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视域下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16-09-14艾文娟梁成艾
艾文娟 梁成艾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自我效能感理论视域下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艾文娟梁成艾
(铜仁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人对自我顺利完成某项工作能力自信度的评价,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职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来源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初中生和高中性,由于他们缺乏学习自信而造成教学质量低效。为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该从提升学生自信入手,在中职教育中构建自我效能感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它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学习和可持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其有导向作用。
中职生;自我效能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一、问题提出
为了解决控辍保学和高中阶段教育瓶颈问题,同时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贵州省自2013年起开始具体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简称“9+3”计划。“9+3”计划启动资金为116亿元,是贵州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实施的重大举措。大力实施“9+3”义务教育,让每个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小康教育,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对减轻人口压力和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偏薄弱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长期处于后进生的位置,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以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为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辅,而大多数中职生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潜能,本文期望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构建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旨在帮助中职生重拾学习自信心,激发中职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引导中职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促进中职生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高中职生的学习质量。
二、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概念于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著作《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先提出,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主要研究的是个体效能,用以解释个体的行为。后经大量实证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班杜拉于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拓展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指“集体对组织和实施达到一定成就水平所需行为过程的联合能力的共同信念”,主要研究的是集体效能,用以解释群体和团体的行为。对集体效能的研究是基于个体效能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类似集体效能理论,而并非个体效能的徉简单总和。自我效能感概念自从被提出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提出的见解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其核心都是围绕个体能力的自主评价展开,具有相近性。本文中,自我效能感主要以个体效能为基准,狭义上指中职生对自己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否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广义上泛指中职生对自己能否拥有能力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企业职业岗位人才的主观臆测和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作用
1.成效—学习质量之物化推力
由于大多数中职生入学前的学习水平在原班级体中处于后进位置,长期的失败经验导致中职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故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偏低。中职生在入学后面对新的教师、同学、环境等学习条件,心中充满重新开始的向往,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学习水平能够有所突破,并且得到老师、父母、同学的赞赏,此时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所增强。成效是学习动机持续激发的源驱力,当中职生经过自身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达到一定成效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明显增强,进而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中职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学习,摒弃以往的失败经验带来的挫败感;当中职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仍然无法取得成效时,自我效能感会依旧偏低,无法改变中职生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和挫败感,从而继续沿袭初中(高中)阶段堕落的学习状态,无所事事,混沌度日,对未来不抱任何期待。
为了让大多数中职生的的学习取得成效,自我效能感水平能够有所提高,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需要学校根据中职生的特殊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合理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需要中职生自觉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拥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
2.体验—学习质量之心境引力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中职生勤勉读书都是源于父母的期待、教师的鞭策、榜样的激励以及社会学习环境的熏陶等原因,出于自己意愿喜欢读书的中职生寥寥无几。大多数中职生入学前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基本上都不喜欢读书,觉得学习活动枯燥乏味,毫无乐趣。积极体验是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当中职生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时或受到教师中肯的鼓励、表扬时,自我效能感会明显提高,从而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兴趣;当看到平时与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同学取得很大进步时,感同身受,自我效能感也能得到增强,少部分积极上进的中职生会以此为榜样并自觉付诸学习行动,以期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的学习水平也能够得到同样提升;当中职生对学习活动持续处于漠然状态,经过尝试潜心学习仍然体会不到学习过程的成就感时或受到教师、同学的轻视时,自我效能感明显降低,从而导致中职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恍然度日,只求顺利毕业即可。
为了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学习,提升中职生的学习质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需要中职生选择与自己各方面情况相近的榜样激励自我。
3.心境—学习质量之偶触闪力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是唤醒言行和情绪的渲染状态,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拥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保持身心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让人意志消沉,害怕面对困难,畏缩不前,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导致身心疾病。心境受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学习成败、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度、身心健康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中职生学科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中职生入学前在原先以学习成绩排名论优劣的班集体中常常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年纪尚轻的他们又处于青春期各方面综合素质渐趋成熟阶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备受打击,心境低落,意志消沉,学习投入亦步亦趋甚至止步不前。入学后,大多数中职生各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同一水平,心境恢复平和。当处于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的班集体中时,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能够让中职生产生积极良好的心境,增强自我效能感水平,唤醒中职生重新开始学习的意识;当中职生处于学习氛围涣散的班集体中时,容易让中职生产生消极不良的心境,降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继续以放任自流者自居。
为了让中职生保持积极良好的心境,增强自我效能感水平,提高学习质量,需要教师为中职生构建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无条件积极关注中职生的身心健康,保障中职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自我效能感的要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反应、生理状态、情境条件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要素。具体而言,一是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但是要受归因方式所左右,个体将成功经验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会提高效能感,将成功经验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不会增强效能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二是个体通过观察与自己情况类似的典型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能够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当看到榜样成功时,能够增强个体完成任务的信心,自我效能感增强;当看到榜样失败时,尤其是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后,这会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严重降低。三是基于直接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切合实际的言语劝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几乎无影响,此外,言语劝说主体的威望、地位、影响力对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也具有重要影响。四是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从容状态、冷静应对和心情舒畅等心身反应过程会促进个体行为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可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身心反应过程一定会影响个体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降低自我效能感。五是个体对不同的环境产生的效能感不一样,面对熟悉适宜和足以掌控的情境会增强效能感;面对难以适应和控制的情境会降低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同样会影响个体对行为的坚持和选择,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当个体获得一定程度的知识和技能后,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个体的行为起决定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作用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也效仿“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夯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自我效能感对中职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角度构建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理论知识学习之质量评价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夯实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具有导向作用。理论知识主要涵盖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类。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评价依然采取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偏重对中职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难以体现中职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帮助中职生重拾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中职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质量评价应该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
