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2016-09-10姜祖国
【摘 要】高中物理程序性知识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难以掌握。探讨程序性知识高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实现高效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教学环节要齐全。
【关键词】高中物理;程序性知识;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50-03
【作者简介】姜祖国,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江苏沭阳,223600)教师,宿迁市高中物理骨干教师。
高中物理程序性知识是一个系统知识,教学不仅过程长,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才能高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探究、认知、练习,最终生成能力。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把高中物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发现特征,建立概念;2.寻找关系,建立规律;3.思维引领,建立程序;4.应用程序,解决问题。
一、发现特征,建立概念
概念是程序性知识的基本“细胞”。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把物理现象通过实验、视频、图片等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最终建立概念。
1.借助趣味性实验生成概念。
例如用范氏起电机帮助学生建立静电场的概念。电场是客观存在的,是带电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帮助学生建立静电场的概念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范氏起电机先使金属球带电,让学生观察,学生没有发现异常;接着,让一位长发女生站在绝缘板上,用手触摸范氏起电机的带电金属球,头发瞬间竖起并散开。学生对此现象惊呼不已,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师由此提出问题:是什么使得这位同学的头发竖起来的?为什么会竖起来?
教师设置趣味性实验给学生体验,在兴趣的引领下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对带电体相互作用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库仑定律和力的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是一味催化剂,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去发现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
2.巧用挑战性实验促进概念生成。
例如稳定平衡条件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挑战性实验,让学生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离地,保持平衡,扮演“金鸡独立”。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学生有了攻擂的心态,一拨又一拨的上来挑战,他们通过反思总结,最终发现规律。
魯迅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写道:“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东西可以让学生体验,体验到的东西使人感到真实。因此教师上课时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的,就不要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
二、寻找关系,建立规律
物理规律是程序性知识的“骨架”。只有建立规律,才可以系统地研究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
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容易接受,因此要想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情境,还需从实验入手,再加以逻辑推理,使得结论更加真实可信。
1.借助实验直观性,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用阴极射线管寻找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该实验使用的是高压电源,当两根导线靠近时,绝缘导线被击穿,产生电火花,因此必须用绝缘手柄移动导线,同时为了防止高压电源的“剩电”伤人,也必须要用绝缘手柄移动导线将电源放电。让学生知道它的危险性,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听到放电的嗞嗞声,看到美丽的电火花,当磁铁靠近时,射线偏转,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教师及时引导,粒子为什么偏转,偏转时遵从什么规律。通过现象让学生感知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验证左手定则;再用逻辑关系推导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利用实验的可体验性,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如变压器的变压比教学。在变压器实验中,为了让学生能感知到变压器的工作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全班学生依次手牵手(心脏不好或有其他疾病的学生除外),一头一尾两个学生分别用空下的另一只手,捏住变压器副线圈两根接线的线头,教师一手握住干电池,将线圈的一个接线与干电池一端接好,另一只手将另一接线在干电池另一极上轻轻地快速划过,全班学生惊呼,同时跳了起来,手都抖了一下,不自觉地松开。教师不急不忙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一节干电池有这么大威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实验中学生的惊呼声和人群的一起跳动多角度刺激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变压器的威力,通过触觉感知到电流的存在,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自主学习寻找规律。先让学生感性认识,再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性推导变压器的变压比,引导学生发现变压比,学生更容易建立和接受规律。
3.借助实验的启发性,让学生自主建立规律。
启发的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领悟。我们设计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直观的感受,引发思考,并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涡流概念的建立。我们为了直观显示电流的存在,可以设计自制线圈接小灯泡的实验。当线圈靠近电磁炉时小灯泡亮了,学生会感到惊奇。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教师再提问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涡流的概念。
