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浦东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6-09-16

党政论坛 2016年13期
关键词:浦东产学研体系

郑 睿

推进浦东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郑睿

一、浦东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瓶颈与问题

(一)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研发孵化,还是市场推广,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遇到资金瓶颈,对资金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时的资金缺口仅仅通过政府的各项扶持资金来供应显然是无法满足需要的。因此,要推动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就必须提供一套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然而,目前来看,浦东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浦东的科技创新来说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一方面是银行的体制障碍,科技创新企业往往因为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使得科技创新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是浦东的民间投资力量与中关村等地相比还有着不小差距。PE、VC等民间投资机构活跃程度不够,科技金融业务创新也明显不足。因此,科技创新获得资金的渠道相当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浦东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推进力度不强

世界各地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手段,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浦东各级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和推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浦东的产学研合作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各方定位不清,责任不明;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严重不足,和中关村、武汉等地相比可谓“捉襟见肘”,产学研中“学”的力量明显薄弱,成为阻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短板。三是中介市场不发达,缺乏从事技术服务和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社会中介组织,致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较少沟通渠道,产学研合作缺少足够的“润滑剂”。四是缺少类似台湾工研院的创新缓冲平台,使得身处“学”“研”机构内的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创业的过渡渠道,影响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人才集聚政策吸引力不足

当下,全球范围的创新竞争、人才争夺日趋激烈。世界各地都想方设法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打造优越的配套环境来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目前浦东的人才集聚政策吸引力不足,人才服务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现在浦东的人才集聚政策还非常保守,力度严重不足。在签证制度上,落地签、免签的政策名不副实,各类创新人才出入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缺乏便利性。在移民政策上,对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仍然持保守态度,条件相当苛刻,大幅增加了引进外籍高端人才的难度。在税收政策上,和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税收相比,税率高、税种多且税制复杂,完全不具备竞争力。其次,当前浦东在国际化环境营造上,特别是在人才环境的开放度、国际人才生活的便利度、语言文化环境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另外,浦东在人才服务配套,特别是在人才服务市场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在人才集聚政策和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浦东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进度,并进一步影响了浦东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解决。

二、浦东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总体思路

(一)加强面向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浦东科技金融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构筑由政府、银行、担保、风投和民营经济共同参与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以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

首先,浦东要积极探索适应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不同阶段融资需求的政策扶持体系,包括创新型企业初创期的种子基金;成长期的引导基金;扩张期的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同时,要改革国资投资机构盈利模式和创新银政合作机制,改革国资投资机构盈利模式,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帮助创新型企业创业成功,特别是对那些符合浦东产业方向、功能导向的产业,要舍得投、敢于投。要加强银政合作机制,大胆探索“风险共担、创新共促”的银政模式,为那些真正有潜力、有市场、有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关键性的资金支持。

其次,要提高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力度,探索银行开发适合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最后,要出台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民营和海外风险投资企业集聚浦东,吸引民间资金盘活科技金融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推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浦东科技创新的发展始终要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并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控制力。政府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创造出推动技术进步与市场激励的大环境,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明晰的产学研契约机制,推动大学院所的技术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并通过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良好合作,最终使内生的创新活动成为普遍的、持续的、大量的经济活动,形成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一方面,浦东应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增强“学”“研”的基础力量,丰富浦东的创新土壤;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筹建如台湾工研院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类研究型创新机构,勇于尝试,建立符合浦东特色又类似于台湾工研院的科研实践机构,为创新创业人员打造创新过渡平台。

最后,浦东还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留学生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协调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润滑剂”,构筑全方位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三)提升和健全创新人才集聚政策,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首先,要在浦东建设人才特区。通过申请国家级的“人才特区”,以更高的平台来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优惠政策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吸引大量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向浦东集聚,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各类领军人才、高级专家等等。

其次,推进人才开发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重点是建立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适用型人才的开发机制、鼓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流动机制,以及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创新的职务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份期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第三,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化注册审批登记手续,提供有关税收、注册资金、立项、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海内外创新人才到浦东创新创业。健全和完善针对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家属子女的教育、医疗、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浦东科技创新改革突破口与重要举措

(一)建设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

解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从财税体系和投融资体系的创新方面予以解决。

财税体系创新建设方面。

1.加大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通过直接投入、补贴等多种方式对科技中小企业的研发、融资等活动进行支持。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有效地引导社会资金的介入。

2.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结合浦东新区的特点,更加深入研究新的税收激励政策,不断丰富、完善支持浦东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体系。例如,对新区内符合现行政策规定的企业、科研机构与公共服务平台,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境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研、教学物品,可以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

