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健康科普新模式的构建

2016-09-14李威胡延滨翟理祥孙宇卢悦明谭健成戴韵峰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患科普中医药

李威, 胡延滨, 翟理祥, 孙宇, 卢悦明, 谭健成, 戴韵峰



·卫生政策与管理·

中医健康科普新模式的构建

李威,胡延滨,翟理祥,孙宇,卢悦明,谭健成,戴韵峰

面对传统科普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中医健康科普新模式需要结合科普发展的趋势、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理念,从而提出基于社会和医院两个层面构建中医健康的新模式。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院校-社区”中医科普体系形成中医的文化氛围;在医院层面,通过打造健康科普管理体系以实现全诊疗模式的健康科普。

中医;健康科普;模式

1 传统科普问题

本文研究的健康科普与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健康促进的方法之一,在目的和基本内涵上也相似,都旨在通过健康信息的传递,达到改变患者的生活作息,增进患者安全用药,实现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但健康科普相比健康教育,更注重信息传递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而健康教育则包含了更专业的医学教育。传统的中医健康科普工作主要是通过医院的宣传栏、宣传小册等形式向患者进行,但这些形式产生的效果有限。它只是被动性的科普,并没有真正基于患者的需求;它缺乏互动性,医务工作者很少主动参与到其中。而社会性的中医健康科普,则显得既落后又分散,其效果也不理想。

当前科普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科普不应只是纯知识性的传播,特别对于医学科普,更是如此。但现在,恰恰更多地只是在科普纯医学知识,也因此导致了从政府到公众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了疾病治疗上。科学研究表明,对疾病的预防更能收获健康,也更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这其实是一个观念、理念转变的问题。所以,未来的医学科普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变为真正的健康科普。而对于中医健康科普而言,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在科普时要更加关注中医文化的科普。

2 构建中医健康科普新模式的原则

基于以上的观点,也就决定了在构建中医健康科普新模式时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2.1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来医院购买服务,不仅仅只是求医看病,还包括知识性的获得,如健康科普。只有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健康科普才会是患者需要的科普,而不仅仅只是留于墙壁、纸面上的文字。

2.2注重科普理念健康化

有数据显示,在社区投入1元可以节省8.59元的医药费和约100元的重症抢救费[1]。所以,虽然现在国家和个人的医疗支出越来越多,但病却越治越多,去医院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其实是健康理念和科普理念不科学造成的。促进全体社会健康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把重心下移到社区,更要进一步推进到公众的自身管理上,这就需要发挥科普在其中的作用。

2.3注重医患交互性

要把科普内容写得通俗易懂本身就很困难。而在科普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脱离更是影响了患者对科普内容的有效理解。医务人员应当摒弃“你问我才答”的传统模式,必须主动把自己的健康理念和知识呈现给大家,让更多公众受益。

2.4注重健康科普个性化

传统科普是脱离具体个人所进行的大众性活动,它不仅脱离生病的人,还脱离人生的病。这种模式显然无法吸引患者,无法满足追求个性化的时代需求。要达到科普的真正目的,健康科普也必须实现个性化。这也解决了传统科普内容与患者所需错位的问题。

2.5注重健康科普网络化

在传统科普理念中,科普主体主要是医务人员,而客体多是生病的患者,但这还不够。科普应该充分利用患者的人际网络,即围绕患者形成科普人际网络,形成多主体、多客体的健康科普模式。在科普的主体上,可以包括医务人员和病友志愿者等;而在科普的客体上,则包括患者和家属,这就形成了多重的网络式科普。

3 中医健康科普模式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原则,可以从社会和医院两个层面对中医健康科普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该模式既体现了中医药的价值理念,又与现代医学模式相结合,创新了科普形式与思路。从社会和医院两个层面开展中医健康科普,通过重塑公众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观,促进公众对中医药学的客观认识,通过提倡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转“治已病”为“治未病”,实现中医药知识科普、理念科普和文化科普“三位一体”的统一,促进健康,减少疾病,推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见图1。

图1 中医健康科普模型1

3.1中医科普新模式社会层面的构建

3.1.1“厚土模式”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缺乏文化氛围。公众对中医药学知识的了解更加匮乏,一方面影响了公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度、认可度、信认度以及使用率[2];另一方面,又导致一些公众对中医药的盲目迷信。中医药学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属性恰是中医药的独特性所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要以坚实的中医药文化为依托。因此,社会层面的中医药科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的复兴,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中医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坚实的公众基础。社会层面的健康科普,应该倡导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的“厚土模式”:一是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重塑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二是倡导健康的理念,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形成。让公众了解中医药文化,科学地认识中医药价值,才能真正让公众从根本上信赖中医药,接受中医药。

