞争力——社会责任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基本参数”》),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环境尽管在变,但却通过十年一步步扎实的社会责任建设,沉淀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成果。

十年转变: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到分享经验

企业:主动适应

一个最大的变化来自企业。“如果说2005-2010年是我们不断把理念推给他们,让企业注意到社会责任问题,那么2010年以后,就是他们反过来推动行业的工作,要求把社会责任和公司的业务、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成长结合起来。梁晓晖说道。

在这一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有限成本所带来的企业绩效向好,诸如“工人向心力增强工人单位小时产量增加”等收益让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认真地审视社会责任的真正价值——企业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

而这也符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一再强调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的要求整合到生产流程和价值链条中去。

即使随着纺织业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来自国际供应链的责任要求减少的情况下,中国自有品牌及其供应链的社会责任建设也正在成为这一行业未来的趋势。

地方政府:全力支持

2005-2010年,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响应行业协会的要求、行业的号召;2010年以后,转型升级的压力让很多政府开始把社会责任提升到产业竞争力的高度和战略来看。

据梁晓晖介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劳工责任、供应链管理等对产业的责任竞争力能起到正向作用,也即是能起到推动转型和产业整合的作用,“要么转移出去,要么淘汰,要么提升转型”,从而构建更健康的产业结构。

行业走向“正向竞争”

“我们行业虽然辛苦,但是风气很好。压工资、偷别人技术、冒防别人的品牌已经不是行业的主流了。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正向竞争,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工人的能力,这就对了。可能会有一段痛苦的时期,但是走向正路了,这就是一个最大的进步,是过去五年痛苦纠结的最好结果。梁晓晖举了两个企业的实例。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是被纺织业界称为“如意纺”技术的全名,是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拥有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打破了原本只有棉花、羊毛做原材料的限制,拓展到纺剩下的落毛、废毛、羽绒、木棉甚至柳絮。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纺织界纺纱技术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岛红领集团独特的互联网模式:大规模定制(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颠 覆了所有对制造业的传统认识:用大货的生产速度生产出小单的高端质量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生产模式和资源的冲突。

凭借“如意纺”这一突破性技术创新,如意集团将传统技术20%的利润率大幅提升至现在的50%。同样基于创新,红领集团的定制业务年均销售收入、利润增长均超过150%,年营收超过10亿元。

在梁晓晖看来,这些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融入其中的新的商业模式,“才是我们期望的未来”。

行业树立起正面的国际形象

据孙瑞哲介绍,以落实管理体系为抓手,中纺联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上不断推进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对行业竞争力的挖掘和培养。通过行业自身的建设,来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内向外,也就是通过社会责任的建设来优化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不要小瞧我们纺织行业这十年的社会责任建设,它为我们纺织行业在国际上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氛围,为整个纺织行业争取到了很多友善的外部空间”。

梁晓晖更是用“史无前例”“翻天覆地”来形容整个行业国际形象的转变。“现在纺织服装行业几乎已经不是社会责任的负面案例了,而且许多国际组织正和我们开展合作把行业社会责任经验复制到其他行业、企业,以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这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其中的基本共识就是中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工作是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一方面确确实实我们发生了很多改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通过社会责任工作让以前批评我们的人变成了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做事,他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理解,对我们就更有信心和耐心”。

十年经验:信息披露、管理体系、跨界协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十年来的社会责任实践始于市场趋势激起的自愿意识,因而行业社会责任工作非常注重建立企业自主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能力,以及主动致力于利益相关方参与和沟通的制度建设。”年会上同期发布的《2014-2015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报》这样总结了自身工作。

梁晓晖又做了进一步的分解:2005-2010年,完成自身社会责任建设;2010年开始,在国内供应链上跟其他机构深入合作;而未来,则是把这种合作推广到国际供应链上去,让中国经验“走出去”。 “形象地说,就是先自己健身,然后在家里操练几下,再走出去打天下”。

