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路径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市长热点对话(节选)

2016-09-15策划研促会秘书处

中国生态文明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明机制生态

□ 策划:研促会秘书处

探索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路径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市长热点对话(节选)

□ 策划:研促会秘书处

万本太

杨益民

杨 洪

谢瑞武

杨六顺

常纪文

王金南

对话嘉宾:

万本太——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

杨益民——福建省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 洪——深圳市委常委

谢瑞武——四川省成都市副市长

杨六顺——浙江省湖州市副市长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王金南——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主 持 人:

翁 猛——福州电视台

【编前语】

转眼间,我们已经迈入了“十三五”的新征程。“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定将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如果把这画卷视为一首诗篇,那么“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定是这首诗篇中最关键的字眼。

把宏伟蓝图付诸实践、变成现实,需要更好的制度安排和治理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宜本地区的发展路径。2015年12月20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的市长热点对话,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为主题,邀请各界代表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探讨。这场对话直面现实,主题集中,讨论深入,对推动各地相关实践进程有重要意义。

时间创造了一座座城市,时间也在改变着一座座城市。中国共有六百多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的资源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海洋的赤潮、河流的污染、土地的荒漠化……让我们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生态危机。直面这场危机,我们必须破解发展与保护的困局,加快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主持人:在当前形势下,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首先我们请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做主旨发言。

万本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绘就了实现宏伟目标的蓝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理念和科学思想,相关工作的讲话、论述和批示有八十多次。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也对此多次做过明确的批示和具体的要求。这就为我们搞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在新常态下强化污染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现在可以自信的说,当下的环保工作乘风正当时,云帆可济海。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并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的特质。一些老的环境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与老百姓的期待差距仍然很大。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政绩观的逐步转变以及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比如说,第一批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2014年PM2.5的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劣Ⅴ类的比例从2010年的15.6%下降到2014年9.2%;酸雨的面积也在逐年缩小,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机遇期。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付诸实施并取得实效还将需要我们做出更好的制度安排和强大的环境治理能力。

今天我们这个对话就是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为主题,我认为非常好,很及时,这将对于我们推动下一步工作很有意义。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生态省建设的第一块实验田,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加以推广。今天,我们借助“市长热点对话”这个平台邀请了深圳市、成都市、福州市、湖州市的领导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我认为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建设乃至我们“十三五”的环保工作大有裨益。

机制活——转变观念,着力破除制度的弊端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的涉及面很广。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良好的机制保障是根本。请深圳的杨洪副市长谈谈深圳在“机制活”方面的经验。

杨洪:首先要有一个共建共享的理念。华侨城湿地的自然学校就充分体现了这么一个理念,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支持,市民群众普遍参加,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

另外,在机制方面要力争突出三个作用:一个是规划引领作用。我们制定了《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这个规划指导下,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政策、措施。第二个是市场的推动作用。比如说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碳排放交易制度,同时在公共领域实行合同能源管理,这个效果非常好。第三个是法治保障作用。我们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还制定了绿色建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十多部专项的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三个平台:一是决策平台。从2012年开始市政府就建立了环境形势分析会议,这个会议对政府的决策,特别是环境决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是实施平台。我们近十年把环境工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施了近千项工程。第三是考核平台。我们2007年开始了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 2013年提升为生态文明考核。这个考核要求各区区长亲自答辩,接受考评组和社会各界的考评。

主持人:成都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设立了“乡镇环保机构”。请成都市谢瑞武副市长介绍下成都在基层环保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谢瑞武:为了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在环保部、四川省环保厅的关心支持下,成都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基层生态环保队伍建设作为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调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保队伍建设的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建立了317个乡镇环保机构,落实了1028位乡镇环保工作人员和6001名村环保信息员。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重点从摸清污染源情况,建立污染源档案、完善环境隐患网格化,巡查发现上报机制、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化解信访投诉、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四个方面真正实现了环保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填补了乡镇(街道)环保工作无人落实的空白,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域推进、全面覆盖,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全面延伸到一线的城市。

