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有“灵魂”的历史课

2016-09-10周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灵魂高中历史

【摘 要】历史教学的“课魂”,对于丰富历史教育内涵、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服务学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历史课无“魂”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提炼“课魂”,需要从领会课程标准、探究阶段特征、链接古今联系等多维路径出发,更需要历史教师多读书、善思考、会引导,以“课魂”引航学生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魂;引航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70-03

【作者简介】周明,江蘇省泗洪中学(江苏泗洪,2239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我在参加一次省级优课比赛后,发现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曾先后写了三篇文章,探讨如何提升历史课堂的核心素养,通过课魂去引航学生发展。

一、缺失课魂,历史课堂迷失方向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逐渐被“异化”,失去了历史课的本真;历史教育往往降格为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又常常降格为“备考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料的滥用,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味道”。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适度选用材料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但材料题一般信息量大,在选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史料教学要适当,拔苗助长适得其反。”[1]从理论上讲,“教者”输出的信息量应等于“学习者”可能接受的信息量。一教师上《毛泽东思想》一课,在阐释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时选用了6道材料题,评课时一片叫好声。其实,这样高密度使用史料并没有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没有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只是看了一些没有看过的史料而已。

2.课件的滥用,破坏了历史“固有的逻辑”。

课件以其直观感、情境性、动感强、容量大、实效好等优势,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有的教师课件使用过量,学生缺少应有的思考时间,影响了历史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有的始终以课件为主,师生交流被纳入固定的模式而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的课件用“机灌”代替“人灌”,挤掉了教师应有的讲解和启发引导。总之,过分依赖课件,会把历史固有的发展逻辑、认识逻辑“机械化”,让历史教学失去特有的美感。

3.互动的滥用,造成了课堂“虚假的繁荣”。

在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方式成为共识之后,“满堂问”现象又随之产生了。一节历史课,师生适度互动是必要的,但“满堂问”现象一方面偏离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想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俱不到;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好像历史就是和一个又一个问题相关联,缺少了历史应有的“灵和肉”。一位青年教师上《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他连续设计了5个问题,学生讨论看似很热烈,但均没有涉及核心素养,只是造成了课堂“虚假繁荣”。

4.训练的滥用,导致了教育“无奈的降格”。

教育与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历史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历史教育简单等同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又简单等同于试题的训练。为了提升应试能力,教师、出版社、高考资源网站一起发力,为学生设计了诸多“典型精当”的历史试题,让学生沉溺于题海,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哪还会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情怀,眼中只有分数。历史高考试题一年难于一年,在时间变少、任务变重、试题变难的背景下,历史教育降格为历史教学又似乎暗含着许多无奈。

面对形形色色课堂教学的“迷航”现象,需要我们从多维视角确立“课魂”,以“课魂”引领历史教学的方向,引领学生发展。

二、围绕目标,多维路径提炼课魂

何谓“课魂”?即一节课的灵魂,是蕴涵在历史事件中的核心价值,是课堂教学的“神”。历史教学也应该像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始终围绕“神”即“课魂”服务。

1.从领会课程标准出发,提炼“课魂”。

历史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更是历史教学的依据。提炼课魂,应该从认真研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开始,找到课与课之间的共性目标。以人教版《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一章为例,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反侵略史实、革命史实,理解它们的地位及意义。本章展现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如果我们以“求独立、求民主、求富强”的视角作为本课的“课魂”,则容易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绘制成一幅中国人与近代化“共舞”的画卷,从更高的视角去观察近代中国的一次次反抗、一次次革命。再以某一特定的历史史实看,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斗争彰显了“求独立”的诉求,《天朝田亩制度》及《资政新篇》彰显了反封建、求民主、求富强的价值追求。

2.从探究阶段特征出发,提炼“课魂”。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对一定时段历史事实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著名学者何兹全认为,连阶段特征都没有搞清楚的前提下空谈分期的具体时间是意义不大的。他把历史阶段比喻成一年四季:“所谓自然段落,就好比一年之中有四季一样,四季就是一年的四个自然段落。每个自然段落,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四个段落以及特征,都是自然存在的,是先于它的名称春夏秋冬而存在的。”[2]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这个阶段历史的特征就是向西方学习、自立自强、思想解放。如果以“解放”作为这一课的“课魂”,则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历史用“解放思想”“解放经济”“解放政治”去提炼,虽然主导者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他们的宗旨都是为“近代中国”松绑,这样便于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阐述这一阶段的历史。

