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不死,生命不息

2016-09-10沈力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崔莺莺张生任性

沈力

【摘要】著名学者宁宗一说过,文艺创作是探索和塑造人的心灵的劳动,人物形象是创作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通过作品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解读文本,便能提纲挈领,较为简便的抓住作品主线,体会作品精髓。唐代文学家元稹的《莺莺传》就是非常好的代表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于上流社会的少女,为追寻爱情,挑战封建礼数,却被负心薄幸之人抛弃的故事。短短数千字的小说却将故事情节描绘地跌宕起伏,优美精炼的语句也无不让人叹服。最重要的是女主人公崔莺莺以一个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并且拥有善良、坚毅性格的艺术形象活在读者的心里。

【关键词】人物形象;《莺莺传》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文中首先描写张生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是说他性格温和而富于感情,潇洒倜傥而不失风度,同时容貌漂亮,意志坚强,脾气孤僻。凡是不合于礼的事情,就别想让他去做。这样看来,这样的一个一个正人君子,与后文提到张生为考取功名抛弃崔莺莺的形象大相径庭。让人不禁思考,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张生?先来说说正人君子的形象,张生保护崔氏家族是不争的事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客之风,姑且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候张生仍然是作为君子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后来倾慕崔莺莺,受到红娘启发写情诗给崔莺莺,被莺莺以红娘传诗相邀,“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本是邀请张生相约,然而等张生见到莺莺后,崔莺莺却说张生之前的情诗是淫乱放荡词,说张生对她的倾慕之情是以恩情来做要挟。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前文已经提到张生正是不会以恩情作为要挟来要求崔莺莺,所以才会求助于红娘。而这个时候被数落的张生,没有争辩,只有发愣,待到崔莺莺走后,孤影回到家中。待到张生与崔莺莺关系有所发展,崔莺莺却在十几天里没有任何消息,张生不知道现在摆在自己和莺莺面前的隔阂于何处。而后张生打算起身去长安便提前告诉莺莺,莺莺却没来相送。后来张生未能及第,便留在长安,才有了后来其作为负心人的形象出现。在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张生一去不返的原因与崔莺莺的“任性”有关?那么,莺莺又怎会如此“任性”呢?崔莺莺出身高贵,自幼受到封建礼仪的熏陶,精通诗词歌赋,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端庄少女。所以在她早时见到张生时,表现出来的是矜持与端庄,不与张生亲近,不暴露自己的想法。但她内心深处却开始悸动,初次见到张生这样一个俊美少年时便在心中燃起爱火。从她以诗言情,属文吟咏不难看出。她是欣赏、倾慕张生的,于是写诗传情于张生,临近见面之时,莺莺却大骂张生是一个以恩情作为要挟的小人。欲迎还拒,相爱却又恐惧是此时崔莺莺的内心活动。在那样一个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崔莺莺想争取爱情却又要遵循礼数,所以,并非是她真的任性。“爱情”与“礼数”的尖锐矛盾,在这样一个反复挣扎的过程中,揭示了莺莺少女心中的单纯与勇敢,终于也刻画出了独立、高贵、心灵美的莺莺形象。

《莺莺传》字数不多,但能有如此高的艺术地位不但是因为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也因其用信的呈现方式将一个在爱情之中的女人所面临的挣扎、矛盾以及所受限制刻画得如此之生动,让人观之不禁慨然长叹。元稹花了大部分笔墨在莺莺与张生的书信之间,尤其是莺莺在了解张生有抛弃之意后写给张生的那封信。可以说,以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一般独白或心理描写有更多的互动性,这一封信把男女主人公、作者和读者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感情的表达有更深刻的含义。在信中,莺莺先是描述自己的近况不尽如人意,自己也变得多愁善感,因为思念的煎熬常常是以泪洗面,不得自拔。然而,就算是自己经受如此精神折磨,莺莺始终爱着张生,对于自己以往之“任性”,也是直认不讳。爱本就是两相情愿,所以她并不怪罪张生的“始乱之,终弃之”。从“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金帻”可见,莺莺确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女子,她敢于冲破封建的精神桎梏,勇敢地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然后用情专一,痴情等待情郎归来。然而张生是一个用情不专、负心薄幸,给不了莺莺真情回应的懦者。就算如此,莺莺也满是祝福和牵挂,愿张生把以往对自己的情谊留给新欢,如此气度的女子怎叫人不佩服?在封建社会,爱情和婚姻本就是漠不相关的两回事,莺莺却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给爱情,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这样的女子怎能叫人不怜爱?但有如此遭遇的柔弱女子却不是无力的向命运低头,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在对待被抛弃这件事上不是只有悲伤。她也明确地控诉了负心汉的“始乱之,终弃之”,使自己的人格依然保持独立和尊严。我想,这一点可能是这个凄清故事里唯一的坚强之处吧。

文章结尾张生的朋友杨巨源所作之诗,以及张生说的话,是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作者表面上借他们的话为张生的抛弃之举开脱,将崔莺莺比作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褒姒,祸害殷商之妲己。实则是故意将张生前后形象形成偏差,造成主题不明不朗,等观者去推敲咀嚼张生与莺莺的复杂情感。

如果还要深究这个故事的意义,我们大约能看出作者的自嘲。文中莺莺写给张生的信中写到的“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颇有喻讽的意味。或许这就是作者借莺莺之口来嘲讽自己或是类似之人。元稹一生,随波逐流,或许曾经因为自己的动荡一生而有类似感触。结尾之处,所谓“开脱之词”是作者通过这样“自嘲”的方式提醒自己,也提醒后人,有时,苦苦追寻是因为放不下心中的动荡,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便能体味生命中最平静,最满心的滋味。

参考文献

[1]宁宗一.心灵投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崔莺莺张生任性
千万别任性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任性者的搞笑
有才任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