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福山民主自由思想兼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016-09-15张文慧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福山黑格尔人类

张文慧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刍议福山民主自由思想兼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张文慧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关于民主自由思想发展与历史终结、政治制度与政治秩序等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引发了诸多思考,一些论点也颇受争议。通过阅读福山的几本重要著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是历史决定论与普世史之辩;二是市场导向的威权政体与“中国模式”;三是人性视角下的现代化理论;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历史的终结”。

福山;民主自由;中国政治制度

“人类与其说像是会开出千姿百态美丽花朵的无数蓓蕾,不如说是在同一道路上行进的一长列马车。有些马车正飞速地奔向城镇,另一些则会被困在荒野,不然就是在翻山越岭之后陷在最后一道关口。还有一些马车手被战斗吓破了胆,一时慌不择路失去了方向,从而走上了错误方向,在那里支起永久的帐篷……不过,绝大多数马车会在朝城镇方向缓缓行驶,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会达到那里……即使大多数马车最终到达同一个城镇,我们也无法知道马车上的旅客会不会环顾一下四周的环境,是否会发现它们的不足,从而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新旅程。”①

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结尾,弗朗西斯·福山描绘了以上情境。他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将人类的发展比作一列列前行的马车,尽管样式各异,但是都基本朝着一个方向前行。这段描述很形象地展现了福山民主自由思想的核心观点:人类的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

一、历史决定论与普世史之辩

(一)历史决定论之争。

对于福山关于历史终结于民主自由制的观点,许多读者简单地认为,他认为的人类历史发展终点的思考,就是肯定资本主义制度,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人类政治制度的完结。但是真正读过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对待这个论点是有偏颇的。

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作为一种政体,随着它在近几十年内战胜与之竞争的各种意识形态(专制集权主义、威权主义等),关于其合法性的共识,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他由此认为,自由民主也许是“人类历史形态演化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

“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最终是走向了各种形式的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福山观点的核心在于肯定自由民主与市场经济,从这个层面上他的决定论、政治现代化方向论也就不难理解了,且应该予以肯定。我们必须肯定,无论哪种具体制度、体制(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其实,“历史决定论”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应该追溯到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以及后来的马克思。黑格尔认为,这个终结就是自由民主国家;而马克思则认为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但是这一理论遭到批评,尤以卡尔·波普尔的批评为代表。波普尔坚持认为历史无法预测。

学者们的争议各有其理,就我所理解来看,还是基本赞同福山观点,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现代化,人类都是在追求着一种“完美”,从个人的权利自由到国家的民主自由,这些美好的愿望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始终,也就是“普世史”观念。

(二)普世史之说。

普世史(Universal History),是力图在一般的普遍的人类社会整个发展过程中找出一个有意义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构成对人类历史政治演进规律的解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都认为政体是循环的,没有一种政体能够令人完全满意,人们无限循环地利用一种政体取代另一种政体。据福山介绍,基督教最推出普世史。基督教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并由此为世界上所有人构想了一个共同命运。

康德于在《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普世史观念》中最早提出普世史概念。康德认为历史应该有一个终点,即是人类自由的实现。黑格尔继任了康德的普世史的观点。黑格尔也认为,历史的终点就是自由的实现:世界的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步。人类自由的具体化就是现代的宪政国家,或者自由民主国家,人类的普世史无非就是人向完全合理性的攀升。

黑格尔是主张自由的哲学家,认为整个历史过程以自由在具体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的实现而完结:奠定现代自由国家的自由和平等原则已经被发现,并在最发达的国家得到贯彻,而且不再有比自由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原则了。也就是说,一旦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在现代国家中得以确立,那么也就宣告了历史终结处的到来。

卡尔·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但是与黑格尔不同点在于对历史终结时出现何种社会持有不同观点。马克思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是自由国家无法解决一个基本矛盾。认为自由国家并不意味着自由的普遍化,而只是资产阶级自由的胜利,而只有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之时,历史终结到来。

有“20世纪最伟大的黑格尔阐释者”之称的法国籍俄裔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②亦赞成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形成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代表了人类意识形态演进不再可能进步的终点。科耶夫认为,战后西欧国家充分贯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这些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达到了高度的物质丰富和政治稳定,不再有进一步为之分奋斗的伟大政治目标。历史的终结不仅是重大政治斗争和政治冲突的终结,也意味着哲学的终结。

梳理以上哲学家的思想脉络与分析观点,我们应该对自由民主原则与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讨论历史终结这一问题是,何种政治制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自由民主的普及,这样的自由民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要没有比之更为优越的原则出现,那么民主自由就可以说是终结。

二、市场导向的威权政体与“中国模式”

在《历史的终结》和《政治秩序的起源》两本书中,福山都谈到了当今世界的政体,其中也包括中国。他把它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极权主义、威权主义、民主自由主义。

福山认为,极权主义产生于二战后,主要代表为苏联和德国。极权主义国家基于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试图彻底摧毁市民社会,对国民生活方方面面进行总体控制。极权主义政府希望通过控制新闻媒体、教育和宣传来改变人的信仰和价值。