主持人:福建是我国较早启动生态省建设的省份,又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杨益民: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重点在“活”字上做文章,真正让体制机制“活”起来,促进各地形成科学的决策导向,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性和持久性。比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活”,早期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比较偏重GDP,生态环境比重较低,这种“一刀切”模式让一些山区县无所适从、疲以应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为了让考核机制“活”起来,现在我们按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制定了差别化考核机制,对农产品主产区的闽清县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永泰县不再考核GDP指标,重点考核其生态环境保护指标,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改变政绩导向,有效调动了永泰、闽清等地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另一个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活”。近年来,我们每年投入8000万元(2014年后提至2亿元)对闽江上游地区实施生态补偿,每年安排1550万元对敖江水源周边乡镇实施水资源保护补偿。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明显,有的地方拿钱不治理、不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好转。为了让生态补偿机制也“活”起来,真正发挥成效,我们就实施了断面考核办法,根据断面水质达标情况进行奖罚,考核结果不但体现在生态补偿资金安排上,也体现在绩效考核上。

第三个方面是推行排污权交易。福州市的整体环境有个总量控制,过去都是用行政手段来调剂,比如说排污或减排的指标从哪个县调到哪个县,现在推行了市场化运作,采取购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交了50几笔,有5000多万元,这个效果也是很好的。可以发展工业企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指标,它可以向山区或者向其他的一些不适合发展工业企业的地方去购买减排指标,让他们关闭一些企业。

第四个方面就是对口协作,比如说生态县、山区县不适合发展工业企业,它就到一些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与其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其产值、税收等利益共享。

主持人:我们过去有个误解,好像说抓生态就不要抓经济,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两者应该是有机的统一,只是我们过去太注重经济的量,现在我们更应该注意经济发展的质。那么,湖州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上有哪些做法?

图为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市长热点对话现场

杨六顺: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一是建立健全严格管控机制。严格执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增建设项目;同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以来,我们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共有367起,破获环境犯罪有67起,抓获环境犯罪的嫌疑人有138人,真正对环境破坏做到零容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我们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对于优化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环境改善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是落后产能迅速淘汰,排放总量全面控制,资源利用效率大为提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湖州是全国试行绿色GDP考核最早的城市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比重达到30%以上;我们市辖的县区现在对乡镇考核实行差别化考核办法,对于生态保护为主的乡镇取消了全部的经济考核指标。同时湖州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2015年9月中央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在湖州等五个城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湖州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已经编制了全国第一张负债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有序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湖州前面有一个准入机制,中间有一个约束激励机制,最后还有一个审核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完整有效的机制。“机制活”是对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的一个考验,是一种很高的智慧。请问万总工程师,根据您的观察,目前影响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主要的障碍是哪些呢?

万本太:我认为第一个障碍还是观念问题,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没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第二个就是部分领导片面追求GDP的观念还根深蒂固,转变还得有个过程。第三是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现在是责权不一致,政出多门,重复建设,互相扯皮,效率低下,这种事情很严重。第四是基层干事的人少,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还很突出。此外,还有一些机制、制度的设计问题,都有待于在下一步深化改革当中理顺和完善。

产业优——绿色转型,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主持人: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有好的机制,还需要优秀的产业结构,因为只有产业结构是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请成都市、湖州市介绍一下相关经验。

谢瑞武:成都市近年来做了一些探索: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在中心城区深入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在近郊、远郊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时,坚持集中集约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定位,将全市原来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优化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度从不足60%提高到81.4%,并规划建设了32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1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在30%以上。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和小煤矿等,整体退出烟花爆竹生产。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和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杨六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认为经济绿色化应该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和任务。多年来我们湖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探索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径。2015年我们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生态+”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这是我们下一步绿色生态化的行动纲领。什么是“生态+”?就是在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当中首先要确立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第二是要以生态文明的建设来促进经济生态的融合发展;第三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倒逼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我这里跟大家列举两个真实的转型事例:第一个例子是安吉竹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吉是“中国竹乡”。竹产业一直是安吉的支柱产业。早些年,主要是把毛竹廉价卖给建筑工地做脚手架。后来,在党委、政府的扶持下,竹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形成了从竹产业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竹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我们的竹竿可以用来做家居装饰材料,竹笋可以加工成各种休闲食品,竹梢竹根可以做工艺品,竹叶提取竹叶黄酮后可以制成饮料,利用竹纤维制成竹毛巾、竹床单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说是把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利用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了现在的100%。现在竹产品已经形成了竹材料、竹纤维、生活、医药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安吉以不到全国2%的竹资源,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第二个例子是长兴蓄电池产业的转型升级。长兴县被称为“中国电池产业之都”,但长兴县也曾经因为电池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一度被列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此,长兴县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大行动:2005年第一次铅蓄电池行业整治,175家企业减少到61家;2011年第二次铅蓄电池行业整治,通过兼并重组,企业数进一步减少到18家,而且全部集中到园区发展,彻底结束了“低、小、散”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转型升级,目前我们铅蓄电池产值是整治前的16倍,利税效益是整治前的6.5倍。仅长兴一个县的电动车电池就占全国80%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当中,涌现出像天能、超威两家经营收入超500亿的上市公司。

