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江深沪湾风口沿海防护林修复改造技术

2016-09-15姚培森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木麻黄保存率强风

姚培森

(晋江市农业局,福建 晋江 362200 )

晋江深沪湾风口沿海防护林修复改造技术

姚培森

(晋江市农业局,福建 晋江 362200 )

针对福建省四大风口之一的晋江市深沪湾,因修建沿海大通道占用基干林带导致风沙危害,2008年进行防护林修复未能成功的现状,于2013年重新启动修复改造工程,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先划分风口地段和土壤类型,因害设防设置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各种风障,缓解风沙危害,然后采取客土施肥固沙改良土壤,适地适树乔灌藤草组合,植被恢复取得良好效果。造林第3年,强风口路段木麻黄、富贵榕、黄槿、小叶榕等5种乔木树种保存率平均达80.6%以上,次强风口路段平均保存率达87.8%;灌木树种夹竹桃不仅保存率最高、且生长良好。

沿海防护林;修复改造;晋江市深沪湾

沿海防护林是指以海岸为主线,在临海乡镇建立的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防御体系。包括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护堤林、护路林、护村护宅林等[1-2]。晋江市深沪湾是福建沿海四大风口之一,风沙危害严重,当地村民饱受风沙危害之苦。20世纪60年代,晋江市林业局在风口地段成功营建了沿海防护林,明显地遏制风沙危害,到80年代已成为福建沿海基干林带的示范点之一。2002年泉州市建设沿海大通道,占用深沪湾风口路段沿海防护林,导致风沙重来,并严重影响大通道行车安全。晋江市领导高度重视深沪湾防护林的修复,2008年启动防护林修复工程,但由于未采取设置永久性风障等防风措施,造林保存率很低。深沪湾风口防护林是沿海基干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防护林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对减少风沙自然灾害,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深远[3-4]。

1 项目背景

随着福建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2002年泉州市建设沿海大通道,把沿海港口、滨海城镇、旅游景点和战略要地等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线串珠”的格局,集沿海交通、经济建设、防洪防潮、战备、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沿海大通道全长约220 km,其中占用深沪湾风口路段防护林27 hm2,导致林带变窄、结构破坏,风沙重来,遗留下来的木麻黄老林带不断枯死,防护功能显著下降。2008年晋江市林业局启动防护林修复工程,造林31.5 hm2,2010年工程验收后,除弱风口地段的木麻黄幼林保存率较高以外,其他强风口地段的木麻黄幼林不再继续养护,遮阳网临时风障破烂不堪,使刚刚成活的木麻黄幼林再次遭受风沙毁灭性打击,在长达3 km的强风口窄林带,造林保存率很低。不到2 a枯死90%以上,其他3 km次强风口的林带和片林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2013年再次实施防护林修复改造工程,吸取前期经验教训,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2 风口路段防护林遭受风沙危害状况

深沪湾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风潮、流沙等。每年9月—翌年3月风沙危害特别严重,风害天数150 d以上,年均风速7 m·s-1。2008年在沿海大通道两侧重新营造木麻黄基干林带,并设置遮阳网临时风障,工程验收后,临时风障严重破损失去防风作用,使木麻黄幼林遭受风沙危害,在强风口窄林带和临海流动沙丘,幼林枯死率90%以上;次强风口地段危害稍轻,林木枯梢率80%~100%、枯死率20%~30%;弱风口路段风沙害明显减轻,林木枯梢率20%~30%,枯死率一般低于10%。风沙危害主要症状有以下3种:①全株枯死型:位于强风口前沿,公路临海一侧的窄林带和流动沙丘片林,高风速携带细沙不断撞击林木,破坏形成层,在一个害风季节就造成木麻黄幼林几乎全部枯死(图1、图2)。②树干基部存活:受灾程度仅次于全株枯死型,通常整株枯干,仅在树干基部存活一段,经过截干修复,可望恢复萌芽力。③枯梢型林木:位于次强风口地段,由于风速降低,沙打、沙刈力量明显小于前面2种,树梢遭受风沙危害而枯死,中下部由于林带群体的互相遮挡,受害较轻,枯梢型林木第2年可重新生长新梢,害风季节新梢又枯死,形成灌木状矮林。

