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课堂练习密度预设的探讨

2016-09-10肖汉峰

体育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预设影响因素措施

肖汉峰

摘 要:练习密度是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体育教师在教案预设的时候都会设定一定的练习密度。但实际课堂教学中,预设密度和实际密度往往有很大差距。本文以“《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的单元教学观摩活动”中的第二节展示课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对实际测算和预设密度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每个练习时间、练习次数和练习环节时间。本文对练习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笔者的建议、看法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练习密度;预设;测试测算;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31-02

练习密度是学生在体育课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比例。练习密度是衡量体育课学习技能和增强体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没有足够的练习密度,体育教学就难以达成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实效。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体育课练习密度已成为一个必须重提也值得重提的话题,练习密度的测评应该重归体育课堂,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就应该合理科学地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练习密度,并把练习强度、负荷等相关因素也考虑进去,使得练习密度能最大化的发挥作用。但很多教师最后的实际练习密度和教案预设的练习密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出合理准确的练习密度。本文以“《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的单元教学观摩活动”中的第二节展示课为例进行分析探讨。该课由温岭市锦园小学林凯挺老师执教,课题为《水平二:多种形式下的折返跑》。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观摩教师在学生练习兴趣、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和老师大汗淋漓、畅快欢笑,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观摩者普遍认为这堂课练习密度较高、负荷较大、效果较好。但在研讨阶段,有关本课的练习密度问题却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林老师教案预设练习密度为52%左右,主办方实际测算为25%,笔者现场测算以及结合录像测算约为20%。三者之间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后两者和执教者的预设相差更大。针对本课,笔者就练习密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希望能为体育教师今后练习密度的预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深入共同研究。

一、教案预设和实际测算的对比

表1是这节课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的对比表,练习时间均为每一位学生练习一遍教师要求练习内容的练习时间,以及每一项练习内容的练习次数。

二、课堂练习密度的误差分析

1. 每次练习时间有误

每次练习时间是组成总练习时间的单个元素,直接影响练习密度的大小。从表1可以看出,在练习时间上预设和实际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香蕉、苹果”练习环节,相差一半多的时间。差距最少的热身环节,只相差10秒钟。每一次的练习时间相差几秒或1~2分钟,最后就直接导致实际用时和预设用时相差过大。执教者在每次的练习时间上没有做到准确估算和合理设计。

2. 每次练习次数有误

如果说每次练习的时间可能受外界因素影响,但教师是完全可以控制练习次数的,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案预设时,一定要做到科学准确,才能保证在实际教学中不出现失误。从表1可以看出,在1或2次练习次数上,执教者基本没有失误,但在较多的练习次数上,执教者实际练习次数或多或少与预设有一定差距,也就直接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产生误差,最后导致练习密度的误差加大。

3. 练习环节时间有误

在每个练习环节的时间计算上,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失误。在各个结构阶段的时间计算上,本课没有出现失误,但各个练习环节还存在着挤占、拖拉时间的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在“叫号触物折返跑”和“欢乐打字员”两个环节,时间明显出现剩余,执教者也感觉到了,导致在接下来的“多种组合折返跑”环节上,执教者有意识地增加了练习次数,但却没有掌控好时间,导致占用了后面练习环节的时间,最后不得不挤压“香蕉、苹果”的练习时间。整个主体教学时间结构被破坏,各个练习环节时间计算失误,给观摩者这边紧那边松的感觉。

三、影响课堂练习密度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1. 运动强度

直接影响课堂练习密度的就是运动强度,强度越大,相对来说密度就应越低,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成反比关系。一堂课不能简单地以密度大小来评价优劣,应该结合运动强度综合评价,这才是科学合理的。以本课为例,虽然练习密度偏低,但课堂脉搏测量以及观察学生状态等综合得出,该课的运动强度偏高,符合短距离跑这类课的特点。但本课执教者的预设练习密度为52%,说明教师的设计是高练习密度、中小运动强度,但实际恰恰相反。所以,教师在设计课的练习密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课的运动强度,只有两者相互综合考虑,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指标。一般来说,跑类的课都是运动强度较大,相应的练习密度就应偏小;球类和技巧类的课偏技术性,练习密度应该偏大,运动强度可以较小。即使在教学和各个环节,也应该考虑强度和密度的关系,强度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减少练习次数、拉大休息间隔时间等手段来降低教学环节的练习密度,只有综合考虑分析问题,才能科学合理地实施课堂教学。

