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师行范 熠熠其华

2016-09-10吴洪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后记

吴洪健

〔关键词〕木铎心声;后记;学师行范

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读懂孩子 塑造未来”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中呈现的对于学生发展的全面理解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全员育人的推进途径等不仅直接影响了来自全国各省的550名校长、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也会传播到更多人心中,成为大家未来工作新的能量和动力。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我有幸领略了各位专家的风采,特别是主论坛上德高望重的林崇德教授抱病出席,对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出殷殷期望;董奇校长以高瞻远瞩的视角,透过智慧的方式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俞伟跃副司长所传递出的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的整体规划和设想,使专业工作者内心澎湃。莫雷教授和大会主席边玉芳教授对孩子的解读令人钦佩,卢家楣教授充满激情的分享令人震撼,庞维国教授、连榕教授、林祺堂博士和林世羅博士则通过细致入微的故事和绘画作品带领大家探索每个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渴望。

在本次论坛中,我主要负责与开设工作坊的几位专家进行密切合作,包括来自美国的琳达·梅特卡尔夫(Linda Metcalf)教授,来自中国台湾的林祺堂博士和蔡仲淮博士。在这个过程中,我亦被深深地感动,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背后的“故事”。

琳达教授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卫斯理大学教育系,她是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AAMFT)前任主席、得克萨斯州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主席,在焦点解决领域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校长、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很多的接触,在该领域卓有声望和影响力,台湾师范大学的许维素教授作为华人焦点解决的领军人物,也曾领衔翻译过琳达教授的著作。在大陆,琳达教授的《高效教师》《教师、学生和家长焦点解决难题方案》也已经由宁波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与琳达教授一直通过邮件联系,在接触的过程中,琳达教授的信任、温暖、开放和接纳深深感动着我,每次都会带给我积极正向的鼓励。她认真地准备了大会和工作坊的材料,很多视频文件由于太大无法通过邮件发送,她还刻好了盘快递过来,会前还出现过一个特别惊险的故事,在申请护照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细节问题,琳达教授第一次被拒绝了!此时,距离大会的时间已经很近了,琳达教授从当地的网站上找到邀请信的详细格式、包含的内容等,以便于我们参考。在之后的几天中,她每天给我发邮件,跟我沟通进展,并传递出应该很顺利的信息,终于,护照办好了!

在本次论坛中,我有幸主持了琳达教授的《看见例外——焦点解决工作坊》,在两天的时间中,更是深刻地体验到焦点解决已经成为她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琳达教授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焦点解决的具体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反馈从她身上以及她做过的案例中,获得的是看待人的一种哲学观,看到了学生的更多面,学生都曾经在某一时刻、某一领域获得过成功的经验,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看到问题之外的“例外”,并且放大和迁移这种经验。同时,通过让学生想象“问题解决后”的时刻,在心理层面进行预演,并让学生试着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练习,强化有效的行为。让人欣喜的是,参加学习的老师们已经建立了焦点解决微信群,很多老师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焦点解决的方法,并在微信群中及时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希望看到在中小学里,更多的老师看到学生的“例外”和可能性。

来自中国台湾的林祺堂博士,这次会议中我和他也是初次接触,有一件事让我深受触动。原本定好的德国专家乌利齐·所罗门教授由于突发状况无法参加论坛,得到这个消息时距离大会只有两周时间了,通知都已发出,我的着急可想而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给林博士发了邮件,特别标上“紧急”字样,说明了情况,希望他能在会后加一场“叙事治疗”工作坊。发邮件时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但是两分钟后,林博士就回了邮件,说:“在这个时间遇到这种突发状况,你一定很焦急!我的时间刚好还可以,会后加一场!”

在两分钟内收到邮件,又读到充满关切的话语,我感觉自己在那个时候被深深地理解和共情!我想,这也是林祺堂博士的人格魅力所在吧。在工作坊中,林博士还以这件事作为例子,讨论如何将危机事件化解为更多的可能性与机会。

另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专家蔡仲淮博士,在催眠领域久负盛名,近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催眠理念和方法的传播。我和蔡博士都曾在同一时间在英国读书,不过当时不在同一城市,自然不认识。直到2008年,我学习催眠时遇到了蔡博士,我们不仅在专业上多有切磋,在生活中也交流颇多。蔡博士在学术上的广博积累,在操作上的精湛水准,在教学中的刚柔并蓄,都使他成为广受赞誉的专家。

由于蔡博士的日程安排基本上提前一年就要约定,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培训时间无法提前预知,每次邀约蔡博士时,他都会在自己的休息时间中安排出来一个时间,这次的工作坊也是在他休息时间里,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也让我很感动。

回顾与专家接触的这些“故事”和点点滴滴,内心充满感谢,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温暖、共情、接纳、支持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也为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提供了如何读懂孩子的契机。

学师行范,熠熠其华!希望这些专家们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的关爱和理解能够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传递!孩子们能够被深深地理解、支持,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王晶晶

猜你喜欢

后记
论贾平凹作品后记的审美思想
不是后记,或为前言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勤写后记 反思领悟
孙冶方的不能遗漏
教学后记——反思教学 伴我成长
青年教师应做好“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