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求背景下大众排球运动形式演变的文化背景探析
2016-09-13刘昌鑫
刘昌鑫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时代需求背景下大众排球运动形式演变的文化背景探析
刘昌鑫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大众排球运动形式演变的文化背景为立足点,分析不同排球运动形式产生的社会原因,以期为加深人们对不同排球运动形式的认识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大众排球;时代需求;形式演变;文化背景
投稿日期:2015-11-10
人类的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社会的进步为新事物的萌芽营造了湿润的文化生长空间。人类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表现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更是人类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心诉求。排球运动自1905年诞生以来,以满足人类的健身、娱乐需求为根本立足点,一经问世便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人们对健身、娱乐文化的需求是排球运动流行的社会文化语境支撑。事物存在于社会,经传播、发展、传承其生命力却愈发强劲,说明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排球运动形式的不断演变便是其为适应人类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而寻求长远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人类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不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加速了新事物的诞生过程,为新事物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文化发展空间。纵观大众排球运动形式的演变不难发现每一次形式的演变都与人类不同的文化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人类时代需求为出发点,探析大众排球运动形式演变的文化背景是研究大众排球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1 青少年和老年人强烈的排球运动诉求下软式排球运动的应运而生
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日本代表队一扫赫尔辛基奥运会和墨尔本奥运会的双重阴霾,一举斩获16金、5银、8铜,位列金牌榜第3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政府以此为契机,发起以增强体能为目标的国民运动,全面普及大众体育。但是真正让日本人痛感本民族体能落后与世界水准的观念还是东京奥运会。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国民体质。1964年12月,日本内阁发表了《增强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决定发起以增强体力为目标的国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增进体力国民会议”等联合机构,重点将体育运动普及到社区和国民当中。全面普及大众体育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就是大力兴建公共体育设施,从1969年到1985年,日本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增加了5倍,达到平均每2 000人就占有1个场馆,大众体育俱乐部达到40.3万个,每周至少参与1次体育活动的成人比例在1985年高达70%。在注重国民体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可谓是关怀备至。
自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根据不同社会背景需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学校体育改革浪潮,学校体育改革效果显著,青少年体质明显增强。1968年体育教学大纲以增强体力为特征,同时强调规范性和系统性,使原来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方法的掌握向体力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学校体育由单纯的运动技能学习向以身体健康为中心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研的发展,学校体育的教育方向也更趋科学化,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20世纪60年代,日本体育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莫过于日本女子排球队在国际体育赛场上所取得的傲人成绩。日本女排在著名教练大松博文的带领下三夺世锦赛冠军、两度问鼎奥运会冠军,人送外号“东洋魔女”,称霸世界排坛近二十载,缔造了170场国际比赛的胜利传奇,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受日本女排的影响,排球运动在日本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也是国民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在日本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和雄厚的群众基础。随着排球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如球质太硬、重量相对较重、技术性要求高等一系列的外在特质和内在技术特点都阻碍了硬排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良好发展和普及,如何软化硬排的外在形式特征和技术特点成为解决排球运动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开展的主要问题。受国家女排傲人成绩的感染和社会浓厚排球运动氛围的熏陶,此刻日本青少年迫切期待一种新的排球运动形式的出现。
但是,对于软化硬排的外形和技术要求的诉求不止只有青少年这一群体,老年人对此的呼声更是高涨。195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到5%,但在1970年超过了7%,成为联合国标准下的老龄化社会。社会的老龄化迫使日本政府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倍加深入,对学生时代就曾拥有排球运动经历的老人而言,随着“东洋魔女”排球精神的影响和妈妈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加之社会浓厚的排球文化氛围,老人会情不自已地投身排球运动的怀抱,排球运动成为老年休闲娱乐的主要文化内容。受年龄和身体运动机能的限制,硬排运动已不再适合于老年这个特殊的群体,面对强烈排球运动兴趣的 诱惑,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排球运动形式出现,弥补因年龄和运动能力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进行排球运动的“缺点”。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下,社会需求永远是新事物诞生的驱动力。在青少年和老年人日益高涨的软化硬排运动的迫切需求下,一种新的排球运动形式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山梨县应运而生——软式排球。在球的材料方面,选择了与硬排截然相反的“软”材质,克服了硬排在运动中对青少年和老人身体的伤害,球体质量轻弥补了老年人和青少年因年龄原因而引起的运动量过大而造成的体力不支,软式排球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的喜爱,然而最早却是在日本家庭成员的体育活动中开展的,随后进入日本中小学体育课堂,后来流传国外,深受青少年的青睐。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浓厚排球文化氛围的国度,重视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和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贮备,在排球运动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不同年龄层次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改变硬排的外在质感和软化运动技术等手段发明了适应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的软式排球,为日本国民体质的改善提供了有效的锻炼途径,推动了日本排球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物质丰富的年代,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显得格外强烈,身体运动中独特的精神满足感一直是人们不懈追寻的动力,也是最令人着迷、向往和回味的感觉。软式排球在软化了硬排外在形式特征和内在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仍然保留了排球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等特点,迎合了青少年和老年人排球运动需求的同时以竞技性和趣味性兼顾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健身娱乐文化的追求。在健身、休闲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软式排球融合了健身与娱乐的双重文化特点,顺应社会时代文化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弥补了硬排的某些“缺陷”,在日本盛行开来,随后流经国外,所到之处可谓是一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2 中国老年人排球运动健身需求视域下气排球的横空出世
