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2016-09-15张敏朱俊成张庆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湖北咸宁437100
张敏,朱俊成,张庆(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湖北咸宁437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张敏,朱俊成*,张庆
(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湖北咸宁43710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又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是区域高效、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利用属性AHM赋权法,对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咸宁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除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它方面的服务水平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公共财政投入乏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单一化、考核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基于此,从投入、体制机制、参与、监管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AHM赋权法;咸宁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早在2000年就断言:“21世纪的决定性力量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也是世界高度关注的领域。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宜居和谐、集约节约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其目标约束,体现了新型城镇化高效、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1]。
2014年2月,咸宁市政协会议“一号提案”《关于创新融资方式加快咸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建议结合咸宁实际,采取创新金融产品,深化金融服务等方式促进咸宁新型城镇化建设[2]。2014年5月,咸宁市出台了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在全市域范围内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均等化,实现各种资源的统筹共享[3]。由此可见,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上升为咸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线和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和诊断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成因,探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为咸宁市新型城镇化高效、包容与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相关研究述评
1.1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1.1基本概念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以人为核心和本质,推动实现四化的良性互动、城乡一体化以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4]。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实现农业人口社会属性和社会身份的转变,而且更加注重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
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正义,保障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政府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必需的、可以满足最低需求的基础性公共服务[6]。《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为九个方面: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关于“均等化”可以作如下解读:一是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即全体公民,不管何种地域、民族、职业,能力如何,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包括数量和水平的大致均等;三是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还要充分考虑主体的需求,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7]。
1.1.2相互关系
新型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价值理念上具有契合性,即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坚持以人为本[8],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产业得以集聚,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得到结合和提升,这些都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资产投资扩大、社会财富增加,从而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供给提高财政资金方面的保障,有利于扩大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了居民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力和享受城镇化红利的权力,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供给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1.2国内外研究述评
基本公共服务最早由德国社会政治政策学派代表瓦格纳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他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国外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导向的研究。如McMillan、Tuffour(1991)等认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与需求导向结合,并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达到帕累托最优[9];二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供给机制的研究。供给主体方面如Musgrave(1959)等主流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进行提供[10]。Savas (1987)则认为应该将部分生产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交给第三部门和私营部门[11]。供给方式方面Salamon (1987)提出应建立政府与第三部门功能互补的供给模式[12];E.C.萨瓦斯(2002)等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方式。供给机制方面James Andreoni(2004)探讨了私人供给激励机制[13];三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公众感知服务质量测量方面RobertC.Levis、BernardH. Boorns认为服务质量包含了实际绩效与预期的比较[14]。公民满意度测评方面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质量研究中心总结出的CSI指数(顾客满意度指数)在世界各领域测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5个方面:一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范围和内涵。楼继伟(2006)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15]。刘尚希(2007)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和内涵应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贾康(2006)等强调公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结果平等[1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界定主要有三种视角:一种视角是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分类;一种视角是基于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一种视角是基于社会事业与民生问题的角度[17]。刘德吉(2008)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从均等的主体、客体及内涵方面来理解[18]。二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供给导向方面如江明融(2006)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9];汪锦军(2012)从利益和目标两个变量出发建构基本公共服务的协同体系[20]。供给主体方面徐祖荣(2009)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应是社会多元化的[21]。供给机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财政保障、综合配套、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2-25]。三是关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和路径及对策的研究。目前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给需求不均等、区域间不均等、城乡间不均等、群体间不均等四个方面[26,27]。基本公共服务不能均衡发展的原因主要涉及政府缺位、制度缺失等因素[28,29]。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30]、构建协同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系统等[31];四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研究。白长虹、陈晔(2005)认为公用服务质量包括供给质量和服务过程质量两个维度[32];张亚明等(2008)提出的公众感知质量包含了五个宏观感知指标[33]。何华兵(2012)从模型构建和调查问卷的角度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一个测评框架[34]。薛洁(2014)通过回收有效问卷为2641份发现从总体上看人们对政府的作为有着基本的认同[35]。五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测评。如李振海(2011)对西部12省区市进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评,发现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全国不仅在各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快速逐年拉大[36]。刘细良(2011)通过测算东中西部的样本省的均衡指数,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指标均等化不够[37]。范柏乃(2015)构建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区域间差异比重呈扩大趋势、区域内部差异演变呈现不同的特点[38]。
目前,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国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对于中部地区的研究不多,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进行实证测度与评价,以期为咸宁市新型城镇化高效、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 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
2.1评价方法
2.1.1评价体系
目前,学术界和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没有公认的评估指标。本文在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重点的划定,选取了直接与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每个方面又从资源配置、财政投入、受益范围等角度设置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
2.1.2评价方法
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属性AHM赋权法,即对于m个指标Ij(j=1,2…m),比较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从而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一般通过构造相对属性测度评判矩阵来实现,令aij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aji表示第j个指标相对第i个指标的重要性,规定aii=0,aij+aji=1,构造矩阵(aij)m×m。当x>0.5,g(x)=1,当x≤0.5,g(x)=0。令Qi={j:g(aij)=1,1≤j≤n},若对任何i,当Qi非空时有:g(aik)-g|∑g(ajk)|≥0,1≤k≤n,则矩阵满足一致性,再按下列公式求相对属性权重:w (i)=2/n(n-1)∑aij[39]。
划分指标等级。主要是依据全国水平、发达省市水平、中等发达省市水平、落后省市水平将每项指标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即北京、湖北、西藏。
