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挂牵引车板簧前悬架正交优化设计
2016-09-13山西中北大学郝辰杰吕彩琴董家广
山西中北大学 郝辰杰 吕彩琴 董家广
半挂牵引车板簧前悬架正交优化设计
山西中北大学郝辰杰吕彩琴董家广
本论文针对某半挂牵引车板簧前悬架分析中存在前束角、外倾角变化范围较大而导致整车行驶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正交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Adams/Car中建立某挂车牵引车前悬架模型,并运用全因子试验进行悬架设计硬点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然后,利用灵敏度结果做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前后前悬架的前束角、外倾角变化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简单快捷地提高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
板簧前悬架;前束角;外倾角;正交优化
1 前言
在汽车底盘开发过程中,需要优化悬架定位参数与车轮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汽车达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目前,该工作主要是由国外公司来完成,导致其成本过高、周期过长。鉴于此,本文运用Adams/Car建立某半挂车前悬架的精确模型,利用正交试验对该悬架的定位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为国内悬架调校工作提供了软件调校指导。
2 前悬架参数的分析
2.1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2.1.1板簧悬架子系统的建立
(1)前悬架硬点、部件及几何形状的建立
硬点的位置可以用来确定大部分部件及其连接点的位置。创建好硬点后就可以在硬点的基础上创建部件,并进一步创建结构的几何形状。在模板中,需要确定各部件的约束条件。具体的前悬架结构硬点如图1所示。
图1 前悬架硬点坐标
(2)钢板弹簧的建立
此车型前悬板簧平衡位置等效刚度是330N/mm,弧高为130mm,板簧总成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是2972mm。为保证板簧刚柔混合特性,建模时将其做成离散柔性连接体。
2.1.2悬架的装配
将建立好的前悬架模型、钢板弹簧模型、转向系模型、轮胎模型等生成子系统,再通过相应的通讯接口进行装配,最终在前悬架试验台上得到前悬架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前悬架仿真模型
2.2前悬架运动特性分析
车轮前束角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是汽车悬架的重要设计参数之一。图3为车轮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曲线,其变化范围是1.07°~-1.18°,变化范围较大,需进一步优化。
图3 优化前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曲线
车轮上跳及下跳时的外倾变化对车辆直行稳定性、稳态响应特性等有很大影响。一般上跳时车身外倾角为-0.02°~0.05°。图4为车轮外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曲线,其变化范围为-0.075°~0.05°,需进一步优化。2.3定位参数灵敏度分析
图4 优化前外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曲线
由上文的分析结果把前轮前束角作为优化目标,设计目标值选择为最大值根据悬架的实际结构,考虑到设计时方便修改的情况,选取lower kingpin axis(主销下点)、upper kingpin axis(主销上点)wheel center(轮胎轮心)、tie rod arm(转向横拉杆外点)、leafspring front axle(板簧和前轴的连接点)共5个硬点,15个参数作为影响因子。考虑到影响因子较多,不利于数学建模,先对所有因子通过全因子敏感度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全因子敏感度检测
综合敏感度分析,本文所用优化模型的影响因子中upper kingpin axis.x、lower kingpin axis.x、upper kingpin axis.y,upper kingpinaxis.z,lowerkingpinaxis.z leafspring front axle.x、tie rod arm.x对优化目标影响较大,故而选定这7个因素为优化因子。
3 数学模型的建立
在进行试验方法设计时,假如使用全因子试验,其试验次数达到了27=128次这会使得优化迭代过程繁多。如果使用全因子正交试验,试验次数为L8(27)这样大大降低了试验进行时间。现也将初始因子的变化范围设定为±1%,对悬架原始的硬点坐标做正交优化,其中正交试验如表1所示,由正交试验得出各硬点优化结果如表2所示。
4 优化结果的验证
将最终优化硬点值重新带入Adams中,得到前束角和外倾角优化前后的对比,如图6、图7和表3所示。
表1 正交优化试验数据
图6 优化前后前束角变化曲线对比图
图7 优化前后外倾角变化曲线对比图
表2 正交试验改进前后硬点坐标对比
表3 优化前后目标变量变化对比(°)
表3为前束角和外倾角优化前后的变化范围及幅度对比。由图6、图7和表3可知,经过正交优化后,前束角和外倾角的变化量均有所减小。总之,通过对前悬架的优化,整车的操纵稳定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5 结论
本文针对某挂车分析中前束角和外倾角变化范围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正交优化设计。该优化算法既优于一般曲面响应优化的多次迭代修改,又能达到好的优化结果,起到了兼顾有效性和实用性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1]张守元,沈磊,付小龙.基于Adams的某商务车前悬架K&C性能分析及优化计.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SAE-C2009C242.
[2]张宝珍,阿米尔,肖思俊等.基于区间不确定性的前悬架多目标可靠性优化[J].汽车工程,2015,(6):707-713.
[3]刘波.汽车悬架弹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用汽车,2007,(7):112-114.
郝辰杰,1988年出生,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整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