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家园
2016-09-14
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环境究竟能不能真的达到协调一致?美国国家公园巡山员蓝迪·摩根森用生命给了我们最为贴近真相的答案。他23岁起就志愿离群索居在山上过斯巴达式的清简生活,与自然交换了人生最好的时光,直至28年后在巡山过程中失踪。但在他的传记《山中最后一季》中,事实上蓝迪始终无法在山上和山下的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另一以极大的热忱融身于大自然的圣徒是约翰·缪尔,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孤身一人在美国西部的崇山峻岭中跋涉,荒野是他真正的精神家园。对自然之神的虔诚,使得他成为早期自然保护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被称为“国家公园之父”。他们对荒野有诉求,有必要离群索居,受其召唤而来,荒野成为他们的后盾。但对大部分现实中的人来说,世间难以存在绝对的自由,短暂地遁入荒野,打破隔阂,只是为了暂时安放慌张的灵魂。人能摆脱一切,却无法甩开的始终是自己。
今年是美国国家公园制度正式建立的第100周年。1916年颁布并在不断完善的制度,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国家公园都严格保存着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人为的建筑、设施只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而添置的必要辅助,且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与融入。美国国家公园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有政府每年的大量拨款进行维护,同时各种企业与个人每年都有大量的捐款,因此国家公园本身并不急功近利。
当我置身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满目荒凉的经典西部片取景地,感觉和中国西部的雅丹地貌并无二致;而徜徉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眼前的雪山湖泊与我们藏区的神山圣湖相比同样清朗圣洁;自驾行驶在加拿大通往北极的丹普斯特公路上,感觉周边的景观实际和新疆阿尔泰山非常相似。然而虽然我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各种与自然不和谐的建筑、人工设置的边界,极大影响了审美的体验和感受。
户外人对高纯度的自然的向往,让他们另辟蹊径,避开传统景区,开发出国内若干条行走荒野的路线。本期我们推荐的十五条新徒步路线,是由国内的户外俱乐部、机构以及户外热门的网络平台进行初步推荐,再由老炮儿编辑们进行甄选而最终确定出来的。所谓的“新”,只是相对于十五年前由杂志评选过的,在户外圈流传较广的原十大经典路线而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行走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创刊十五周年来对国内徒步路线的总结和归纳。之后我们还会于九月份在杂志的网络平台上发起由户外爱好者们参与的投票,最终评选出新的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徒步路线。靠双腿的行走,才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接触,才能看到自然最本来的样子。没有荒野,我们的精神还能往哪里逃遁与安放?
执行主编:何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