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016-09-15孙英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人格德育数学

孙英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望都镇南关小学,河北 保定 072450)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孙英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望都镇南关小学,河北 保定 072450)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教育也被放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这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密切相关。数学作为一项基础学科,必然也要重视德育教育。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一、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丰富的德育素材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和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1500年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知识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中还涉及一些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有力说服数据,比如长江的长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能够进一步使得学生领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同时,在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工农业的实际数据来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从一定角度上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品质得到陶冶。这种身教是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用优美雅观的板书设计、流畅风趣的语言表达、大方得体的教学形态来组织教学任务,这种轻松地氛围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给其一种美的享受,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重要的是也能使得学生体会到责任的意义。这是学生日后学习工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真诚、正直、纯洁、责任等优秀品质去塑造学生,托起学生美好的未来。

三、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将德育教育局限在课堂中,所起到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体活动。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拿乒乓球演示,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领悟到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又比如,学生会在四年级接触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将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以及一年中所使用垃圾袋的总数量,再向学生讲解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认识。既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在无形中使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爱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问答,数学小知识讲解等,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引导、理解。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含有的哲学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一)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当然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数认识”的教学,从“十以内数认识”发展到“多位数的认识”,教材是分段安排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旧引新,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分别突出不同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这样,学生对数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

(二)注意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数学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概括,以它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揭示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四则运算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例如,加减乘除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但教材只分别安排了“加减法关系”“乘除法关系”。为了深化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且认识到“加与乘”“减与除”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高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04).

[2]张娜.德育化无形 心灵润无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

[3]訾晓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6).

G623.5

A

1671-864X(2016)09-0281-01

猜你喜欢

人格德育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