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德育,心灵的语文

2016-09-10曹敏蕾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诗意人格德育

曹敏蕾

【摘要】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诗意的教育。“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诗意的德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字、词、句、文等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共同营造了浓郁的诗意氛围。学生在诗意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练习着对待人生社会的一种态度,调整着自己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诗意的德育。

一、在诗意的阅读中,构建学生心灵的道德观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重外语轻国语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当今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对此,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能找到予以正确引导的内容,如感人至深的《背影》,让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受人间的至深亲情。还有谈修养的《多一些宽容》,感受人性美丑的《窗》等课文,通过阅读学习,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在诗意的写作中,树立学生心灵的人生观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的人格。”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他们以思想上的升华。

只有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真实地表述自我,学生才能写出自己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写出自己成长中真实的喜怒哀乐。如教师可以引领孩子用诗意盎然的心灵去感受日出日落,欣赏草长莺飞,留心花开花落,关注风起云涌,捕捉欢声笑语,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写对生活的热爱,指导学生学会体会生活。写得多了,诗意也能体现到笔端。如学校要拟一些保护花草树木的标语,他们写出了“花草诚美丽,手脚要留情”,“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等富有诗意的标语,比“严禁摘花”,“不准践踏草坪”等索然无味的语句,更能起到升华学生品格的效果,在学生品德的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到底是未成年人,在他们自由的抒写中,会烙上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会有有失偏颇的地方。教师如不及时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形成错误的观念,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因此要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能让他们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有的学生写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苦恼,我引导他与家长换位思考,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增进理解;一位很有灵气的学生写作时完全不受格式的约束,包括平时的为人,我委婉地批上:“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对一些学习松懈的学生批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学须先立志”等;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则赠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等。通过这些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诗意的语言,让学生不断调整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方法。

三、在诗意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德育还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这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比如留意环境问题,关心两岸关系,体察人心冷暖……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社会的纷繁多样。比如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跟社会交往接触,使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比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验爱心与责任;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体验艰辛与创造等。在对生活的逐步体验中健全人格。从而学生能从生活中遭遇的、体验到的问题中感受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世事哲理,学会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感悟到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背后的遗世独立的孤高人格;领会到陈毅的咏物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刚正不阿的道德人格;习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心境。让学生在灵动的生活世界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决心,磨练顽强的意志,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起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诗意的教育。在德育和语文教学中,诗意不再是风花雪月的吟唱,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一个学生一旦有了诗意情怀,便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完善自我,会让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诗意人格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诗意地栖居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被耽搁的诗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