3.从链接古今联系出发,提炼“课魂”。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学者卡尔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意在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功能。“挖掘一节课的课魂,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入手,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从而找到历史教育的基点。”[3]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从看似枯燥的罗马法条文及变迁中提升对史实的认识,可以“公平、公正、公开”作为“课魂”,去探讨罗马法的嬗变与现代价值。以“公平、公正、公开”作为“课魂”,就很容易解释习惯法为什么要演变为成文法,也很容易解释公民法为什么要演变成万民法,更容易解释罗马法为什么具有跨越2500多年的价值。

三、丰厚学养,通过“课魂”引航学生

提炼“课魂”,还可以从单元主题、文本标题、多元史观、史学成果等更多方面入手,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历史教师的阅读视野、主观认识及教学经验,因此,历史教师需要丰厚自己的学养,才能更好地引航学生的发展。

1.用“课魂”引领学生,需要教师多读书。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史实浩如烟海、知识体系变更较快、看待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等一系列特殊问题。尤其在信息社会,一些历史问题的争议会很快引发围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学会独立地判断,而独立判断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底蕴。前不久,网上关于“历史虚无主义”讨论比较热烈,我能看到的几个历史教师微信群几乎每天都有激烈的讨论,综观论者的内容及情绪,以“愤青者”居多。假如我们历史教师能够多读书,能够知道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能有对梁柱先生的著作多少有所涉及,都不会以“愤青”为荣,更不会人云亦云。从另一个视角看,在信息时代,学生搜集资料的路径更加多元与方便,如果我们教师读书太少,不仅无法驾驭课堂,更谈不上用“灵魂”引导学生。诸如钱穆、陈旭麓、蒋廷黻、黄仁宇、唐德刚、钱乘旦、茅海建、张鸣等学者的著作,都为中学历史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历史教师要引领好学生,首先要引领好自己,引领自己的最佳路径就是读书。

2.用“课魂”引领学生,需要教师善思考。

历史教育从来就不是只让学生“铭记历史”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面向未来”。如何引领学生“面向未来”,关键是历史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符合史学规律的思考。以《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上,只停留在宣扬歼敌的人数上,这均属于浅尝辄止的教学,显然不符合历史教学的初衷,作为历史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爆发的因素有哪些?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我们该如何反思这场战争?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在教学中以“反思战争、追求和平”作为《解放战争》的课魂,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解放战争:战争不是比赛,没有冠军、亚军;战争不是游戏,失败了可以重来;学习战争的目的是守望和平,而不是追求成王败寇;反思战争,不是为了牢记辉煌的战果,而是为了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

3.用“课魂”引领学生,需要教师会引导。

面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内涵,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必修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思考。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教学为例,这一“知识群”彰显的共同特征是“人的解放”,如果以“人的解放”作为思考的视角,则更容易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如何为“人的解放”提供思想、宗教、制度保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历史知识的精神内涵。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单元教学为例,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呈现现代中国外交的嬗变,学生不仅不会感兴趣,更无法从中汲取应有的精神營养,如果让学生从中提炼中国外交的内核就是独立、自主、合作、开放,则会让学生在领略现代中国外交辉煌诗篇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历史精神。“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责任,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渗透独立、自主、合作、开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具有独立精神、自主能力、开放视野、合作共赢的现代中国人。”[4]

历史教育不可有形无核,这个“核”就是“课魂”,就是精神食粮,就是核心素养。假如历史教育是一座大厦,“课魂”就是蕴含其中的钢筋。再雄伟的大厦,我们都不可能看到一根钢筋,但如果没有钢筋的支撑,大厦会顷刻间倒塌。一句话,历史课无“魂”不立。

【参考文献】

[1]老任.文科班教学的“新”思路[J].历史教学,2008(23).

[2]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4).

[3]周明.以“课魂”领航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14(03).

[4]周明.挖掘教学立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人教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2013(03).

猜你喜欢

灵魂高中历史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灵魂树 等
只有灵魂能触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