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中学:破解儿童习作的“蜀道难”

2016-09-10钱发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蜀道难中学习作

钱发华

一、蜀道之难: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江苏教育》曾刊载一期专题《作文教学难题求解》,其中,李亮老师在《习作教学忧思》中,电话访问了许多资深语文专家“用简洁的语言直抵问题的本质”,梳理了诸多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中提及的张庆先生所言“未能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上下功夫”特别赞同,学习层面,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害怕作文,是最大的问题之一;教学层面,教师对教作文不得其法,难以入手,又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学生写作欲望的成功激发成了习作教学中的“蜀道之难”。

究其原因,不一而足。其中,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的刻板难辞其咎。指导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按部就班,作前指导、作后讲评与修改、优秀习作展示交流等教学流程一成不变,往往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习作的欲望因此一蹶不振。作文,好比一剂苦口的良药,一位高雅无趣的友人,让人“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二、儿童习作:小学作文正确定位

小学生作文的正确定位是什么?与作家的文学创作,成人的日常写作有着怎样本质的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得言浅意深:“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细究叶老的意思,学校作文尤其是小学生作文的教学,更准确地讲,应该叫“习作教学”,即学生练习作文,教师用一定的题目和方法组织学生训练,让学生习得作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等。实际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将二、三学段的“作文”定名为“习作”,应该引起理念的澄清和实践的重视。

钱理群先生对此也曾作过阐述,认为小学生的作文是童年“童趣写作”,与中学生的少年“率性写作”和大学生的成人“思想写作”需要区分,强调了儿童写作的固有特点以及对于“童趣”的呼唤。周一贯先生提出要“让‘习作’变为‘喜作’”,也是对儿童作文“快乐性”的重视。吴勇在《童年:“儿童写作”的进行时——给习作教学一个基本的定位》中更将习作教学、作文教学、写作教学分别对应小学、中学、大学,区分的目的也是建议习作教学对“儿童性”的复归,指向童年生命的存在,童年精神的生长与童年生活的丰富。

综上所言,笔者以为,小学生作文的确应定位为一种练习,而这种练习,绕不开儿童的基本特点。都说儿童的天性是玩,是的,儿童正是通过玩来认识、探索、想象与思考世界的。喜爱玩耍,追求有趣是儿童的基本特点,小学生作文自然离不开“童趣”这个话语场域,成功的习作指导也必然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理解、尊重儿童和成功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基于练习性、儿童性等特点,我将小学生作文大致定位为:是一种儿童习作,是一种适合在“玩中学”的儿童习作。

三、玩中学:难题破解化于无痕

所谓儿童习作教学的“玩中学”,是指在儿童习作教学中,采用区别于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有关习作的指导与训练,以期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达到“出奇制胜”的良好效果。

1.“玩中学”就是“娱乐玩耍”,但优化了语言

“娱乐玩耍”毋庸置疑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而形式是为内涵服务的。“娱乐玩耍”营造极其放松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意识不到是在上课,直到跃跃欲试开始动笔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案例1:《我们来猜词》

背对背猜词。即一人对屏幕上依次出现的词语竭尽所能进行描述、解释,总之,君子动口不动手。另一人则根据描述或解释猜测是什么词语。规定时间,不能喊“过”。在紧张而快乐的比赛气氛中,学生不停地从各个角度对词语进行描述与解释。

选择的词语应该是学生感到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是他们所能够表述的。比如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植物、文具玩具,喜欢的运动,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举动或者表情。像KFC、蜗牛、笔袋、奔跑、求救、紧张、抓小偷、砸沙包、寒冷、大风等等。

像“猜词”这样的“玩中学”,指向的是语言的优化,即如何更准确地描述,如何更生动地表达。在他们描述遇到卡壳,猜测碰到困难的情况下,老师给予的帮助,其实是在提醒他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展开描写。以“娱乐玩耍”的方式锻炼表达能力,培育语言素养,的确是习作启蒙教育最佳的一味餐点。

特级教师刘云生说:“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生活是儿童作文的素材’,儿童用作文来记录生活,而忽视了作文本身就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儿童情感的倾诉场,就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儿童游戏、涂鸦等没什么两样。”其实,儿童作文要指向“当下生活的完满”,就理应让“作文”变成“玩”,说说唱唱、画画演演,让“娱乐玩耍”式习作本身成为儿童生活所爱的一部分,伴随孩子们的语言成长。

2.“玩中学”经常“情境体验”,却丰富了表达

对于儿童,不要囿于作文谈作文,板起面孔教作文。习作教学要能轻轻松松,自由快乐,自然无斧凿,自由无拘束,自愿非要求,自主非强迫,这就需要“情境体验”。

案例2:《真假钱老师》

请一位教师代课,他的“自我介绍”竟把孩子们“骗”得团团转——

他说自己姓钱,说以前教你们的钱老师是冒牌的,理由:

