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养殖技术

2016-09-12曾庆祥方园曾学平刘斌刘德亭张建铭张家海黄雅贞

中国水产 2016年3期
关键词:亲鱼水温人工

文/曾庆祥方园曾学平刘斌刘德亭张建铭张家海黄雅贞

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养殖技术

文/曾庆祥1方园1曾学平2刘斌1刘德亭1张建铭1张家海1黄雅贞1

大刺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江西省赣州市场,其销售价格在150元/kg以上,比常规鱼类价格高出十余倍。江西省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从2012年起开展大刺鳅引种和人工驯化养殖试验,2014年人工繁殖成功。本文详述了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与驯化养殖技术。

大刺鳅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等,主要分布于南方的长江、珠江水系,栖息于有石块的江河底层,或岸边有水草的深潭石缝处。大刺鳅肉嫩味佳,无肌间刺,而且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大刺鳅一般在50g达到商品规格,目前市场零售价在150元/kg~200元/kg。由于近年来河道挖沙作业、酷渔滥捕以及江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大刺鳅野生种群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日益枯竭。如何科学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大刺鳅成为水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江西省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从2012年起开展大刺鳅引种和人工驯化养殖试验,2014年人工繁殖成功。现就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与驯化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

1.外部形态

大刺鳅体细长,稍侧扁,尾部甚扁薄。吻极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裂浅,具细齿,有眼下刺。体鳞甚细,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且连尾鳍。胸鳍短圆,无腹鳍。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多数块状网纹或纵波纹。

2.食性

自然条件下,大刺鳅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喜爱的食物为蜉蝣目有关种类,也喜食鱼虾、鱼卵,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捕食水面上的食物时,咬住猎物的瞬间发出“啵”的声响,反应迅速。

3.生活习性

大刺鳅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属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7℃~33℃,最适水温20℃~29℃,当水温降到18℃时,食欲开始减退,摄食量减少,活动量也随之减弱,到15℃时,其食欲大为减退,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大刺鳅将停止摄食。水温约7℃时,大刺鳅将死亡。大刺鳅一般白天潜伏在水底,夜间到浅水区捕食。在池底放入PVC管或竹筒等遮蔽物,大刺鳅会成群躲在管内,相互之间没有残食现象。

4.繁殖习性

大刺鳅性成熟年龄一般在3龄~4龄,属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为5月底至10月初,产卵高峰为7月到9月,产卵水温一般在25℃以上,卵具有弱粘性,能粘附在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根系或叶片上。

二、大刺鳅的人工繁殖

1.亲鱼培育

选择年龄在4冬龄以上,个体重200g以上的个体作为人工繁殖亲本。进入4月,每天加喂一次面包虫,并加大流水刺激亲鱼发育,每日3小时左右。亲鱼池放入少量已消毒的水葫芦,既可以调节水质,又能为大刺鳅遮阴避阳,提供良好的产卵场所。人工繁殖时,应选取成熟度好的亲本进行催产,雌雄亲鱼区别方法是,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大而突出,雄鱼则身体较雌鱼略长,生殖孔微呈粉红色,轻压其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2.人工催产和孵化

雌雄亲鱼按1∶1的配比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注射剂量按雌鱼每千克体重用药0.5mL、雌鱼每千克体重用药0.25mL计算,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者胸鳍基部,药物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每尾亲鱼注射量0.15mL~0.3mL。注射药物后将亲鱼放入产卵池,池面上加盖网目为2a=4cm的柔软网布,以防亲鱼跳跃逃跑。

3.产卵与孵化

水温在26℃~30℃时,经过10小时~12小时亲鱼开始发情产卵,受精卵具粘性,粘附在产卵槽上,产卵槽用棕片或根系发达的水葫芦,使用前先清洗干净并用20mg/L高锰酸钾消毒。

将产卵槽带水移至孵化缸或孵化槽中进行充氧或流水孵化,孵化期间水温保持在26℃~30℃,保证充足的溶氧,且每天换水至少3次,注意温差控制在2℃以内。孵化时间为48小时~56小时。

4.苗种暂养与培育

刚孵化出来的鱼苗,腹部带有一膨大的卵黄囊,活动能力较差,常侧卧于池底,需在孵化槽中暂养数天。5天~7天后卵黄囊消失,鱼苗可以自由游动,开始主动摄食,这时可以投喂丰年虫幼体,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可以投喂4次~6次,注意勤换水和及时清除残饵。卵黄囊消失2天~3天后,转入鱼苗池培育,此时投喂轮虫,适量多次,随着鱼苗逐渐长大,可投喂新鲜的红虫(水蚯蚓)、蝇蛆等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

