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化解,来自心灵觉醒
2016-09-11孟迁
孟迁
家庭中,爱是唯一的动力。本质上看,亲密关系里,我们所有行为不是在表达爱,就是在呼求爱。张岚也是如此。
但这份动力,有时会被扭曲,夹杂着私欲——想满足匮乏、想宣泄情绪、想转嫁负疚……从而展示出控制、攻击等等暴力行为。
张岚不是特殊人物,每个人内心都有各自的“张岚时刻”。与其去批评张岚,不如借机从她身上认清并清理我们的内心。
张岚从心底里渴望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认可她的爱。只是她不知该怎么做。如果有一天,女儿要走出妈妈的阴影,卸下过往的包袱,必然要意识到这一点。
张岚无法顺畅地给出爱,一大问题源于匮乏感。
匮乏感不是经济拮据、买不起东西,而是买不起时,被勾出的内心的难受、怨怼。每个人都有买不起或买不来的东西,然而生活能够继续就不是贫穷,家人彼此的关心和相爱就是富足。
交不起春游费没什么了不起,安心而温和地告诉孩子就好。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爱,不能去春游只要有关爱,孩子哭一下就过去了,甚至都不一定会哭。
张岚给交不起费用这事赋予了太沉重的含义,才使事情变得糟糕。她觉得自己无能、无力,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当内疚、自责超出她可以承受的程度,她自然会依赖指责孩子来缓解。
总之,张岚活在痛苦挫败愤懑中,自身活得“贫瘠”,当然无法给女儿滋养。
事情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待事情才是问题。没有任何一件事真正能让张岚痛苦,是她对事情的理解、对爱的错误信念让她痛苦,从而陷入指责,进入了混乱的迷雾。
她内心把自己定为罪人,感觉愧对孩子;她也把前夫定为罪人,觉得自己受了害。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别人不够好,害怕失去爱,害怕没人爱,害怕连女儿也离开,在沉重复杂的心态中,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当张岚无力自拔时,因为法制的进步,孩子得以与妈妈分开,得到保护。庆幸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外在的保护不是万能的。暴力的化解,必须建立在每一个心灵的觉醒之上。这样的故事固然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上演,但期待它们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淡。
(编辑 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