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成为“最大公约数”规模上实现“1 + 1<2”,竞争力上实现“1 + 1>2”
2016-09-14
武汉钢铁集团员工正在工作。
分别位居长江中、下游的武钢和宝钢,同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钢铁央企。前者是新中国首家特大型钢企,被称为“新中国钢铁长子”。而始建于1978年的宝钢,近年来已是中国钢铁业毫无争议的“领头羊”。
以产能计算,两大钢铁企业合并运营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根据《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6》,宝钢以2015年年产粗钢3493.8万吨位列全球十大钢企第5名。2015年,武钢以粗钢产量2577.6万吨位列中国十大钢企第6位。两者合并后将超过河北钢铁,拥有超过6000万吨的粗钢产量,跃居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安塞勒米塔尔(Arcelor Mittal)的9713万吨。
近年来钢铁行业处于低谷。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百家大中型会员钢企主营业务连续12个月亏损,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根据2015年财报,武钢股份的净利润由2014年的12.57亿元转为2015年的巨亏75.15亿元。宝钢股份全年净盈利10.1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2.51%。
“中国钢铁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在行业陷于最困难的时候,兼并重组的阻力会更小。”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曾公开表示,即将展开的新一轮重组是市场化的减量重组,通过重组出清“僵尸企业”,在规模上实现“1+1<2”,但在竞争力上实现“1+1>2”。
在业界,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去产能已成为共识。鞍钢集团董事长唐复平在谈及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时分析认为,若“去产能”后产业集中度仍然低下,即使“去产能”的效果阶段性显现,一旦行业复苏,产能仍然会迅速大规模无控制释放,则新一轮的产能竞争又将重新开始,产能过剩问题可能还会再次凸显。
早在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就提出,到202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整体来看,宝钢和武钢的重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较低,2015年仅为34.2%。这对于整体行业形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包括无序竞争、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王国清分析指出,宝武合并后在冷轧汽车家电板、取向硅钢方面将在国内占据更为显著的优势,据统计,合并后取向硅钢产能将占据国内总产能的70%以上;高端汽车板占据近60%。
“重组后续一定会有一个去产能、减量发展的过程。”王国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宝钢和武钢合并有利于将双方的竞争立场转化为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在湛江港和防城港建设过程中会有个减量发展的过程。通过产能重新调整布局,达到一致面对华中华南市场和东南亚市场。
上海宝钢集团车间和设备。
“宝钢和武钢是城市钢厂,未来肯定会面临搬迁问题。在此过程中匹配相关的产能,保留优势产能、去除劣势产能,有助于改变此前同质化的竞争格局。”王国清分析称,同时宝钢和武钢在物流配送方面的互补,形成产业链相互融合,也将有助于双方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