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鳢与芦苇稻生态种养试验
2016-09-16戚正梁许国明
○戚正梁 许国明
沙塘鳢与芦苇稻生态种养试验
○戚正梁1许国明2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稻鱼共生节能减排工程的推进,种养结合新技术新模式被不断的发掘。2015年我们在绍兴市富盛青虾专业合作社原有稻鳅共生的基础上,通过自繁自育沙塘鳢,并引进芦苇稻,开展了沙塘鳢与芦苇稻生态种养结合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现把试验简单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稻田的选择
选取阳光充沛,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方便,交通便利,两块相临稻田作为试验田。
2.田块的改造
对原有稻鳅共生的田块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可蓄水养殖的“池塘”。将环沟加宽至180~200cm,加深至60cm,蓄水后从畈田算起最大水位为60cm,从环沟底算起最大水位为120cm。蓄水后水面面积为8.22亩和8.17亩,并分别编号为1号塘和2号塘
3.芦苇稻种植
芦苇稻选用中晚稻品种。5月4日育秧;6月10日插秧,秧苗长度为40cm左右。芦苇稻种植在“池塘”中间地势较高的畈田区,种植密度(宽窄行)1号塘为80cm×80cm,2号塘为60cm×40cm;6月25日搁田,以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促使茎秆粗壮强健,提高抗倒伏和抗病虫的能力。因采取生态种养技术,在整个芦苇稻种植期间不施任何农药和化肥。
4.沙塘鳢养殖
(1)苗种来源
沙塘鳢苗种为自繁自育。3月初进行自然产卵,经30d左右孵化,4月初出苗,随即转入专塘培育。
(2)放养
经20~30d培育,5月1日放养1.5~3.0cm的沙塘鳢苗种。其中1号塘每亩放养2000尾,2号塘每亩放养5500尾。
(3)套养
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促进生态循环,提高经济效益,6月20日放养经专塘培育,规格为48只/kg扣蟹,其中1号塘每亩放养100只,2号塘每亩放养300只。
(4)投饵管理
沙塘鳢为小型肉食性鱼类,通常以虾、小鱼为主要食物。因此,初期每亩投放10kg麦穗鱼以满足沙塘鳢对饵料的需求。其后,根据沙塘鳢生长情况及饵料鱼存塘量,适时追加投放麦穗鱼或其他小型鱼类,以免饵料鱼不足导致沙塘鳢自相残杀。同时,于8月10日每亩追加放养规格为1.5~2.0cm的青虾苗种5万尾,作为沙塘鳢的活饵补充。
为保证作为配套饵料的青虾的生长和成活率,同时满足河蟹饵料需要,每天傍晚按每亩0.5~1.0kg投喂青虾专用颗粒饲料一次,并视天气、水质、河蟹与青虾活动摄食情况予以调整。后期适时适量投喂切碎的鲜杂鱼,以补充河蟹生长所需的动物性饵料。
(5)水位控制
池塘水位的控制,必须根据芦苇稻的生长来定位。在芦苇稻搁田后,便跟随植株的生长加注新水,逐渐提高水位到120cm,并保持水位稳定直至捕捞。
(6)水质调控
待水位稳定后,视水质情况,每隔15d每亩泼洒聚维酮碘0.25kg。注意巡塘,根据天气、水质、养殖水产品活动情况及时加水或换水,保持水质清新稳定。
5.收割及捕捞
(1)芦苇稻收割
10月底采用小船入塘,人工割取水面以上部分茎杆及稻穗,直接装船出塘。
(2)沙塘鳢及蟹虾捕捞
为提高经济效益,在9月下旬开始,采用地笼诱捕和晚上捡拾的方法,陆续将河蟹捕获出售。随地笼诱捕而起的青虾则捕大留小,直至干塘捕捞为止。
沙塘鳢在农历春节前开始捕捞,先用地笼诱捕,再将池塘水位排放至畈田下,用小拖网在蓄水环沟底拖捕,最后干塘将鱼、虾起捕干净。
二、试验结果
1.产量
因试验塘未采取防鸟措施,且周边300多亩农田均无晚稻种植,因此芦苇稻后期被鸟类摄食较多,收成产量较低。水产品具体收获情况见表1。
表1 水产养殖产量
2.效益
因2号沙塘鳢放养密度过高,当年均无法上市,不作分析。以1号塘为例,经济效益分析如下:总产值99180元,其中沙塘鳢85600元,河蟹4750元,青虾8830元;总成本42223元,其中苗种17673元,饲料鱼2000元,颗粒饲料6500元,田租5400元,人工9000元,其他杂费1650元;总收益56957元;平均亩收益6929元。
三、讨论与思考
1.芦苇稻种养结合模式的生态优势明显。一是与传统种植、养殖相比,沙塘鳢与芦苇稻生态共生模式,以芦苇稻“吸肥去污”,吸收养殖水体中多余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净化水质,促进养殖产品品质的提升。同时,以沙塘鳢、河蟹“松土增肥”,使芦苇稻种植“免施肥、免用药”,促进稻米品质的提升。两者结合,既减少了养殖产品饲料用量,又减少了稻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面源污染,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共生,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与常规水稻种养结合相比,“芦苇稻”植株可高达1.6m以上,杆高根系发达,其稻节上生成发达的水生根,吸收水体富营养能力更强,水质改善效果更明显;其具有抗倒伏性能优异,随水深长高的特点,有利于养殖水位的拉高,加之其叶片长而宽,遮阴效果更好,在高温季节,可有效降低水温5℃左右,保证鱼、蟹、虾在最适水温状态下生长,特别是有利于甲壳类脱壳生长,促进比较效益的提升。
2.芦苇稻种植密度。本试验1号塘种植密度为80cm×80cm,2号塘采用60cm×40cm的常规水稻种植密度。由于芦苇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分蘖众多,试验过程中对密度过大的2号塘经行了梳稀操作。从试验结果分析,在种养结合模式中,芦苇稻种植密度以80cm×80cm较为合适,既有利于芦苇稻分蘖和生长,又保证养殖产品在其间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养殖产品的生长。
3.养殖放养密度与成活率、生长规格。从试验结果分析,1号塘沙塘鳢、河蟹的放养密度虽然低于2号塘175.0%、200.0%,但养殖成活率却高出13.6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个体平均规格增重85.2%、40%。从中可见,低密度养殖下的沙塘鳢、河蟹比高密度养殖下的成活率要高,生长速度要快,规格也大。特别是主养品种沙塘鳢,1号塘当年均达到上市规格,但2号塘因密度过高,当年基本上均无法上市。从中可见,在一定范围内,低密度养殖下的沙塘鳢比高密度养殖下的成活率要高,生长速度要快,规格更大,比较效益更明显。因此,为确保沙塘鳢当年养殖上市,放养密度以每亩2000只为宜,在饵料充足情况下,可适当增加。
4.沙塘鳢饵料鱼的匹配。沙塘鳢属肉食性鱼类,日常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物,在饵料不足时会产生相互残食现象,因此,除在放养时做到鱼种规格均匀一致,避免出现大鱼吃小鱼现象外,在养殖过程中,更应加强巡塘管理,注意观察饵料鱼虾的存塘量,适时投放补充以麦穗鱼为主的小型野杂鱼类和青虾苗种,或抱卵青虾,让其在池中自然繁殖,以保证饵料供应。
(通联:1.312000,绍兴市水产技推广站;2.312037,绍兴市富盛青虾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