1.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公共素质知识。中职生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公共素质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普通话、体育,其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知识,只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大多数中职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畏难和失望情绪,为了疏导学生的心理,重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应该采取激励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纸笔测试,测试内容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关注文化基础知识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应用;过程性评价尽可能以鼓励、表扬为原则,评价方式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式评价为主。公共素质知识旨在培养中职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素质,侧重于对知识的基本运用,大多数中职生也很感兴趣,应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如计算机可采取任务式评价,普通话可采取面试式评价,体育可采取工具式评价。
2.专业知识
图1 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是实践技能学习的重要基础。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概念、系统原理、运行机制等系统的抽象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是指应用性强、操作度高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等系统操作知识。基于中职生学科基础知识水平的薄弱性,应尽量根据中职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来拟定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内容的难易度和区分度,合理制定考核内容与课堂表现的比重,确保中职生综合成绩有一定的合格率,让大多数中职生体会到成就感。专业实践知识的牢固掌握对中职生实践技能的学习起关键催化作用,终结性评价必须采取闭卷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以实践技能操作方法、步骤和技术要求等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大的内容为主;过程性评价除了关注中职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考勤,还需充分考虑中职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合作精神等主体性表现。
(二)实践技能学习之质量评价
实践技能是中职生适应社会和满足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对中职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实践技能主要体现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两大层面。当前,中职生实践技能学习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顶岗实习来完成,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的校内实训平台成为了验证专业实践知识的工具,只重视中职生的实践操作步骤和结果,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衡量实训效果,难以反映中职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职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完成企业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作为实习成果,缺乏具体的职业岗位评价指标,难以反映中职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了更加客观、合理、全面地评价中职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中职生的实践技能学习质量评价应该从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两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中职生基于系统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而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从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资格鉴定两方面得以体现。专业操作技能是在综合练习各项单项技能的基础上掌握操作环节的操作要领而形成的。中职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于校内实训平台和课堂实验中完成,对中职生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应该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应充分考虑技能操作方法、速度、准确性、规范性和技术要领等因素。为了让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基于此建立具体项目任务评价指标,在基于现场观察的基础上,采取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表现积极的中职生、合作氛围浓的小组可酌情加分。职业技能鉴定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的各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做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专业知识测试主要采取笔试(闭卷),专业操作技能考核主要采取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操作方式。中职毕业生有资格参加初级鉴定,通过努力能否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其专业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中职生面向职业工作岗位时所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职业技能是胜任某种职业工作岗位任务的必要条件。中职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中职生的职业技能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磨炼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提升和强化。中职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为岗位工作能力方面。岗位工作能力主要是指中职生在所从事的职位或工作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中职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于顶岗实习阶段完成,对中职生岗位工作能力的评价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应该涉及岗位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岗位任务的完成数量和质量等因素。为了更好发挥中职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让中职生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企业应该充分根据中职生平时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职业资格证书、个人职业能力测评结果等综合因素合理安排中职生的在岗工作任务。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之质量评价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职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内化而成的,具有持续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征。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中职生适应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乃至日后继续深造都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职业活动中主要体现为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中职生自身获得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依托。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其中自我监控能力是核心关键,主要是指中职生在学习期间为了提高学习质量,自主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自觉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中职生对专业资源和前沿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过滤、归纳分析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主要是指中职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主要指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能力。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引导和督促,以及中职生自身的主观努力,评价内容应该从中职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节制程度、信息收集量、动手实践表现、交流合作情况等方面展开。为了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和家长需要对中职生的自主学习给予积极引导和肯定评价,让中职生在自我和他人的肯定中不断进步。
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中职生自身获得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和正式步入职场后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遵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中职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间接表现,主要从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两方面得以体现。处事能力主要是指中职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面对具体任务时的镇定、冷静、客观、谦虚、坦诚的做事态度,面对疑难问题时的逆向思维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主要是指中职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其自身的性格,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教育背景有莫大的关联,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需要采取自评与他评(家长、教师、同学、企业管理人员、同事等)、社会适应能力量表测试与他人平时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做事态度、做事方式、与周边人的人际关系融洽度等因素。为了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在中职生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教师、家长和企业管理人员等人应尽可能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向中职生以身示范做事的态度和方式,并以宽容的心态评价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中职生自身获得持续发展的根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中职生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在职业岗位工作中体现在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职业操守等多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中职生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企业招聘员工的核心条件。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需要开设课程向学生传递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需要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需要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因此,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应该由学生、企业家、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应该针对中职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职业操守、道德修养、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因素。为了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使中职生产生积极良好的心境,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其它相关因素,如性格特点、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工作经历等因素,客观、全面地评价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学习质量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做好中职生学习质量评价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与社会企业职业岗位接轨的桥梁。中职生学习质量涵盖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本文通过综合考虑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职生学习质量影响的基础上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不同学习内容构建相应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中职生牢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为日后自身持续不断的发展奠定基础。
[1] Bandura,A.self-efficacy:T 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y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 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477-524.
[3] 艾文娟.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 肖兆飞.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构建及培养思考[J].职教论坛,2013,(11).
责任编辑:高海峰
文字校对:中伟
G712
A
1008-8539-(2016)04-0020-05
贵州省教育科学发展十大招标课题“贵州实施教育‘9+3’计划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与质量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