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工资”培优不可取
2016-09-10刘平易
为让孩子寒假期间“心甘情愿”去培优班补习,田女士借鉴了一个“好法子”:孩子去培优,她就给孩子发“工资”,起步五元钱,表现好还有奖金,最多一次可奖励20元。她说,孩子1月23日培优至今,共上了8次培优课,已经赚到70多元钱的“工资”。
用金钱“引诱”孩子去上辅导班,折射了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也揭示了妈妈在孩子教育上的无奈和无能——当教育和利益挂钩的时候,注定其教育是失败的。
用金钱督促孩子去培优,只能是“饮鸩止渴”,不仅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无形中还会让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培养出一个唯利是图的孩子。这种方法会让这位妈妈更加远离自己的初衷,其结果不仅不能成就孩子,反而会毁了孩子,成为把孩子变“坏”的推手。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金钱鼓励孩子的父母还真的是大有人在,并且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此种方法是教育的“良方”、培养的“妙计”。比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干家务活,擦桌子给5角,扫地给1元,刷碗给1元5角,倒垃圾给2元等等。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方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背后却隐藏了更大的问题,只是有些父母看不到背后的隐患而已。
做家务和学习本应该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承担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也是一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必经之路。会做家务、会学习也是孩子生活、生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这些都需要用金钱来“买通”,这个孩子能够成为父母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吗?
金钱能够让孩子被动地前行,但是,前行的这段距离,也将会成为亲子之间的情感“沟壑”。如果亲子间事事都要用金钱来进行交换,那么,家庭中那根联结彼此的情感之线,将会成为一条引爆炸药的导火线,最终不仅毁了孩子,也将会毁了整个家庭。
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但是,为了培优而打出的金钱牌,实在不是一张好牌,此牌一出,真的会是满盘皆输。
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做父母的尽到责任,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花钱、给钱的简单行为。平日里多关注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的关爱,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才是孩子成长的有利元素。
除了培优之外,孩子假期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学习,比如锻炼他的耐力、毅力、恒心;训练他的勇敢、坚强、自信等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孩子,挖掘他的潜力,让他自己愿意学习,比用金钱“引诱”要有效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刘平易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