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还没做好中概股普遍回归的准备
2016-09-14唐骏
唐骏
国内普遍认为中概股回归是迫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严重低估的无奈,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我们站在泡沫之上,并且全然不知。上市公司是否具有价值,国内投资者一直跟着“时尚”走,而海外投资者更看重长期的潜在价值。
时尚变了。
在已经过去的10多年里,去美国上市是一种时尚。2004年盛大网络成为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第一股,陈天桥成为首富;2005年百度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的谷歌,创造了353%的单日涨幅;而一个亏损几十亿的京东也在纳斯达克融到了17.8亿美金。好像只要去美国上市,就能以此成就一番霸业。而如今,私有化成为时尚,大家又各自谋划,全然不顾市场。从2015年至今已有38家中概股发起私有化,几乎占了美国市场上中概股总数的五分之一,达到了过去4年的总和。
回归的中概股,用高得离谱的数字引领“时尚”。分众传媒回归A股,从200亿级别的估值涨6倍多达到近1500亿;巨人网络借壳让世纪游轮创下连续17个涨停,被冠上了“妖股”的称号。造成这种时尚的根基是一个指标——市盈率。目前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数是16倍,对标在沪深交易的公司,市盈率中位数则为57倍,这是巨大的套利空间。
政策曾经一度支持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战略新兴板”是一个相比A股更具包容性的市场,针对这个新市场,上交所也曾透露“一批优质中概股以及原计划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也在研究如何更快在A股上市”。市场对此是看好的,许多人认为这个市场将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对新板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概股回归的预期。
对于市场过高的热度,监管层的“控制”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要冷静。“战略新兴板”被叫停、证监会出台新政策严格把关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事项、证监会公布了一批被叫停的上市公司名单,这一系列的动作给所有正在参与或者已经参与的各方都敲了一遍警钟。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就曾公开表示:“企业回归A股市场有较大的特殊性,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等现象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做好中概股普遍回归的准备。寻求回归A股的企业往往是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所需的资金量普遍是10亿甚至百亿的规模,大量的资金聚集到回归的中概股,必然引起巨大的冲击。
中国的投资者心态还没有成熟。中概股回到A股上市后,大部分参与者极有可能会在解禁后的短时间内寻求退出,从而导致整体市场再次被冲击。
中概股若普遍回归,则会引起外汇储备流失,不符合国家整体战略。目前全球有352家中概股,市值达到1.4万亿美元。排除国有企业,剩余300多家中概股的市值约为5000亿美元,如果全部回归A股,至少消耗6000亿到7000亿美元的外汇去回购海外投资者手中的股份。
从上市到私有化,到再上市,参与者不应该跟随“时尚”,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需要更多的责任感,对社会、对投资人、对市场,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