图1 强风口防护林侧分带苗木枯死现状图2 次强风口中央分车带苗木枯死现状

3 沿海防护林修复改造的总体方案

3.1 治理风沙危害的原理

风口地段的风沙危害,物质基础是沙,动力是风。风沙的危害都是气流对于沙子吹蚀、搬运、堆积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风搬移沙粒的运动,都是以风沙流的形式进行的。一般当地面2 m高处的风速达到4.5~5 m·s-1以上时,地表的沙粒就会被风卷起,形成风沙流向前移动。风起沙扬、风息沙止,要减轻沙害,必需削弱风速、缓解风力、减轻沙打、沙刈、沙埋之危害。因此,风口地段林带的修复,最关键的措施是设立牢固的机械风障,长期保护,才能取得成效[5]。

3.2 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贯彻执行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3],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治理风沙危害,应用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在深沪湾风口地段重建防护作用良好的沿海防护林。

3.3 修复改造的原则

1)因害设防、综合治理:按照风沙危害差异,划分为风口地段,采取不同的防风设施和造林技术措施[6],固定流沙、恢复植被。

2)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是设置各种类型的风障,削弱风沙危害;生物措施是在风障内侧造林,改良土壤、适地适树、乔灌藤草结合。

3)生态优先、讲求实效;沿海大通道经过深沪湾风口地段,修复基干林带,应以防护为主,兼顾道路绿化景观,讲求林带修复效果。

4)植被恢复与长期养护相结合;风口地段恢复林带植被,需要依靠长期养护,林带才能生长稳定。

3.4 修复改造的目标

在深沪湾风口地段修复基干林带,重建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防护作用良好的沿海防护林。将沿海大通道深沪湾风口路段建成生态防护屏障和绿色景观大道。

3.5 建设范围与规模

深沪湾防护林原来是基干林带,按照“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规定,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起向岸上延伸200 m,修复改造范围从龙湖镇与石狮市交界往南到深沪镇码头,全程8.2 km。

建设规模包括风障设置、防护林修复改造、中央分车带与道路景观绿化、衙口沙滩风景区景观改造、山体屏障绿化五大工程,防护林修复改造面积135.3 hm2。

3.6 修复改造的技术路线

3.6.1 风口地段区划 根据深沪湾风害季节东北风风力强弱与危害程度,将修复改造路段划分为强风口、次强风口、弱风口3个地段,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①强风口路段:长约2800 m。风沙危害严重,木麻黄幼林成片死亡;②次强风口路段:长约2700 m;受风沙危害较轻,木麻黄幼林死亡率低于40%;③弱风口路段:长约2800 m;风沙危害轻微,幼林以枯梢为主。

3.6.2 划分土壤类型 根据修复改造地段的土壤条件划分为流动沙地、沙荒、台地(砖红壤性红壤)、中央分车带客土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施肥改土固沙造林措施。

3.6.3 不同风口地段设置风障 强风口路段设置一道永久性石墙风障加2~3道半永久性风障,强风口路段的流动性沙地迎风坡,设置多重永久性石墙风障+半永久性风障;次强风口路段设置一道永久性石墙风障+半永久性风障;弱风口路段设一道半永久性风障或不设风障。

3.6.4 施肥客土固沙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施肥改土(改沙)。流动沙地、沙荒强化客土固沙,填入红壤粘结散沙、施有机肥;台地片林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中央分车带客土型路段填入种植土,施有机肥、钙镁磷。

3.6.5 不同风口地段选用不同规格的绿化树种 强风口沙地采取乔灌草藤结合,乔木以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为主,配置银合欢+管芒草,沙丘种植马鞍藤+老鼠刺;强风口路段两侧与中央分车带采取乔灌藤结合,乔木以木麻黄为主,灌木以夹竹桃为主,合理配植黄槿、华棕、高山榕、富贵榕等[7],地被种植马鞍藤;次强风口和弱风口地段除上述乔灌木树种以外,绿化树种增加小叶榕、台湾相思、南洋杉、丛生竹、三角梅、美蕊花等。

3.6.6 建立长期养护机制 造林竣工后由晋江坫头国有防护林场抚育养护。

4 关键技术措施

4.1 设置风障、削弱风沙危害

评分≥1分时,应采取相应的压疮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出现压疮的危险性,讲解注意事项,评分≥6分,应上白板警示,并有床头卡警示标识,评分≥10分为压疮高危风险患者,应填写《临沧市人民医院压疮处置监控上报表》上报科护士长进行监控,有难免压疮风险存在的同时填写难免压疮申报单。

风障类型分为永久性风障和半永久性风障2类6种方式。沙荒片林迎风坡每隔50~60 m砌一道石墙风障,石墙距地面高度200 cm,地基深度100 cm。石墙风障后面每隔30 m再设置1道竹廉风障。