三、大刺鳅的成鱼驯化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泥池或土池均可,水泥池最好以沙土打底,上铺鹅卵石,土池面积1334m2~3335m2,水泥池面积50m2~667m2,池深2.5m以上,水深1.5m以上。在夏季高温时期,可在水面上适当移栽水葫芦,不仅可以为大刺鳅遮阴纳凉,还可以净化水质。池底也可以栽植一些轮叶黑藻,给大刺鳅提供一个栖息、藏匿甚至是捕食的场所,并有利增加水体溶解氧,吸附水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养殖池塘要有专门的进排水渠道,一边进水,另一边排水。养殖密度大时需配备增氧机。

2.饲养管理

人工养殖大刺鳅的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5尾~10尾。大刺鳅的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同时摄食部分底栖动物以及腐殖质等。目前,大刺鳅人工养殖条件下还没有合适的配合饲料,其饲料主要投喂黄粉虫、蚯蚓或者蝇蛆等鲜活动物性饲料。大刺鳅白天一般躲在池底放置好的PVC管内或鹅卵石缝隙中,基本不吃食,待天黑后,大刺鳅才会浮上水面觅食。经过人工驯化,大刺鳅白天也会吃食,且吃食效果较理想,每天投喂2次,早上8点和下午5点分别一次,早上投饲量为总量的40%,下午投饲量为总量的60%。大刺鳅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无污染的溪河水或山泉水最好。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换水,有条件的最好能流水养殖。经常巡查大刺鳅吃食和活动情况,检查出水口筛网是否牢靠。大刺鳅排出的粪便以及未吃完的饵料容易沉积在池底,应及时清除。

大刺鳅对越冬温度要求较高。在冬季来临前,要做好保温工作。室外养殖池保持水深在2m以上,水温10℃以上。

3.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大刺鳅成鱼养殖期很少发病,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细菌性肠炎,另外,起捕擦伤和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应急性死亡也是大刺鳅死亡的二个主要因素。入池前,将大刺鳅放入3%~5%氯化钠溶液中浸洗5分钟~10分钟,消毒擦伤伤口。运输过程中,宜采用常温运输或空调车运输(保持车内温度26℃~30℃)的方法,不宜采取加冰块直接降低水温的办法,如果添加冰块来降温,容易引起大刺鳅“感冒”,大刺鳅“感冒”后,身体蔫软无力、呼吸衰弱,常浮起水面,身体附于水草或者水葫芦上呈现缺氧状态,一般3天~5天内会大量死亡。养殖过程中重点预防细菌性肠炎,首先必须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换水和对水体进行消毒,其次是饲料要适口、新鲜,再次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多维等,连续投喂3天~5天。

四、小结

1.防逃与越冬

大刺鳅善跳跃。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大刺鳅从进出水口逃出,特别是有流水声处更易跳跃逃跑。因此,做好防逃工作十分重要。一是人工养殖池池堤顶部离水面距离要超过50cm;二是进排水尽量避免大的响声;三是可在池面上加盖密眼网盖。大刺鳅怕冷。经初步试验得知,大刺鳅在水温10℃以下几乎不活动,低于7℃容易冻死,在冬季来临前,要做好保温工作,保持池水温度在10℃以上。

2.饵料选择性

大刺鳅为杂食性鱼类,野生群体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还是以摄食蝇蛆、黄粉虫等鲜活饲料为主,目前尚未见有关大刺鳅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的研究,市场上也没有专用的大刺鳅配合饲料。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发现,大刺鳅对饲料的选择很强,几乎不摄食粉状和团状饲料。近两年来,笔者以浮性配合颗粒饲料进行驯食试验,效果不理想。因此,大刺鳅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技术难题还有待今后继续攻关。

3.种质资源保护

大刺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赣州市场,其销售价格在150元/kg以上,比常规鱼类价格高出十余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刺鳅成为渔民滥捕的对象,加之人工繁养殖技术进展缓慢,导致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其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开展大刺鳅的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种质资源保护机构、相关企业等应联合起来,对大刺鳅开展科技攻关,发展人工养殖业,为大刺鳅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言献策,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1.江西省赣州市水产研究所 2.江西省赣州市渔业局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BF60038;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资助项目(JXARS-04-赣南片);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赣市财教字[2014]39号

猜你喜欢

亲鱼水温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