以CSC9000T为发端,在十年社会责任工作中,纺织行业逐步发展出了信息披露,管理体系及跨界协作三大发展推进机制,以机制输入产生价值输出,坚持发展导向。

从2006年发布中国第一个行业社会责任年报起,中纺联连续9年编制发布了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陆续针对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化纤和印染5个重点行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目前已有近百家骨干企业和覆盖上万家企业、年产值超5000亿元的12个产业集群地区发布了200多份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制造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占最大份额。

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始于CSC9000T,这不仅已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等多项工作的有力抓手,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据孙瑞哲介绍,CSC9000体系也在与时俱进,2005主要聚焦员工和劳工者,2008年扩展到员工、环境、公平竞争这3个领域的12个要素。2015年中纺联开始全面修订CSC9000T,扩大主体适用范围,以适应行业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名称中CSC的英文含义也将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China Social Compliance)”扩展为“企业可持续契约(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Compact)”。

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十项“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个常设性的社会责任推广机构(2005至今)

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2005)

中国第一个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及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

中国第一个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之间的互认协议(2007)

中国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导文件及报告验证系统(2008)

中国第一个加入全球契约的产业组织(2008

中国第一个同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平台(2009至今)

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多体系合作与协调平台MAC(2012)

中国第一个在线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和发布平台(2014)

中国第一个跨供应链环境足迹信息交换与合作机制(2015)

包容开放,体系融合

10年来,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影响广泛,跨体系合作深入开展。王天凯认为,主要是实现了从强化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向建立全球主要社会责任体系合作机制的过渡;从纺织本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向电子、矿业等兄弟行业责任体系建设的延伸。

“关于社会责任的倡议、标准和体系很多,如何实现它们的合作、联合与互认,既是中国企业‘减少不必要投入’的呼声,也是国际上的共识”,梁晓晖称之为社会责任标准的“集团化”。截至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经和七个国际性标准体系在机制上进行对话,致力于在统一规范的同时,减少供应链的重复工作,提高各个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透明度。“这几个标准体系所覆盖的企业会员的采购量,占全行业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孙瑞哲说。

这种机制即是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ulti-stakeholders Advisory Committee, 简称MAC)。MAC自2012 年2月在北京召开首次会议以来,通过每年召开2 次会议,确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致力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多方工作组。

作为参与者,梁晓晖认为这一机制的特别之处在于,“会议每次拿出一个议题来,经过讨论要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不具有约束力,但所有参与的标准都需要以此指导自身标准的实施。这意味着我们是从标准制定的起点而不是实施的末端解决问题”。而中国企业的获益是明显的,“可以肯定的是,企业每年接受验厂的频率有大幅的下降”。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开放包容的态度还体现在将行业社会建设经验向其他行业的推广和移植上。从2008年协助工经联起草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到帮助工程承包、食品、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汽车、通讯、五矿化工、林业等行业组织建立社会责任指导意见和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可以说这提升了我们中国整体的社会责任工作水平,同时也打通了很多处于供应链上下游不同环节的组织隔阂,比如说2015年有一项很成功的事情就是促成了电子行业与矿业在冲突矿物议题上的对话和合作。”孙瑞哲表示。

十年来,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还不断创新,研发推广“责任资产”。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新要求,启动了责任资产在线发布平台,为企业线上协同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创造有利条件,使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进入线上线下并行时代。继2014年中纺联研发中国第一个在线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发布系统之后,2015年中国第一个跨供应链环境足迹信息交换与合作机制应运而生,有力促进了产业的绿色发展。

对于未来的社会责任工作,中纺联也做了布局。王天凯指出,在“十二五”与“十三五”交界之时,即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新旧十年交替之际,应从强化供应链社会责任、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可持续科技创新、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共享社会责任成果以及完善国际合作中的社会责任六个方面全面落实行业社会责任工作。

孙瑞哲表示,未来十年我们的工作将全面从线下转到线上线下兼顾,从致力于标准建设转向多方共治的平台建设。“可以说,对我们行业满怀信心,也相信通过与诸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十年,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重托”。

编辑|董亚雪yaxue.dong@wtoguide.net

董亚雪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服装行业纺织供应链
《纺织品 遮热性能的测定》等9项纺织服装行业国家标准发布
澳洋纺织
2022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49项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将于2016年9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