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桑田话援疆
——100多年前的『湖州援疆』

2016-09-13文/金

丝绸之路 2016年5期
关键词:柯坪左宗棠援疆

文/金 宁

百年桑田话援疆
——100多年前的『湖州援疆』

文/金宁

在南疆柯坪的田间地头、屋舍村旁总能于不经意间看到很多桑树,它们高矮有别,粗细不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桑田”代指田园,“桑麻”代指农事,“桑梓”则代指故乡。《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有桑的地方就会有一种家的温馨,就会有一种甜甜的回味,就会有一股淡淡的乡愁。

每年的四五月份,桑葚就成了南疆大地的第一味水果,也成了广袤大地的一种装饰,有红的、紫的、白的,它们继承了新疆水果的特点——汁水多,味道甜。尤其是白色的桑葚,俗称“雪桑葚”,我们则将其称之为“奶油桑葚”,色洁如玉,软糯似棉,甘醴比蜜。或许是因为过于成熟的缘故,桑葚不易采摘,当地老乡的方法就是两人撑开床单,一人在树上摇晃树,成熟的桑葚便纷纷落于床单之上。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我心中还有一个疑问:有桑必有蚕,虽然在柯坪随处可以看到桑树,但却没有见到过当地老乡家养蚕。我想,这些桑树不会无缘无故地生长在这里吧?

近日,翻阅《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看到了关于新疆蚕桑之事的描述,释惑之余,甚至还发现了一段100多年前的“湖州援疆”故事。

1884年,新疆建省后,左宗棠在新疆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兴办蚕桑之业就是其中之一。理由有二:一是在新疆,尤其是南疆本就有蚕桑的基础。早在汉代,西域就有蚕桑之事,由唐代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笔受编集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就对其有所记载。且据左宗棠调查,南疆当时有80.6万多株桑树。二是新疆周边的俄罗斯、印度、阿富汗等国家有丝绸贸易的需求,但他们却往往“度陇趋蜀,以买新丝”。新疆发展丝绸业,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耕织相资,民可致富,民得利而富,则厘税有增,可稍纾军储之急。”

雪桑葚

古桑树

艾德莱斯绸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左宗棠在南疆各地成立了蚕桑局,紧接着的首要问题就是引进技术和人才。到哪里引进呢?于是,左宗棠把目光瞄到了浙江湖州——当时全国蚕桑丝绸业最发达的地方,那里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也是全国的丝绸重镇。湖丝更是历代皇家贡品,是制作龙袍凤衣的首选材料,于1851年获得伦敦世界博览会金奖。左宗棠派人先从湖州觅雇熟谙蚕桑工人60名,带着蚕具,后又在湖州觅雇蚕织工匠两名,带着蚕种394张到新疆教人民栽桑、接枝、压条、种葚、浴蚕、饲蚕、煮茧、缫丝、织造等诸般技术……甚至两次从湖州运桑秧到新疆进行栽种移接。经过两年的努力,其产出的新丝色洁质韧,不减川产,织成绸缎也可媲比浙品。

原来早在100多年前,曾经就有一批湖州人来“援疆”,而且从事的是产业援疆、人才援疆。可惜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关于这60多人的姓名等信息都无从考证。但是,他们的“援疆”成果应该还是很明显的,虽然左宗棠倡导的蚕桑业振兴计划历经坎坷,但新疆的蚕事却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具有民族特色的艾德莱斯绸更是焕发出青春和活力,炫动昆仑。1917年,湖南人谢彬对新疆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考察,并撰写了《新疆游记》 (孙中山先生曾为此书作序) 一书,书中也记载了关于新疆蚕事的盛况:

自莎车至和田,桑株几遍原野。机声时闻比户,蚕业发达,称极盛焉。

可以说,这60多位湖州“援疆人”的辛苦没有白费,正是他们为新疆蚕桑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漫步在柯坪农村的田野,望着高大的桑树直抵蓝天,看着色彩绚丽的艾德莱斯绸裙裾飞扬,让人不禁遐想浮飞。或许,这棵树就是当年左宗棠从湖州移种过来的桑秧;或许,古丽们身上所穿的艾德莱斯绸裙上的丝线就是当年由从湖州带来的蚕种后代们口中吐出来的;或许,当年的那批工匠们也穿行奔波在这条乡间小道上;或许,在深夜寂静的乡村里也曾传来“沙沙沙”的蚕宝宝进食的声音……

虽然,1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算是援疆,与今日所说的援疆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毕竟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因为早在很久以前,湖州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已经在交往、交流、交融,这些都见证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友谊与亲情。

(作者系湖州援疆指挥部副书记、副指挥长)

猜你喜欢

柯坪左宗棠援疆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寒武系微生物白云岩特征、成因及意义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