4.1.1 永久性风障 分3种方式:①砌石墙。布设在强风口滨海岸,高度在200~250 cm之间,地基深100 cm;石墙地面宽40~80 cm,3层结构;②原海堤石墙加高。在原海堤石墙70 cm基础上,使用水泥空心砖加高70 cm;③景观石墙。观光景点路段,设置景观石墙,高度130 cm。

4.1.2 半永久性风障 设置3种方式:①条石+竹廉风障。沙荒片林迎风坡,在新砌石墙后面设置1~2道直立式花岗岩条石+竹廉风障,条石长270 cm、埋入地下60~70 cm、地面高200 cm,风障与主害风垂直。②木柱挂塑料网风障。强风口路段设置2~3道风障。每间距2 m埋入1根木桩,长270 cm,地面高200 cm,埋入地下70 cm,用砂石水泥浆浇灌,确保木柱直立牢固,在木柱上挂2层塑料网,透风系数0.5;③防腐木挂尼龙网。适用于沙滩等景点周边,方法类同木柱挂塑料网,区别在木柱选用防腐木,主要布设在大通道中央分车带。

4.2 整地与沙地改良

沙荒地整地:迎风坡采取挖沟带,沟带间距2 m,宽度80 cm,深度50 cm,挖出的沙堆积在迎风保留带。挖出的沟带按株距1.2 m挖小穴,规格50 cm×50 cm×30 cm;背风坡按株行距穴状整地。

客土施肥改沙:风沙地由纯海沙组成,松散无结构,通透性好,保水性差,容易引起风蚀,必须施中壤质暗红壤,每穴或沟带客红壤10 kg·m-1,施有机肥1 kg·穴-1,以增强团聚力,改善纯沙的结构,增强肥力及保水性能。台地赤红壤,粗骨性带铁锰结核,肥力很差,施颗粒有机肥1 kg·穴-1+磷肥0.2 kg·穴-1,以提高土壤肥力。

4.3 绿化树种与配置

根据各地段立地条件和风沙危害程度,选择抗风力强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平潭2号2年生容器苗,混交伴生树种选择黄槿、富贵榕、小叶榕、高山榕、华棕、台湾相思等;下层灌木选择夹竹桃、美蕊花、藤本三角梅、马鞍藤等。

树种配置至关重要,种植时坚持混交种植。在风口沙荒,前期造林全部枯死的迎风沙坡,与主害风垂直设置风障,在风障内侧沟带前沿先种植管芒草、马鞍藤,有利于固定流沙,然后种植木麻黄+银合欢。台地片林以木麻黄为主,混交银合欢+台湾相思。大通道护路林带:强风口种植木麻黄,伴生树种选择黄槿、富贵榕+夹竹桃;次强风口路段种植木麻黄+高山榕+华棕或木麻黄+黄槿+小叶榕混交林;中央分车带乔木种植黄槿、富贵榕、华棕、小叶榕等,下层花灌木选择夹竹桃+美蕊花+三角梅。

4.4 栽植与养护

乔木选用编织袋装营养土的袋苗,灌木、藤本选用一般容器苗;强风口路段乔木苗龄1~2年生,苗高100 cm以下;次强风口路段乔木苗规格大些,弱风口路段乔木苗规格再提高。造林季节选在风害较轻的3—4月。容器苗栽植时撕破袋底,轻放入穴中,适当深栽,双手培土压紧,禁止脚踩实,浇足定根水,再复土至穴满;乔木袋苗脱袋栽植,分层复土踩实,浇透定根水,以利成活。

造林后抚育养护3 a,造林当年养护重点是浇水保成活,采用洒水车高压喷水,夏秋台风暴雨过后,及时扶正歪斜的植株,培土抚育。造林第2年3—4月追肥1次,挖半月形浅沟,乔木施国产复合肥250 g·株-1。长年有专职护林员巡护,严禁人畜进入林地。

5 防护林修复初期效果

晋江沿海大通道通车后,2008年启动深沪湾风口防护林修复工程,由于只设置临时性风障,营造的木麻黄幼林当年成活率达到83%,但2 a后工程验收,临时性风障破坏,强风口木麻黄幼林枯死率94%,树干基部存活的仅6%。2013年春重新启动风口防护林修复改造工程,采取石墙永久性风障+木柱挂网半永久性风障,在强风口路段设置2~3道风障,次强风口路段设置1~2道风障。临海一侧营造木麻黄为主,适当搭配富贵榕和黄槿;中央分车带营造小叶榕、富贵榕、黄槿、木麻黄、华棕+夹竹桃、美蕊花等花灌木。2015年9月调查,强风口路段乔木树种保存率平均达80.6%,木麻黄保存率最高达86%,华棕保存率较低仅68%;次强风口路段乔木树种保存率平均达87.8%,除华棕以外,木麻黄等4种乔木保存率均达到87%以上。灌木树种夹竹桃不论是在强风口或次强风口路段,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详见表1。