2. 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练习的参与度也是影响练习密度的重要因素。每一项练习,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师的预设效果,也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类指标参数。综合分析本课为什么实际练习密度和预设练习密度相差较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研讨环节,有教师就直接指出了这个问题。笔者仔细观察课后录像发现,在主体练习阶段,单个学生练习时,教师对其余空闲的学生有练习要求。例如,在“叫号触物折返跑”练习环节中,教师要求没有做折返跑的学生做各种原地小练习,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笔者了解到,执教者在设计练习密度时,把这部分学生的练习时间也计算到练习密度里去了,但实际学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的要求,也就没有达到要求的练习时间,从而降低了练习密度。所以,教师在设计该类练习内容时,不要指望学生靠自觉性去完成练习,应该通过一些刺激手段来激励学生参与到这类辅助练习里去,如通过一些小组内两人或三人相互监督、小组竞赛、定时定数完成练习任务等手段,来促使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来,从而保证学生完成教师的练习任务。

3. 教师的预设练习时间和次数

单次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是影响总练习时间的直接因素,只有在课前充分做到对单次练习时间的计算,才能合理制定出练习次数,从而预设出合理的练习密度。依据本课的测算数据,教师对单次练习时间的预设误差较大。怎样才能有效准确预算出单次练习时间呢?首先教师要对练习场地进行实地勘察,课前去上课场地查看一下距离、环境、周边情况等因素,还要对上课对象做到切实地学情分析,执教对象的运动基础如何、对上课内容的了解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兴趣等,都需要教师课前去了解和掌握。对当天的天气和温度等气象因素也最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篮球的传接球练习,当气温低的情况下,手指上肢等部位的准备活动时间就应该相应增加,后面的练习密度也相应会受影响从而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预设出科学合理的练习密度。

4. 教师对练习时间的掌控能力

教师对练习时间的掌控能力也是影响练习密度的因素之一。这里的练习时间分别为各个环节的练习时间和单次练习时间。教师要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练习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课堂进行到哪个环节应该是多少分钟,进行某个练习应该用时几分钟,这些都应该在教案预设时做到准确预估。还有就是对单次练习时间的掌握,教师对时间要有随机应变的调控能力。当单次练习时间和预设的时间出现误差时,就应该通过调整练习次数来弥补对单次练习时间预设的失误。在不超过某个练习环节时间的前提下,通过调节练习次数和休息间隔时间来调整练习密度。这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课堂实践教学来提高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更需要教师对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的应变处理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积累与课前精心的准备和预设,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预设任务。

四、对课堂练习密度的个人看法

1.不能简单以练习密度来判定一堂课的好坏。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应该综合运动强度、目标达成度、学生练习兴趣、课堂气氛等因素来评判。

2.弹性间隔休息时间的问题。练习密度就是和时间做计算,教师在预设练习密度时,可以通过设置弹性间隔休息时间,通过增加或缩短休息时间来达到调控练习密度的目的。

3.不要被常规性的东西左右。常规上说除新授课外整课应保持50%以上的练习密度,主教材练习密度必须达到20%以上,球类课还要更高些。虽然常规性要求有一定道理,但每一课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不要为了追求常规要求而高标准预设练习密度。

4.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练习密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练习状况。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学生的练习和身体状态,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预设练习密度而忽视了学生的状态,应该以学生实际练习情况为准绳,对练习密度进行重新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实际练习状态。

猜你喜欢

预设影响因素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