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斗争,国人摆脱了饱受思想桎梏的煎熬,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在经历了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3年自然灾害等一系列残酷的生存洗礼后,人民的体质有了明显的下降,随着全国百废俱兴浪潮的澎湃起舞,身体对于社会建设的进步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国家对于人民身体的关注和关怀也逐渐由身体转变到身心的道路上。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由于长期战争过度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导致人民生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处在一个贫瘠的状态。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类永远是社会重视、关怀的对象,面对学生长期营养不足,社会活动过重,体质健康不良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健康指导思想,同时也开启了关注人的身体健康的体育思想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在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的洗礼过后,人民的生活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特有的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灾难本身并不可怕,而灾难过后的重建对于人民的生活尤为重要。在科学技术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力无疑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在对身体关怀的思想上了,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身体思想观念,号召人民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20世纪70年代,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中国体育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征程,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20世纪80年代,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的拼搏,中国体育迎来了腾飞,开辟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先锋道路。中国女排在世界体育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历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道风景线。在袁伟民教练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的日本世界杯赛场上一举击败了卫冕冠军的日本“东洋魔女”队成功折桂,取得中国三大球历史上首金,为正处在全面建设的中国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随后的各大赛场上中国女排捷报频传,一举斩获5座世界冠军奖杯,“女排精神”成为全国各行各业争相学习的榜样,排球运动也伴随着中国女排的腾飞走向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深受人民喜爱,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排球运动的热潮。在“女排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下,排球运动成为国人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首选项目,在增强民族体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开启了全民健身和身体人文关怀的热潮,体育以健身、娱乐、休闲、社交等多功能集一身的特点成为人们消费、娱乐、健身的理想选择。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身体的关怀一直备受瞩目,一个运动项目的产生是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产物,也是人们对身体文化追求过程中的文化艺术结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女排精神”的家喻户晓,闲暇时间通过排球运动进行健身、娱乐成为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伴随着排球运动在国民运动中的蓬勃发展,加上受“女排精神”的熏陶和鼓舞,人们对于排球运动的痴迷程度逐渐加深,依恋尤为严重,形成了一种排球运动“情结”。人随着时光的逝去终将老去,而曾经令人如痴如醉的排球运动在老人运动中显得尤为笨重,大量的场上跑动让老人体力不支,浑身疲惫,排球运动在老年人之中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可是面对曾经挚爱的排球运动,突然之间的舍弃,老人心中不免悲痛与不甘,面对老年人独恋的排球运动情结,此时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排球运动形式替代硬排运动(1996年软式排球才正式被引入我国,且当时发展相对缓慢),满足老年人的排球运动健身娱乐需求。人类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新事物诞生的文化土壤。
1985年9月,灵川县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龚艺任协会副秘书长,负责全县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当时灵川县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舞龙、耍牌灯、踢毽子等竞技活动,部分地区有赛龙舟和跑大王活动,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民间传统体育处于衰落,在80年代可供老年人进行健身娱乐的运动项目并不多,主要是现代体育项目。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生活,发展老年体育活动,龚艺组织开展了一些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可是运动过后老年人普遍反映运动量过大,体力吃不消,此时面对老年人给出的答案,龚艺陷入了沉思,要是发明一些专门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就好了。而后,受吹鸡毛比赛的启发和“女排精神”的影响,经过反复地摸索、尝试、练习,他最终发明了球质软、富有弹性、手感舒适、难度不大、运动量适宜且又不易伤人的“汽排球”(后改为“气排球”),其非常适合老年人和妇女运动,自此向外界推广开来。在推广的过程中,龚艺还自编了一套顺口溜:跑一跑,跳一跳,乐一乐,笑一
笑,汗水冒一冒,回家洗个澡,晚上睡好觉。这套顺口溜中不难发现,气排球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和娱乐,符合老年人在闲暇时间对于健身和娱乐的需求,同时还兼顾了排球运功的主要技术特点满足了老人对排球运动热爱,延续了老年人的排球运动年限,无论是从老年人健身娱乐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推动排球运动在老年群体的延续性,气排球的横空出世无疑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排球运动发展中排球运动创新形式的空白,同时在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女排腾飞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深耕排球运动的文化土壤,一举让排球运动成为国人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全民运动,但是由于排球运动的球质硬,技术要求高,运动量大的特点使其无法在老年运动中普及和生存,但是老人们对于排球运动的情有独钟和如痴如醉,更迫切渴望一种新的排球运动形式的出现填补硬排在老年群体中无法生存的空间。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在满足老年人渴望通过排球运动这种运动形式寻求健身娱乐的文化需求理念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气排球踏着老年人迫切需求排球运动健身娱乐的步伐横空出世,一经推广,备受老年人和妇女青睐,全国各地闪烁着气排球的影子。
3 结 语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体育行为,更是一项内涵广泛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人类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随着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排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是人们追求身体文化消费语境下的文化产物,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不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需求等因素的交流、碰撞、融合,演变出了许多新的形式,丰富了排球运动的人群空间,满足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主流社会文化的需求,使排球运动更具韧性和生命力,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夏书红.日本学校体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65-68.
[2]罗天.战后国民体质日本体育成绩携手共进[N].成都商报,2011-07-21.
[3]蓝建中.数据详解:日本最大的“敌人”是老龄化[N].新华网,2015-04-30.
作者简介:刘昌鑫(1990~),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2.073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1-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