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寻找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设计的教学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维引领,建立程序
“思维”是程序性知识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情境,弄清楚逻辑关系,再根据情境的已知条件,推知未知的量,通过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建立程序的过程称为建模。高中物理的程序性知识多,但建立程序的思路却相同。教学应从简单到复杂,按时间先后顺序,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才容易被学生接受。下面用实例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程序性知识的思路。
1.建立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叠加体”问题的程序。
建立如图所示的模型。设地面光滑,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用隔离体法分析,对A:F-fBA=MAaA,对B:fAB=MBaB;由于B的动力是由摩擦力提供的,有最值,当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加速度最大为aBmax。A的动力由拉力F提供,理想情况下可以无限增大。因此B的加速度有最值,A的加速度没有最值。当aA>aBmax时,A与B相对滑动,因此aBmax是A与B相对滑动的临界加速度,此时可以求出临界拉力F0=(MA+MB)aBmax。
当F>F0时,A与B相对滑动,采用隔离体法,此时A、B间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F<F0时,采用整体法,先求出加速度a,再用隔离体法求解A、B间摩擦力。
求临界值是破解叠加体模型的关键。求两物块相对滑动的临界加速度时采用隔离体法,分析动力是摩擦力的物体,当摩擦力达最大值时,加速度为临界加速度,再采用整体法求临界拉力。小于临界拉力,初始状态相同,先用整体法,再用隔离体法分析;大于临界拉力,采用隔离体法分析。
2.建立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分析“动生”问题的程序。
创设如图所示模型:一个质量为m、电阻为r、长度为l的导体棒ab横放在固定的U型金属框架上,框架的两边MM′、NN′相互平行,电阻不计且足够长。MN的电阻为R且垂直于MM′,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对ab棒施加垂直于棒ab的水平恒力F,棒ab从静止开始无摩擦地运动,始终与MM′、NN′保持良好接触。求:(1)导体棒的稳定速度v;(2)从导体棒开始运动到稳定,整个电路中产生的热量为Q,求该过程通过导体棒电量的大小。
程序建立过程: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得,运动的导体棒ab充当了电源,感应电动势E=BLv,根据右手定则可得:导体棒ab中的电流方向由a→b,即b端相当于电源的正极,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导体棒ab受到的安培力
F=BIL=,且方向向左;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ma,可知导体棒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最终导体棒将做匀速运动。由于FA是变力,因此,对过程分析只能用动能定理W+W=mv。由于电流是变化的,因此求电量只能先微元,再叠加,最终可得q=。
因此,对于分析电磁感应中的“动生”问题,可以分为四个分析:(1)“源”的分析,分析电源的电动势大小、方向、内电阻;(2)“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描述电路的参量、电路中的功能关系;(3)“状态”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判断它的运动情况;(4)“过程”的分析,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功能关系。搞清楚了“四个”分析,即弄清楚了整个过程,再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进行分析。
四、应用程序,解决问题
程序性知识只有通过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最终生成技能,教师在建模的基础上要加强用模,这样建立的模型才有意义。用模型分析问题就是把原有的问题情境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程序性知识来分析问题。
如电磁感应“动生”问题,可以把情境转化为竖直轨道、倾斜轨道,即恒力相当于重力、重力的分力;再把情境转化为有初速度的运动情况,通过不断地变换情境,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电磁感应“动生”电动势的一般分析思路。
建立新情境如图所示,两足够长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MN、PQ相距为L=1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α=30°,磁感应强度B=1.0T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斜向下,金属棒ab垂直于MN、PQ放置在导轨上,且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金属棒的质量m=0.01kg、导轨与导体棒电阻均不计。电阻R=150Ω,电容C=0.01F,取重力加速度g=10m/s2。现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求:(1)在开关接到1的情况下,金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2)在开关接到2的情况下,金属棒稳定时的加速度。
解析:(1)对导体棒有:mgsinθ-=ma,当加速度为0时,导体棒有最大速度,即
mgsinθ-=0解得v=,v=7.5m/s;(2)对导体棒有:mgsinθ-BIil=ma,时间t内累加有:mgsinθ-BL=ma,mgsinθ-BL=ma,
mgsinθ-BL=ma,mgsinθ-B2L2Ca=ma变形得a=,解得a=2.5m/s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系统备课,进行整体、科学、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设计,并且借助实验的直观性,注重实验与逻辑的结合,方可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进利.中学“实践物理”课程建设的探索[J].湖南中学物理,2015(05).
[2]姜祖国.对江苏高考题的思考与破解对策——有效破解程序性知识叠加体模型[J].物理教学探讨,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