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上的这个题值得商榷*
2016-09-18谭子虎
谭子虎
(中山市华侨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教材上的这个题值得商榷*
谭子虎
(中山市华侨中学广东 中山528400)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物理·选修3-2》(教材2005年7月第1版,2015年7月第21次印刷,广东教育出版社)第35页第10题,原题如下:
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光滑U形导体框架的宽度L=0.4 m,电阻忽略不计,其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α=37°,磁感应强度B=1.0 T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框平面.一根质量m=0.2 kg,有效电阻R=1.0 Ω的导体棒MN垂直跨放在U形框架上,导体棒从静止开始沿框架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时,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2.0 C.求:(g=10 m/s2)
(1)导体棒在0.2 s内在框架所夹部分可能扫过的最大面积;
(2)导体棒从开始下滑到刚开始匀速运动这一过程中,导体棒的有效电阻消耗的电功.
图1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2012年7月第1版,2015年7月第7次印刷)第41页给出的解答如下.
解:设导体棒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m,达到最大速度过程中所通过的位移为s,对导体棒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导体棒加速度
当加速度减为零时,最大速度为
(1)导体棒在0.2 s扫过的最大面积
Sm=Lvmt=0.6 m2
(2)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
其中s为导体棒达到最大速度过程中所通过的位移
该过程由动能定理
导体棒的有效电阻消耗的电功即为安培力做功
编制这个题目的本意是考查电磁感应问题中力、热、电磁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但笔者认为这个题有一个错误,因为从题设条件完全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从开始到最后无限逼近匀速时通过的位移是可以确定的,从而电荷量Q也可以确定,其结果与题给的2 C相差太远,即达到匀速时通过的电荷量2 C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题设的条件和数据是相互矛盾的,下面给出详细论证.
(1)首先求出导体棒的速度v,位移s和时间t的关系.
由于导体棒是变加速运动,列牛顿第二定律微分方程有
整理得
积分有
故速度随时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代入数据有
(1)
从而位移
积分得位移随时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代入数据有
s=7.5(t+1.25e-0.8t-1.25) m
(2)
(2)分析速度和位移的变化
由式(1)可知,速度按e函数无限逼近最大速度,利用Graph作出v-t图和s-t图,如图2所示.
图2
我们发现理论上导体棒需要无穷长时间才能达到匀速.
实际问题的处理就看我们需要的精确程度.时间越长,达到最后匀速的误差越小,用Graph计算出几个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用Graph计算得的结果
由表可知,如果通过2 C电荷量,则求得此时的速度v=5.341 6 m/s=0.712 2vm,远远没有达到最后匀速运动的速度,与原题所给条件矛盾.当t=5 s时,速度为v=7.362 6 m/s=0.981 68vm,误差在2%以内,此时通过导体的电荷量Q=11.318 68 C,比题给的2 C电荷量大很多.当t=12 s时,误差已经小于0.01%.
根据速度的变化趋势,建议此题将2 C电荷量变大,例如改为20 C,这样求出的结果误差只有0.18%,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此类涉及力电的综合问题,中学阶段为了绕开变加速运动的定量处理,编制此类题目时一般是设定位移或电荷量中的一个为已知量,从能量守恒角度求解问题.但编制题目时往往设定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导致条件与结论发生冲突,这种情况目前在各类复习资料和模拟考试中也经常遇到.
1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选修3-2.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35
2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41
2016-04-04)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打造高中物理教学‘中山流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5YQJK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