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食主义:“肉欲”之外

2016-09-14秦梦琪

齐鲁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素菜素食者素食

秦梦琪

食肉是地域性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肉食,人们不可能因吃肉而结为跨国界的共同体,素食正相反。

素食餐厅拿大地的颜色填满空间四壁,用土豆番茄彩椒来暗示“青春在此”,勾搭的可不只是文艺青年的田园理想。

食素志

纽约翠贝卡的一间公寓里,Daphne Cheng开了一家素食私房菜馆,烛光闪烁,觥筹交错之余,即使一杯纯素的鸡尾酒,也能醉了纽约客们的心。座上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婚纱设计师Vera Wang、《欢乐合唱团》的女主角丽亚·米雪儿,企业家、白领、模特、艺人,均为她的菜而来。春天来一捧豌豆苗,满眼嫩绿,满口清香;夏天吃一道西瓜冷汤,心静了,天就凉了;等到秋天,南瓜、豆角都熟了,一盘抱子甘蓝就能安抚一颗胃。冬天,一碗通心粉,会遇见一场素芝士雪。

爱默生曾说自己是素食者,但有人搞素食运动来拉他做代言人或旗手之类,他就拒绝了。素食作为一种“主义”不再显得刻意,不再以对生命的负疚感来支撑自己的主张,它开始变得自然,成为人到了一定阶段的理性选择,就仿佛一个人不断添置许多新奇玩意后,突然觉得应该把家里弄干净一些。

在英国纯素食者10年上升了360%。如果整日看到那些见过世面、有比较自然笑容的人谈论素食,他们并不只是在讨论萝卜白菜的美味,而是交流拿腰果做色拉酱、拿椰油炸菜肴的经验。

就连流行音乐与素食主义交汇的历史都可追溯到更早。1968年披头士乐队拜访印度某瑜伽行者后,开始涉足无肉饮食。保罗·麦卡特尼长期以来都是素食者,“如果屠宰场有玻璃墙,每个人都是素食主义者。”1995年的一次采访中,麦卡特尼说,“最后我们都成了素食者。林戈像一包种子那样走来走去,非常健康。”

中国素菜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北魏《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便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素食谱。宋朝时期林洪的《山家清供》,曾记载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素菜荤做”手法。没有宗教、道德负担,没有所谓文化传承。一份食物,以美味与健康取悦身体。

轻一点,等等肠胃

久沾荤物的肠胃,需要慢一点。

在后宰门街闲逛总可遇到惊喜。停在一家素食餐厅门口,念出——“朵朵开”,小清新的气息扑面仿佛不经意间就优雅起来。新翻修后风格更质朴清新,禅意十足,原木桌椅、隔断,白色纱曼,绿植,透明水杯,坐下,心便静了,餐厅老板徐建超告诉记者:“餐厅的主题围绕无负担,轻理念。”

不管雨天、晴天,炎热、寒冷,一份简餐,都可慰藉心情。冒着蓝火的火焰豆腐包让人有吃分子料理之感,徐徐刨开锡纸,香椿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豆腐块由大厨随意掰开,汤汁渗入后再“悄悄”往外流。新菜藜麦牛油果沙拉,黄瓜、樱桃萝卜、小番茄、胡萝卜与牛油果丁搭配,撒上藜麦,调入酸甜料汁,爽口之余嚼劲十足。翡翠羹颇有洗手作羹汤之感,绿油油的色彩,配以嫩黄玉米粒,丰盈了口感。

创意餐厅从来不缺故事。开业8年,菜品更新多次,总有几道经典菜品一直都在,如玫瑰派、金瓜盅,据说老板遇到真爱还是此“盅”牵线。徐建超喜欢欧阳应霁的《半饱》,“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如到店内点餐,服务员总会建议,少点一些。

如果说朵朵开素食餐厅具有现代感的文艺范,文化东路的荷轩素食便是家庭式的温暖感,荷花水墨画式窗帘,古色古香的摆件,黑椒墨玉、首尔之恋是首选,酸奶为店主自制。

在济南这座日渐匆匆之城,位于大明湖西南门的素心素面也是寻觅清心之处,大明湖畔,叶飘柳动,舒心感进门便觉。芦笋马蹄水饺,鸡蛋碎混着芦笋马蹄清香充盈齿间,令人着迷。点一碗自制杏仁露,口感糯糯粘稠。面类酱料用豆酱炒制而成,加上明湖藕片、绿豆芽、黄豆、小白菜,拌面而食很难让人矜持的细嚼慢咽。

猜你喜欢

素菜素食者素食
Life in 2060
筷子
■健康成为素食者的主要动力
素食主义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没猫的日子是一道素菜(组诗)
春季素食小菜
家居产品的“素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