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假象 理性育人

2016-09-10吕爱军吕梦晗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1期
关键词:常识教育教师

吕爱军 吕梦晗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主观视角出发去认识、看待学生,而其中的一些认识、理解和思维等只是假象,并不可靠,这些假象常常会蒙蔽教师的双眼,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一、常识思维,以世俗惯常的眼光认识学生

“龙生龙,凤生凤”“将门出虎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惯用这些世俗之见作为衡量学生的尺度,学生存在的价值就被抹杀掉了。如有的教师认为,农民、打工者、小商贩的孩子素质低,智力低,学习差,将来难有出息;医生、公务员、教授的孩子素质高,智力高,学习好,将来会有出息。这样的思维,使得教师无法正确认识学生,更难以做到一视同仁。

不可否认,学生的成长与家庭遗传、家教环境有关,但它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从古至今,“寒门出贵子”“父贵子贫”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除家庭之外,还有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以及读过的书、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流下的泪、失败的痛、欢喜的笑、瞬间的悟……这些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他的成长,改变他的人生。

关于常识,甲地的常识到了乙地可能完全变质;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一些常识,也不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只有走出常识思维的羁绊,拓宽视野,教师才能以平常心认识学生。

二、迷信自我,以个人的境遇成见看待学生

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具体的生活境遇,这其中的一些事或多或少会在教师的心灵上留下烙印。于是,不免出现以偏概全、自以为是的情况。如有的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熏染,偏爱安静稳重、埋头苦学的学生,不喜欢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标新立异的学生;有的教师因受过西式教育,产生崇洋思想,喜欢用外国的标准评判自己学生的优劣,总觉得学生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后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教师因个人遭遇了逆境或失败,就把消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教师盲目自信,既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又不会考虑学生的需要。对他们来说,学生只是实现自我的工具而已。只有走出迷信自我的窠臼,接受暖阳的普照,教师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

三、人云亦云,对于道听途说,不经考虑就信以为真

教师会从不同方面得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学习、性格、人品、习惯等,这些信息来自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会因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对学生产生种种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学生状告他人,自然就会说他人的不好,这些信息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可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教师如果不细加分辨,就难免迷失在众人的意见中,难以弄清事情的真相,更别提正确认识学生了。

《邯郸学步》中的燕人一到邯郸,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已花光,只好爬着回去了。对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偏听偏信,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独立思想,失去判断力,进而连自己也迷失了。只有走出人云亦云的禁锢,摆脱别人的干扰,“我思故我在”,教师才能用自己清醒的头脑辨别是非,思考学生。

四、照本宣科,盲目接受一套观念架构或思想系统,用以教育学生

我们在观看电影或欣赏戏剧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剧情的影响,随之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剧中的人物。“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从这种角度来认识学生,怎能不“跑偏”呢?现实中,学生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有着迥然不同的个性,有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和思想等。如果教师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无视学生的存在与差异,其结果是难以看清学生的本真,而且会使得教育处处遭遇碰壁。

苏格拉底说:“书本,无法回答任何问题。”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的马谡,这些都是很好的反例。真正的教育智慧是由亲切体贴生命而蕴发的。只有走出照本宣科的迂腐,倾听学生的心跳,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与学生同行,才能生成教育智慧。

可以说,这些假象都源于教师的主观认识,缺少理性思考。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揭掉面纱、破除假象呢?

首先,教师可以“暂时存而不论”的方式,把所要认识的学生的外缘条件“放入括号”,而让学生“本身”较为清楚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具体而言,把学生的家庭背景、过往表现、别人评价、个人好恶都统统“放入括号”,甚至不看、不听、不问他过去所有的一切。教师以初见之心观察学生,看一看他的本真,可能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他。

其次,教师要多运用“自由想”,结合各种实例想一想哪些内在条件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如一个学生只要缺什么,就不能成为“学生”了;一个学生只要有什么,就能成为“好学生”了。有了这条底线,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当然,教师还要把学生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空想”了。

再次,教师要“更上一层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开放,也不是每一条河都流向大海。学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成长之路无法预期。教师不能单凭常识、经验以及学生外在的一些表现,就为学生规划成长的路径,设定成长的目标,要经过深入地观察、了解和研究,努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和闪光之处,然后运用期待、理解、赏识、引导、表扬、鼓励和培养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最后,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实施教育。教师不是搬运工,毫无选择地把“道”和“业”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思考一下“道”和“业”是否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研究。如为了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教师仅借鉴一个成功案例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要尽可能多地寻找案例材料。爱迪生、霍金、牛顿、丘吉尔、罗丹、贝多芬、海伦·凯勒、史铁生等,甚至一些普通人,他们或天资平平,或命途多舛,或屡遭失败,但都走向了成功。教师从中归纳他们共有的意志、兴趣、信念、思想和抱负等,再加以选择,然后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研究多了,视野开阔了,思考深入了,教师自然就会日趋理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既要收集材料,又要消化材料:“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却是采取中道的,它在庭院里和田野上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教师亦是如此。教师要像蜜蜂一样,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怀疑、思考和研究,逐步地、逐渐地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正确地认识、看待学生,就能为学生的成长谋福祉。

(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276826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76826)

猜你喜欢

常识教育教师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