福山将中国定义为市场导向的威权政体,即自由经济与权威政治的结合,既能够强制推行一种相当严厉的社会规范,同时又容许一定程度的自由来促进创新和最新技术的应用。而“中国模式”则是不完全市场经济及高水平的技术官僚和科技能力的混合体。

1978年,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在随后十年中利用经济改革,“尽管邓在言谈中仍继续表现得忠于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但实际上他恢复私有财产,并使得整个国家向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开放。”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基础上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承认私有制,发展市场经济模式,严格来说已不是极权主义。

福山也肯定了“中国模式”,认为它是唯一确实可与自由民主制度进行竞争的体制。但是也对中国模式表示出担忧:猜测一下,50年后,是美国和欧洲在政治上更像中国,还是中国在政治上更像美国和欧洲,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有很多理由表明,中国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它依赖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然而,随着中国设法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转型,这种高速增长不会再出现。中国因土地和空气污染而积累了大量隐性负担,虽然政府比绝大多数威权体制更具有回应性。但是一旦日子变得艰难,中国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不可能会接受现行的家长主义体制”。③

福山的上述判断不无道理。的确,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经济新常态下亟需生产结构调整,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红利萎缩、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贫富差距、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积压社会矛盾,应当时刻警醒,当然我国政府也在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继续平稳快速发展。

同时,福山也指出了中国威权政府执政的政治难题:合法性,并以此解释1989年的政治风波。他还例举了几个实例说明合法性是诸多强权国家倾塌的关键原因:苏联解体、南欧系列右翼威权政府垮台;1986年菲律宾阿基诺总统取代马科斯独裁政府;1987年,韩国选举产生的卢泰愚总统取代全斗焕将军;拉丁美洲在1980年代出现类似转型。

“经济现代化要求中国社会向国外的思想和影响开放;把权力从国家转移到公民社会;一党制带来难以克服的腐败和其他社会弊端;造成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精英,正是这些精英的孩子,在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举行悼念之际组织了始于天安门广场的一系列抗议活动。这些学生熟悉中外政治实践,不再满意共产党有所偏向的改革,即允许大幅度级经济自由化却不允许任何政治自由的改革。”

福山这里所谈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看待。我们不能盲目地与西方两党或是多党执政相比较。而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我们应坚定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福山先生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谈到,并不认为多党制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政治认同感。

三、人性视角下的现代化理论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济现代化的理论,认为经济是历史变迁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而在福山的书中,让我认识到一种耳目一新的观点——寻求承认的斗争。

福山认为,马克思对于历史的经济解释把我们带到了自由民主这块应许的之地的门口,却没有把我们完全送到里头。最初,民主几乎不是出于经济理由而被选择的,美国革命、法国革命,都发生在工业革命正在英国进行之际,那时,这两个国家都还没有在经济上实现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美利坚民族决定宣布独立并为了建立新的民主秩序而向英国宣战,不能说是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

把寻求承认的斗争当成历史的动力,需要追溯到黑格尔关于人性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单个个体是无法有自我意识的,寻求承认的欲望是人类品格中最具政治性的部分。因此,他认为人类历史的主要动力是寻求承认的斗争而非经济。

相反,福山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经济上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政治上总是最不稳定的,因为发展本身激发了人们新的期望和要求,人们不仅拿自己的处境与传统社会比较,而且与富裕国家比较,结果愤怒爆发。一般所理解的“日益增长的期望导致的革命”,既是欲望的产物,也是一种激情产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历史上许多改革甚至革命流血事件,就很顺理成章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历史的终结”

福山认为“现代政治制度由强大的国家、法治、负责制所组成。拥有全部三条的西方社会,发展了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因而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④在《政治制度与政治衰败》一书中,福山继续讨论了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非人格化的、负责的政治制度。

在这两本著作中,福山对于中国以及对于“历史的终结”这一命题有了新的看法。“中国作为一个威权制的、半资本主义的政体,成功地掌握了经济的现代化,并且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且最强大的国家。”他承认,中国构成了对“历史的终结”这个观念的最重要的挑战。的确,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模式”蕴藏着潜力。

但是福山也表示了对中国的忧虑:法治国家与负责政府,尤其是中国的法治。“这三个要素中……中国一直都有强有力的政府。从1978年开始,法制加强了,基于法律所作的决定也越来越多。但中国还不完全是个法治社会,因为共产党制定法律却不完全受法律的约束。”

加强法治建设也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依法治国,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部署。反腐力度也有所加大,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从严治党、依法治党方面的举措也十分突出。

福山也给出了建议:集中力量,开创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在国际层面上,与其他的区域性力量加强合作,消除那些在各种议题上企图分裂这种合作的煽动性言辞。中国可以仿效德国等很多欧洲国家,先从建立法治社会开始,然后再过渡到民主制度。

我们应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随着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民主与法制不断健全,各方面制度日趋成熟和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必将更加凸显,民主、法治的“中国模式”会不会也印证着民主自由制度作为历史的终结?

注释: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9月.

②亚历山大·科耶夫:法国哲学家,完成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释,他关于“历史终结”的思考研究对福山有很大影响。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9月.

④[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9月。

[2][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3][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A81

A

1671-864X(2016)09-0157-02

猜你喜欢

福山黑格尔人类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生命的约定
——电影《郭福山》主题歌(男中音独唱)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福山凹陷美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