主持人:请问常纪文所长,您觉得中国目前绿色转型进展如何?处于什么阶段?政府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常纪文:目前中国正处于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依然面临复杂形势和空前挑战,但我们也面临很大机遇,未来10年应该是绿色转型战略实施的关键期。绿色转型的重点是建立环境与经济的新型关系,这其中,政府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有这么几点:第一,要有思想上的定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定力就是“五位一体”,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进程之中。第二,政府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建设生态文明,比方说扶不扶持,如何做加法、做减法,例如经济扶持措施,应鼓励那些能够转型的企业进行转型,能够搞生态建设的地方必须就搞生态建设,能够发展工业的地区就发展工业,要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第三,要推广和坚持差异化考核。这就是搞生态的地方就去考核生态,不要考核它的经济。另外还可以用经济的方法进行调控,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及其经济性,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并且把这些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中。

通过倒逼机制,将来转型升级完成之后就能释放更大的绿色红利,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主持人:万总工,有人质疑过严的环境执法影响经济增长,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万本太:我听到过这种说法,但是我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我不赞成。第一,现在的严格执法都是依据法律、法规做的,依法行政没有错。第二,所谓“严格执法影响GDP”,实际上关掉的都是落后的产能,是违法建的企业,这些企业的GDP是有水分的,可以说这些都是产生很大外部不经济性的企业,必须把它关掉。第三,就是通过严格执法倒逼企业升级,就像湖州市的长兴蓄电池,原来蓄电池污染得一塌糊涂,现在结构调整了,产业升级了,效益又非常好。所以说通过倒逼机制,将来转型升级完成之后就能释放更大的绿色红利,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所以说那种说法我认为是短视的,是不对的。

百姓富、生态美——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福利”

主持人:城市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在中国现今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情况下,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部署。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农村环境,更要促进农民致富。浙江湖州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在依托绿水青山促进农民致富上有什么经验?

杨六顺:在发挥绿水青山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湖州很重要的一条路径是美丽乡村的建设。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300万人,经营总收入突破4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4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1.74∶1,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湖州的特色农业产业,安吉白茶。大家都知道茶叶对环境的质量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名茶都是产自环境极佳的地方,安吉正因为有了好山好水,孕育了一种特殊的茶叶叫安吉白茶。目前,安吉白茶不仅有17万亩的面积,产值在22亿以上,区域品牌价值现在达到29亿。安吉县目前从事白茶产业将近20万人,白茶产业为全县36万农民年均增加人均收入6 000多元。习总书记2003年到安吉,当时在溪龙乡黄杜村无公害白茶基地考察的时候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第二个是刚刚兴起的德清县休闲旅游的新业态,叫民宿经济。中国四大避暑胜地莫干山就坐落在德清县境内,莫干山下面有一个劳岭村,2007年南非有一个客商在劳岭村创办了首家名叫“三九坞”的民宿。民宿一开办就受到上海等大中城市游客的青睐和追捧,当地党委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城市化这样一个重大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加强区域公共配套建设,从而迅速促进了民宿经济、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劳岭村到目前为止,已经利用老旧的农民房屋,创办的民宿有38家。2014年仅这一个村就引来中外游客8万多人。每一张床位为当地贡献的税收就达到十万多,当地农民用“山下的一张床胜过城市的一套房”来形容民宿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个村2014年仅民宿就给每个村民增加收入7 000多元。应该说我们湖州依托好的环境、良好的生态,老百姓增收了,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道理、真实惠。我们湖州上下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地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下去”。

“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

主持人: “百姓富”和“生态美”无疑都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常所长您是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鱼”与“熊掌”能兼得吗?