设置每个等级的分数。设置“优”为90分,“良”为80分,“中”为65分,“差”为50分。
计算指标分值与大类指标综合得分。
单项指标分数=该项指标的等级分数×该项指标的权重
大类指标综合得分=单项指标分数之和
2.2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的水平,本文以湖北省、北京市和西藏自治区为比较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前面的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表3及图1。
2.2.1义务教育服务水平偏低
截至2013年年底,咸宁市每千名学生拥有学校数为1.61所,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6所。每千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56.3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5个。教育财政支出达25.62亿元,平均每名学生获得的教育经费为4989.4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69.29元。初中升学率达8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
结果表明,咸宁市的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不仅和北京、湖北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市相比落后,而且综合得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695。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软硬件相对较差:每千名学生拥有学校数、每千名学生专任教师数、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初中升学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2.2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水平总体较高
社会保障方面,咸宁市已经建立了以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制度体系。结果表明,咸宁市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水平总体较高,综合得分高于全国3.799,比湖北省平均水平略低0.021。就各分项数据而言,第5项指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偏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775分。
2.2.3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一般
2013年,咸宁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数为0.45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7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3.83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1张;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为4.9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3人。医疗卫生支出达13.8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结果表明,咸宁市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体偏低,综合分数比全国、北京、湖北都要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7595,比最高地区湖北省的平均水平低2.646分。
2.2.4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严重滞后
截至2013年年底,咸宁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0.28册,在样本中排名最低,仅为北京市的28.58%。广播覆盖率为95.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8%。电视覆盖率达97.31%,均低于对比区域的平均水平。咸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北京市、湖北省的平均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服务水平较差。综合得分比全国低了3.5175分,比湖北省低2.6385分。
2.2.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较低
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较低。除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仅与北京市、湖北省的平均水平差距甚大,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得分仅67.631,比全国平均水平72.0785低4.4475分,比湖北省平均水平低7.0875分,在样本地区中仅略高于西藏自治区。
3 问题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咸宁市近十年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情况,我们认为,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有了大的进步,但由于资源配给不均、城乡差异明显、投入不足、人力相对不足、信息化程度偏低等原因导致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异,发展红利惠及等仍然存在问题。
3.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013年咸宁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029元,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平均水平、北京市的55.41%、45.07%、65.07%、30.88%,咸宁市人均GDP为35166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3.91%,反映出咸宁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的投入强度,因此决定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速度。
表1 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赋值表
表3 咸宁市及其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得分
3.2公共财政投入乏力
咸宁市义务教育服务水平偏低,每千名学生拥有学校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19%,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平均水平、北京市的55.69%、24.48%、54.86%和15.09%,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咸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一般,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和湖北省的62.50%和73.77%,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和湖北省的84.36%和77.06%。咸宁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91%,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不足而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图1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图
3.3公共投入产出率低下,资金使用不力
2013年咸宁市与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各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如表4。
表4 2013年咸宁市与全国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情况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除了文化传媒支出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外,咸宁市其它各项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各项产出指标如每千名学生拥有学校数、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数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咸宁市公共投入产出效率偏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公共服务惠民性不强。
3.4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单一化
长期以来,咸宁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主要是单一政府供给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而导致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同时,单一供给机制决定了产品的单一性,缺乏对居民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考虑,从而导致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不高,因而对政府的信用度偏低。
3.5考核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
在现行的考核与问题机制下,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视不够,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考核与保障不足。同时,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供者与效益考核者双重身份的特殊性,自我监管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健全,从而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另外,公众的知晓度、参与度偏低而缺少社会监督,而导致政府不作为或少作为。因此,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参考与考核机制亟待加强。
4 对策思考
4.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咸宁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是其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偏低并导致服务水平总体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考虑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咸宁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
4.2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资金使用考核指标体系
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有限,必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必要在公共财政投入使用前构建细致的可以量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指标体系,用以规范并监督有限的资金使用。
4.3尊重公民主体意识,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逐步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的协调合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以政府为主导,将那些市场提供能够更有效率、具有部分竞争性或部分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服务,通过招标、使用者付费、政府与企业合作等形式交由市场提供;将那些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等特征的公共服务,转交给非营利性组织或第三部门。此外,有必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让社区成为当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
4.4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咸宁市应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价体系,对各级政府的评价标准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公共服务标准为主要依据,制定出合适的绩效评估标准,更好地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由于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社会公众,有必要建立公民参与评估的有效渠道和机制,让政府能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听取民众的意见,接受民众的监督。
5 讨论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对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问题给予了研究,由于一些数据的获取很困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咸宁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差异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1]国务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Z].2012.