投融资体系的创新方面。

1.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包括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和场外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多层次的债券交易市场等,以及构建完整的创业投资产业链体系,使浦东新区成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2.完善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优化间接融资服务。一是实施市场准入“绿色通道”政策,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浦东新区内优先试行创新业务、增设分支机构和其他信贷服务机构;二是在浦东新区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区域银行;三是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将运营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为大中型商业银行的零售机构,或者鼓励其向区域银行转变;四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商业性担保体系、企业间互助型担保体系,支持和推广商会联保、行业协会联保和网络联保等新型融资担保模式,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融资;五是推进中小企业诚信系统建设。

3.不断加强政策性金融体系,引导三大政策性银行对浦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融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

(二)完善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

1.加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引进力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浦东缺乏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三大研究院和新上海科技大学的陆续落户,给浦东带来了曙光,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产生溢出效应与磁场效应。所以,浦东需要持续加大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引进力度,早日弥补这一先天不足。

2.成立类似台湾工研院的创新缓冲平台。目前浦东还没有类似台湾工研院那样集科研、孵化、市场与开发为一体的机构。因此,建议浦东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建立符合浦东特色又类似台湾工研院的科研实践机构,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一个过渡平台,进一步对接研发和市场,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

3.建立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除了企业、地方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外,还应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留学生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与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其中的重点工作有两方面:一是要鼓励和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通过专项支持,培育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品牌;搭建技术中介机构服务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渠道,建立面向技术中介机构的动态科技信息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技术创新数据库、科技专家数据库、技术转移机构数据库、技术经纪人查询库、技术转移经验案例库、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库等,形成一个适时更新、高效、便捷、功能齐全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举办科技沙龙、对话交流、专题论坛、学习培训、联谊活动等,畅通技术中介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渠道。二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了适应创新创业市场化的需要,浦东应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让行业协会和类似的组织承担更多的职能,从而实现行业内的自我管理。例如许多扶持资金的审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都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牵头和组织。

(三)健全和创新人才集聚政策

1.向国家申报建设“创新人才特区”。近几年,浦东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上,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突破不大。自贸试验区在浦东的先行先试,为浦东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顺势争取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平台,向国家申请设立浦东“创新人才特区”,争取人才制度创新在浦东先行先试,为浦东的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2.推进人才开发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是鼓励兼职。在创新人才特区内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可以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享受股权激励政策;在项目转化周期内,个人身份和职称保持不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高校兼职,从事专业教学或开展科研课题研究。二是股权激励。浦东应实行国有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激励方式,鼓励创新人才特区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人员积极创业。吸引上海的重点科研院所来浦东注册公司,进行创新与创业。

3.建设国际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浦东应积极引进高能级的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推动成立“猎头”行业协会并大力发展“猎头”行业,提升现有的人才基地和人才市场能级与功能,构建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应的产业紧缺人才“引才目录”,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国际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4.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为国际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化。浦东应积极开展有关落地签、免签证试点政策研究,研究设立不同性质和类型签证的可行性(如研究给予外籍商务人士短期停留免签证、商务人士核发三年期多次出入境许可),研究在浦东国际机场与自贸试验区之间设立免签证绿色直达通道的可行性,研究海外华侨身份认定和免签证的可行性等,为国际人才进出境便利提供支持。

移民制度创新试点。建议借鉴美欧日,俄罗斯、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新加坡、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移民政策,研究在浦东工作的国际人才放宽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条件的可行性,研究试点华人双重国籍的可行性等。

税收优惠政策。从吸引海外国际人才、做大国际人才增量的角度,立足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开展国际竞争,设计针对国际创新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

打造针对创新人才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的重点工作有三点:一是方便就医。人才特区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医疗照顾待遇,由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为其发放医疗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所需医疗资金通过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解决。允许陆家嘴、金桥、临港、张江、外高桥等集团公司与国际著名医院、保健院按照国际标准在浦东建立分院,并设为高层次人才的定点医疗机构。二是安居工程。浦东新区采取建设“人才公寓”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定向租赁住房,实行房租优惠政策。允许陆家嘴金融城、临港新城、张江等集团公司以融资租赁、共有产权等多种方式建设针对急需高端人才的保障性住房。三是安家工程。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迁并愿意在浦东新区就业的,由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协调推荐就业岗位;子女入学入园开设“绿色通道”。允许陆家嘴、临港新城、张江等集团公司出资或参股等多种形式,建设金融、航运、贸易等高级人才子弟学校。

建设国际化生活配套环境。一方面,借鉴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区规划若干国际人才社区,注重国际社区环境配套建设,引进国际学校等优质公共资源,为国际人才打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研究外籍员工参加社保问题,研究建立海外医疗保险结算平台,探索国际医疗保险境内结算机制等。

试点实行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职业(执业)资格互认。研究放宽外籍专业人才聘雇限制,加快海外执业资格互认力度,放宽持证海外专业服务人才在高技术行业的执业限制,专业人才可依据服务合同在区内开展执业行为。

(作者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浦东产学研体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三十年的浦东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浦东好人”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