常纪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生态文明,总书记把生态文明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见“百姓富”和“生态美”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百姓富”追求的是人的幸福,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上的富裕,包括有更稳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可靠的物质保障;二是精神上的富有,即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更高的精神境界。“生态美”追求的是人所处的环境的改善,包括自然生态,包括人居环境,也包括人际关系。“百姓富”与“生态美”应该互为基础,又互为内涵,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百姓富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投入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更大了,更有利于百姓富。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们对生活质量尤其是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生态美”已经成为“百姓富”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百姓富”和“生态美”关系的生动写照。“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

主持人:我们知道深圳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GDP总量很大、产业发展迅速、生态保护也是非常好,我想问一下深圳是如何保护城市生态的?

杨洪:深圳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打造“两中心八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格局,组团之间既有森林、山地构成的保护屏障,也有快速的交通连接,通过组团的不同功能定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2005年11月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全市陆地面积的49%划入生态控制线,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同时我们在环境方面还着力推进三大工程:一个大气的治理。深圳,烟囱比较少,以前重点是锅炉的治理,现在重点是汽车尾气的治理,我们不到2 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00多万辆汽车,所以尾气治理是一个很大的任务,还有就是我们对港口船舶排放的控制。通过这些治理,2014年全市PM2.5达到33.6微克/立方米,2015年不超过30微克/立方米。第二个是水环境的治理。深圳地域面积比较狭小,水是整个环境治理中的短板。珠三角过去被称为“世界工厂”,水的污染比较严重,我们前些年投入169亿进行治理,看来远远不够,现在我们跟珠三角特别是东莞市联合治污,计划未来再投入800亿治水,主要是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河流的综合处理。第三个方面的大工程是绿化、美化,公园建设。我们很注重这方面工作,着力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还有社区公园。现在我们有公园889个,基本上所有市民的社区都有公园。同时在绿道建设方面,我们根据自然山水,建设了2 400公里的绿道,在这么一个高度创业和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绿道让大家骑行、漫步、休闲。

主持人:福州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在“生态美”方面,是如何打造宜居城市的呢?

杨益民:近几年来,福州从生态的角度提出建设“绿城、花城、水城”的口号,就是要保护好福州“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独特自然生态。在水城建设方面,福州的闽江穿城而过,城区有107条内河,为了再现福州独特的水城风貌,我们积极开展西湖、左海整治。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7.2亿元,采取河道疏浚、驳岸修葺、景观建设等措施开展内河专项治理,完成了城区32条内河整治,新铺设沿河截污管道约90公里,新增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沿河步行道长度84公里,2012年福州内河整治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绿城和花城建设方面,我们力度也很大,积极构筑“两廊五楔,一环六点和公园绿地体系”,目前城区有84座公园绿地,平均每隔500米就有休闲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同时,我们对城区72座高架桥、32条主干道全面实施花化彩化,“花满榕城”景致开始显现。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首先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划好这根线,才能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主持人:的确,“蓝”和“绿”已成为福州城市的主色调。我们知道,“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又一条国家层面提出的生命线,请王金南院长谈谈如何理解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呢?

王金南:国家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意义重大。我们跟国际交流,国际社会对这个也很认可。我觉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首先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划好这根线,才能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其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进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守好这条底线,才能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才能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但要划好这条线,能不能守好这条线也很关键。

王金南:是的,划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工作,落实实施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工作。我个人的看法有这么几点可以供大家参考:第一是我们如何科学地编制这个“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目前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划定的“红线”很复杂,五彩缤纷,所以第一个层面上,我想怎么去编制好这个规划是很重要的。第二是要用法律固定下来。总书记说,我们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这雷池也应该是法律来定的。把所有的“红线”通过地方的人大立法给它固定好,这样大家就有遵循的依据。第三,建议地方领导,特别是掌握宏观决策的领导要对“生态红线”有敬畏意识。不能把“生态红线”悬在上面,看着像彩带一样好看,也不能说有了“生态红线”绕着过去,或者甚至说把“红线”踩在下面也无所谓。现在不少地方有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实。最后,还要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就是说越了雷池怎么办?这个事情要定出来。假如都随便“越”,那这“红线”还不如不划。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后,“1+6”这方面的制度设计都很到位,特别是环境保护督查方案以及生态环境审核责任追究办法,这些制度出来以后,只要认真落实,我想对越雷池问题的解决将会得到很大推动。

猜你喜欢

文明机制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