[2]咸宁政府网.今年政协“一号提案”关注咸宁新型城镇化建设[EB/OL]http://www.xnnews.com. cn/ztbd/2014zt/2014lhzt/lhdt/201402/t20140210_1671134.htm
[3]原子,罗泽宁,蔡晓军.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出炉[EB/OL]. http://www.xnnews.com.cn/cj/rdst/201405/t20140526_1865317.htm
[4]马永欢,张丽君,徐卫华.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7):98-103.
[5]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6]高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纲[J].理论导刊,2012(10):18-21.
[7]刘婷.公共政策视野下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8]任胜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海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2014.
[9]ML Mcmillan,J Amoako-Tuffour.Demands for Local Public Sector Outputs in Rural and Urba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2):313-325.
[10]Musgrave,Richard Abel.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New York:McGraw-Hill,1959.
[11]E.S.Savas.Privatization: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 Chatham,N J:Chatham House,1987.
[12]Salamon,L.M.Partners in Pubic Service:The Scope and TheoryofGovernment-NonprofitRelation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James Andreoni,Ragan Petrie.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without confidentiality:a glimpse into fund-rais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88(7-8):1605-1623.
[14]Robert C.Lewis&Bernard H.Booms.The Marketing Aspects of ServiceQuality,Emerging PerspectivesonServicesMarketing. Chicaga American Marketing,1983:99-107.
[15]刘明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上)—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答本报记者问[N],中国财经报,2006-02-07.
[16]张玉玲.从和谐视角看公共服务均等化—访贾康[N].光明日报[2006-11-23].
[17]姜晓萍,吴菁.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5):4-16.
[18]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8(4):12-20.
[19]江明融.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2006(8):14-16.
[20]汪锦军.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8-22.
[21]徐祖荣.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基于浙江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1):35-38.
[22]贾晓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设计[J].财政研究,2011(6):6-10.
[23]丁元竹.转移支付的国际经验[J].人民论坛,2007(24):19.
[24]艾医卫,屈双湖.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69-71.
[25]雷晓康,方媛,王少博.强县扩权背景下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3):75-79.
[26]张文礼,卢少波.甘肃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调查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4):111-115.
[27]樊丽明,石绍宾.区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及实现机制分析—基于山东省市区县调查的任济李思考[J].财政研究,2009(4):31-34.
[28]赵宝廷,付连捷.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5(1):106-109.
[29]胡志平.从制度匹配检视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3(1):15-22.
[30]曹静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及实现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48-52.
[31]周艳玲.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协同论视角[J].社会科家,2014(6):28-31.
[32]白长虹,陈晔.一个公用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自中国公用服务业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5(4):4-11.
[33]张亚明.基于CSI的政府服务评价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21-26.
[34]何华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建构与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25-29.
[35]薛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满意度调查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2014(9):33-40.
[36]李振海.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1):5-9.
[37]刘细良.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5):96-98.
[38]范柏乃,傅衍,卞晓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空间格局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141-148.
[39]李建明.综合评价中两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相似权法和属性AIIM赋权法[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6):492-494.作者简介:张敏(1979-),女,湖北武汉市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2016-01-09收稿刘晓佳编辑)
On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Xianning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ZHANG Min et al
(School of Resour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ning 437100,China)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not only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but also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efficient,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Applied AHM method to measur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Xiann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s lower,except for social security and employment.The reason is wea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financial investment,and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is single,and the system of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is lack.Based on the evaluated result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n investment,institutional mechanisms,participation,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New urbanization;Basic public services;Equalization;AHM;Xianning City
G122
A
朱俊成(1972-),男,湖北利川市人,苗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