3.1.2“社会-院校-社区”中医科普体系在长期重西医、轻中医的观念下,中医药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一直举步维艰。相应的,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具体到中医医疗机构中,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相比医院层面的健康科普,社会层面的健康科普显然受众面更广泛,这也决定了社会层面的健康科普需要采取更为社会化的科普形式。见图2。

3.1.2.1中医药文化科普场馆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亲历的方式来学习是一条普适原理,无论对象是青少年还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年人,都适用于这条原理[3]。在国外,注重观众参与互动的博物馆或科学中心风靡全球。直观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是科普场馆进行科普教育的突出特点,它以具体的展品展项为物质依托,更能够通过富有启迪性的展览和演示给公众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主题博物馆进行科普教育不仅集约了有限的资源,而且这种更集中、更全面的科普形式的效果也更好。中医药科普工作也应该要建设一批相应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积极组织、引导各类人群来参观、学习,让公众在参观中学习,在互动中体验中医药的无穷魅力。

3.1.2.2把校园转变为科普基地在科普对象的选择上,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他们认为,科普的目标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学家,而是激发出每个人内部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既然科普是“唤醒”的事业,那么,显而易见,年龄越小,越容易唤醒[3]。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更要注重在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与熏陶上,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让中医药主动走进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科普活动,以生动、有趣、实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4]。还可以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中医药夏令营、冬令营等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图2 中医健康科普模型2

3.1.2.3中医药社区生活馆除了建立博物馆、进校园,还可以尝试建设中医药社区生活馆。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社区中医馆调研时,就对社区中医馆的做法和起到的作用表示赞许。打造中医药社区生活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年轻人、老年人参与。特别是对于闲赋在家的老年人,既可满足他们获取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又可免去外出的不便。社区的方便性,也有利于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科普活动。

通过整合博物馆、校园、社会的资源,所形成的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职业人群-老年人连贯性的“社会-院校-社区”的中医健康科普体系,从而也树立起公众终身科普教育的观念,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形成。

3.2中医科普新模式医院层面的构建

3.2.1全诊疗模式传统的健康科普,医院往往更多注重的是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科普教育。在提倡公众、医院、政府从“治”转变“防”与“养”的过程中,必须把科普变成一种推力[5],促进这种转变。因而,医院健康科普也不能只是停留于诊疗层面,必须扩展至院前和延伸到院后。应该把健康科普打造成院前、院中、院后3阶段的连续性、闭环式的科普模式。如图2。

3.2.2健康科普管理体系传统健康科普更主要的是一种大众化的科普,而且很多时候是为了科普而科普。因此科普的内容基本上是和患病的人、人所患的病脱离的。健康科普模式的构建必须体现个性化原则,不能脱离患病的人和人所患的病。健康科普模式应该依托于健康管理平台去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周期为过程把院前-院中-院后链接起来,在健康的各个阶段依托具体的形式,把患者管理起来,形成健康科普管理体系,在全过程管理中实现全过程科普。而在健康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的今天,急需健康科普帮助公众树立起科学的健康观,培养健康素养,拓展和夯实健康管理的群众基础。健康科普借助于健康管理平台,反过来通过健康科普推动健康管理平台的更有效运行[6]。

3.2.2.1院前阶段:利用微信平台、健康大讲堂的形式进行科普院前阶段的科普,医院采取了两种形式进行科普。一是微信自媒体的运用。微信平台不单是向公众推送中医药健康知识,还是医患互动的沟通平台,通过患者的问询,医生或医生团队的解答指导达到科普的目的;而其另一个目的是实现病种管理,通过微信平台把同类疾病患者聚拢起来,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医患间更及时的沟通、互动及病患间的分享,最实时地掌握与自己健康相关的医学知识、常识。我院从2014年开始建立官方微信账号,每天至少更新一篇科普文章,文章均出自于本院医生的创作或观点,充分保证了科普文章的质量。在内容上,一方面,医院紧紧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科普内容创作;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中医特色,根据时令、气候、节气、地域特色适时推出备受公共好评的科普文章。目前,我院官方微信平台关注量已达52 800多人,科普文章的日平均阅读人数达19 700人,21 600多次。医院的科普文章长时间在《医策》的相关统计排名中位居前列。二是健康大讲堂——让医生走出诊室和病房:医生走出诊室、走出病房,走进公众的生活,才能更了解生活中公众真正的需要所在,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沟通、互动,可以让健康科普变得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如一些易于公众掌握的中医药手法、技法、健康操等的推广。我院每月都会组织超过20场以上的健康讲座和20次左右的义诊活动,每次的讲座和义诊都吸引了大批群众参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2.2.2院中阶段:利用病友志愿者进行科普患者在医院期间,最重要的科普内容不在于知识性的积累,而在于让患者从根本上转换健康意识,认识到其主观能动性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门诊、住院间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协作;二是通过培训有相关疾病治疗经验的病友成为志愿者团体,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起沟通的新桥梁。如我院从2011年开始组建了乳腺癌科的病友联谊会“和友苑”,利用情志疏导门诊向每位求助的患者推荐和友苑,通过开展心理疏导、舞蹈、音乐等多种活动,让医患、新旧患者间进行交流、互助,让患者更积极地看待疾病,提高生存质量。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已有150多位乳腺癌患者走上了积极康复的道路,另有50多位乳腺癌术后患者在5年时间内没有复发。