第一,因为钱太多,经常被银行的人赶出来,说求求你别来了,你把钱都存我们这儿,我们堵得连门都出不了了。说去非洲丛林旅游,遇象袭击,愣是用一捆捆钱把大象给砸死

了……听得年幼的孩子们乐呵呵。

第二,为证明其有钱,他同时脱下左脚的鞋,叮当竟掉出一元硬币;再脱下右脚的鞋,呼啦又飘出一张百元大钞……

第二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

有个大胆的骗子,敢冒名顶替我,我要报警。你们告诉我,这人有什么特征?全班愤愤然,纷纷告诉我这个人的样子。个子跟你差不多,比你老一点,发型也像你这样,他没有戴手表跟你不一样,他比你瘦一些……

我又说,据说这个骗子很不一般,他会讲故事,骗术极高。告诉我,他都怎么骗你们的?于是,孩子们又你争我抢地描述昨天的一切,从老教师孩童般的趣语和举止,到同学们的将信将疑后“上当受骗”。

我说,好的,如果你是匆匆赶到的记者,你就可以写一则新闻,报道一下冒名顶替之事;如果你是接警的警察,你要到现场询问一些同学,作笔录,给破案留个依据;如果你是校长,你要代表学校发一则告示,讲讲这个事,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孩子们欣然拿笔,写得不亦乐乎。一篇篇生动有趣的长文,令人拍手称好。

上述案例中,孩子们听得入神,玩得起劲,似乎与“作”无关,实际上不知不觉进入了精心设计的“情境体验”,进入了“表达的乐园”“习作的状态”,受到了化于无痕的习作指导与训练。

首先,老师自我介绍语出惊人,加上有趣的夸张的言行,让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兴致越来越高。随后,让孩子们回忆“骗子”的特征和“骗术”,则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习作的演练(当然孩子们只当是游戏),包括对人物外貌等以及细致的事件过程的观察、回忆和描述,涉及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由此而生的想象甚至课堂上孩子们的各种反应等多方面。最后,假想几种情况,则让学生在习作形式上又有了一些创新。

3.“玩中学”讲究“渗透运用”,而淡化了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的“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的“内蕴”状态。“玩中学”的习作教学,能让学生在“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口头锻炼与碰撞中,激发更闪光的思维火花与语言光芒,提升习作的表达效果。并且,习作的指导和方法的渗透,如行云流水,化于游戏式的教学中。

案例3:《神秘拍卖会》

在“激趣·导入”部分,用新鲜的话题(老师新开了一家“神秘拍卖行”)吊足学生的胃口,一不拍名贵字画,二不拍高档工艺品,拍卖的都是一些神秘物品。以此形成巨大的“隐性蓄势”。

“游戏·表达”是教学的主要部分,重难点都隐含其中。立意的形成在“竞拍的举牌思考”中,主要的构思在“拍得者陈述”环节(陈述为何要竞拍这样东西,“拍品”包括:一张用不完的信用卡,一座太平洋中的无人岛,一次和家人旅行度假的机会,一张可以到达世界各地的机票,等等),而在学生“陈述”的过程中,教师的“采访”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语言的实践点则体现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是外壳,“表达”为内涵。

“总结·习作”提示刚才的“拍卖”提供了本次习作的范例,可据此自拟题习作,围绕“喜爱的原因说明”与“喜爱的故事讲述”。

上述教学,口头表达训练是充分的、开放的、自由的、真实的。特别是在“神秘拍卖行拍卖什么”部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在“采访为何拍这样拍品”的过程中,那些个性十足的选择理由,满含感情的喜恶表达,成了习作内容的一次次累积和锤炼。而内容的丰富与详略的裁剪,控制于师生交谈的内容与节奏中;构思的完成与表达的创新,在假设的具体情境中进行;而语言的生动与句式的表达,则主要落实于大量的“自由的表达”与“深入的采访”中。

事实证明,经过这样务实的口头锤炼,学生的语言已经比较成熟,同学间优秀的表达也给了他(她)一个较好的参照,据此落到笔头,水到渠成,教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玩中学”的儿童习作教学方式往往表现为“润物无声”的教学样态和理想追求:习作导入不知不觉,内容安排化于无痕,方法指导悄然渗透,作文构思自然完成。不言习作之名,而行习作之实,让习作与习作教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写作欲望“蜀道”变“坦途”。

猜你喜欢

蜀道难中学习作
开心校园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从文本文化解读的解码方面略谈《蜀道难》的英译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