造林不足3 a,强风口路段木麻黄生长最快,平均高1.9 m,富贵榕平均高1.5 m,小叶榕平均高1.3 m,黄槿平均高1.4 m;次强风口路段木麻黄平均高2.4 m,富贵榕平均高1.7 m,小叶榕平均高1.6 m,黄槿平均高1.7 m。夹竹桃表现出很强适应性,平均高1.5~1.7 m,但美蕊花冬天冻梢,生长不如夹竹桃(见图3、图4)。

表1 晋江沿海大通道深沪湾风口路段防护林修复效果

*:2008年造林木麻黄为普通木麻黄;2013年造林为平潭木麻黄2号。

图3 强风口双重石墙风障后木麻黄造林第3年幼林成效图图4 强风口中央分车带重新绿化后3年成效图

6 小结与讨论

晋江深沪湾风口地段由于修建沿海大通道而占用部分防护林,导致风沙危害卷土重来,2008年虽曾进行防护林的修复,但由于未设置永久性防风设施而导致失败。2013年吸取教训,重新启动修复改造工程,先划分风口地段和土壤类型,因害设防,在强风口和次强风口路段分别设置1~3道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风障,明显削弱风速、缓解风沙危害,然后根据不同土壤类型采取不同整地方法,客土施肥固沙改良土壤,适地适树、慎选树种、乔灌藤草结合,精心栽植、及时补植,建立长期养护机制。3 a实践表明,风口地段生态修复防护林带,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造林第3年调查表明:大通道强风口路段木麻黄等乔木树种保存率平均80.6%以上,次强风口路段平均保存率87.8%以上。乔木树种木麻黄、富贵榕、黄槿、小叶榕保存率较高,生长较好;华棕保存率虽较低,但目前恢复生长较快。花灌木夹竹桃表现出很强适应性,生长良好。

[1]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指挥部.福建沿海防护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中国海岸带林业》编写组.中国海岸带林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3]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Z].福州,1995.

[4]叶功富,郭剑锋,廖福霖,等.沿海防护林在滨海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与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1):39-40.

[5]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Z].北京,2001.

[6]福建省林业厅.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Z].福州,2011.

[7]何国生.厦门海防林体系建设与树种选择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4):210-214.

The Repair and Renovation Technology for Coastal Windbreak in Shenhu Harbour Outlet of Jinjiang City

YAO Pei-sen

(AgricultureBureauofJinjiang,Jinjiang362200,Fujian,China)

Shenhu harbour outlet of Jinjiang City is one of the four outlet in Fujian province,as the hazards of sandstorm for construction the coastal large channels occupancy the trunk shelterbelt,and shelterbelt repair failed in 2008 in fact.Repair reconstruction project restart in 2013,for mitigation wind sand damage,which dividing the outlet section and soil type at the first,and set up a permanent and semi permanent various barriers due to damage,then take the soil fertilization sand soil,integerate with suitable tree,shrub,timbo,grass,and combine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biologic measures.Vegetation restoration to achieve good results.Afforestation third years,Casuarinaequisetifolia,Ficuselastica,Hibiscustiliaceus,Ficusmicrocarpaand other 5 tree species save the average rate of more than 80.6% in the strong outlet,The average survival rate of 87.8% in the next strong outlet.Nerium oleander as a shrub,not only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growth is also very fast.

coastal windbreak;repair and renovation;Shenhu harbour outlet of Jinjiang City

10.13428/j.cnki.fjlk.2016.02.037

2015-10-26;

2015-1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6092);福建省林业厅科研项目(木麻黄良种定向选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姚培森(1981—),男,福建晋江人,晋江市农业局林业工程师,从事营造林业工作研究。E-mail:429661107@qq.com。

S727.23

A

1002-7351(2016)02-0185-05

猜你喜欢

木麻黄保存率强风
阜新矿区矸石山适生树种分析
塞罕坝人工林迹地更新方式及适宜树种分析
传奇木麻黄
木麻黄记
神回复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自诩
春天的木麻黄
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不同树种造林成效分析
提高西海子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