通过建立类似“和友苑”的病友会,一是让有共同疾病经历的新旧患者一起分享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病的经历,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二是在心理上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树立起抵抗疾病的信心,积极、乐观、能动性的态度,特别是一些长期受慢性病困扰及癌症的患者,这种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

3.2.2.3院后阶段:利用健康管理平台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不仅需要长期服药,而且更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从作息到饮食的调理。因此,在这些方面进行科学地管理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生存年限和生存质量都影响巨大[7]。把健康科普的触角延伸到患者/公众的生活中,依托健康管理平台,如慢病管理平台、治未病管理平台,把各类诊后人群纳入长期性的系统管理,实现有计划、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科普,让医患关系变为“运动员”和“教练员”[8]。医生作为“教练员”,所起到的作用是通过患者获取健康数据,建立长期的监护档案,有计划地、定期性地给予在作息和饮食上的指导;而同时作为“运动员”的患者,只有积极地、正确地落实健康指导,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而进入平台管理的人群其实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又转变成了院前阶段。

理想的健康科普模式是依托于整个健康管理平台,从院前阶段就将各类人群纳入慢病管理或治未病管理平台中,实现系统、连贯的指导与科普。这个环节就成了社会层面科普与医院层面科普实现对接的环节。因此,在进入到这个科普模式后,通过对患者或公众的系统性健康管理,在医生的指导与自身的作用下实现科普的目的,首先实现的是患者或公众对健康理念的转变;其次是对自身作用认识的转变,这就是新时期、新医学模式下健康科普所要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4 中医科普新模式的特点

基于“以患者为中心”思想和健康管理理念下构建的中医健康科普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打破了原来科普单纯性的知识灌输模式,增进了医患之间互动,将科普寓于医患沟通、互动中;二是突破了原来科普的形式,引进新老患者间的互动交流,增进患者间信息的分享和信心的树立;三是通过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更加强调群众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四是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搭建科普新平台,实现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五是把科普延伸到医院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日常健康管理,实现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科普,有效提升了健康科普的价值性;六是这种过程性的科普模式,将中医药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结合了起来;七是实现了中医药的知识科普、理念科普和文化科普“三位一体”的统一。

从医院与社会两个层面构建中医健康科普的新模式,形成常态化健康科普体系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居民健康与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医院的社会责任。

[1]洪昭光.健康新观念及医改新思路[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88-189.

[2]傅俊英,廖菁.中医药科普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213-215.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外科普工作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EB/OL].[2014-05-12].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79/10195569_1.html.

[4]孔琪娜,朱云啸,黄辉.中医药文化知识进学校成效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6):555-557.

[5]孙光荣.中医药科普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开路先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8):112-114.

[6]黄建始.健康管理不能没有健康科普[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2):125-127.

[7]张砚,胡春平.老年健康管理方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26-28.

[8]毛志国,戎殳,叶朝阳,等.教练-选手型医患关系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828-830.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opularization

LI Wei,HU Yanbin,ZHAI Lixiang,et al.

GuangdongProvincial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120,China

Facing the problems of former popularization,this study view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new model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or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and the health management theory.The TCM Health Popularization New Model c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hospital level.On the social level,the“society-school-community”system of TCM popularization aims at forming the TCM culture atmosphere;on the hospital level,the health popula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ims at forming“ALL-ROUND”health popularization mode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alth popularization;Model

中华中医药学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健康科普”子课题(CACMRE2014-A-04)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胡延滨

R193;R211

A

10.3969/j.issn.1673-5625.2016.04.004

2015-08-22)(本文编辑 甘勇)

猜你喜欢

医患科普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