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京城义务教育新常态
2016-09-10
2015年,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致力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关注老百姓实际获得,以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为杠杆,推动素质教育和减负问题的突破;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建立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使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故事
2015年已进入5月,家住石景山区的王女士还是每天平平静静地上班,既没有什么反常的忙碌,也没有显露出任何焦虑、不安。同事都替她着急了:“你家悦悦不是今年该上学了吗?怎么你这当妈的一点都不急?”王女士笑了:“我已经在网上做完信息采集,等着学校通知就行了。”同事很惊讶:“你也不找找人,就不担心孩子上一个不好的学校吗?”“不用担心,我家那边新建了北京教科院附属学校,听说专家要常来指导,教学质量肯定错不了。”王女士气定神闲。
家住海淀西北部的刘先生是个急脾气,几年前,孩子还没上幼儿园,他就开始为孩子上学的事儿着急上火了:“我可不想让我儿子上家门口这个小学,谁能帮帮我?”奇怪的是,到了2015年孩子该上学时,刘先生反而消停了。提起这事儿,刘先生忍不住脸上的笑意:“我看了今年的招生政策,我家门口的小学和101中学对口啦,我儿子小学毕业后能直升101的温泉校区。”
背景
在2015年升学季,和王女士、刘先生同样状态的家长特别多,这与政府的政策和系列举措有关。
横纵双向着手
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从横向上看,各区通过学区制、集团或集群办学、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实现校际横向联合,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
从纵向上看,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贯通立体网络,力推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初高中对接等实质性举措,实现学段贯通、课程贯通、资源贯通,提供在本区域9年乃至12年“连续消费”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服务。
这一系列举措之后,北京市的好学校当然就多起来了。
严格入学政策
堵住无序择校漏洞
201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共建生、压缩推优和特长生比例、采用入学服务系统、严格划片入学,使2014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提升为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7.64%。
2015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政策在延续2014年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寄宿制学校和民办校以外,100%的小学要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就近入学。
政策的严格执行,使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就近入学,成为北京家长的新选择。
资源增量
促进教育均衡
2015年,“择校”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条子生”“共建生”等曾经关注度极高的热词也逐渐降温。这样的变化源于2014年初开始的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
九年一贯制
传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北京市目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本校直升;一种是品牌初中联合普通小学组成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也就是说,每个九年一贯制学校,里面都至少包含了一个原来的品牌学校,目的就是要用一个原来的品牌学校带动其他学校,生成新的品牌学校。2015年,北京市继续大力推动九年一贯制的改革,同时扩大学段改革试点。
学区制
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组建,实现学区内部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共享。但是学区制并不局限于街道行政区划,还会整体规划,对优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学区,引入行政区划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实现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学区类似的形式还有教育集团、教育集群等,虽然名称不同,但目的都是扩大优质学校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
名校办分校
目前名校开办分校主要有四种办学类型。第一种是联合办学。名校在教育相对薄弱区、远郊区新建校舍成立分校,这些分校的法人与本部属于同一法人,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这种类型最多。第二种是共建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立分校,由名校向分校输入教育品牌和教育管理,通过互派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挂职、听课,参加对方教科研活动等形式进行合作,这些学校并不是同一法人。第三种是集团办学模式。这是近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出现的一种新型名校办分校方式。这些分校大多由名校承办,有的作为分校区、有的作为初中部,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与本部一致,实现了集团化办学。第四种为名校办民办学校模式。近年来,不少名校纷纷探索教育体制改革,新办了民办学校,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家长需求。
高等院校和教科研单位支持办学
2014年6月,北京启动了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工作。教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采取教研人员兼课、师傅带徒、名师工作室、上示范课和专题课、开展项目课题研究等形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发挥教科研人员的专业优势,支持中小学学校发展,促进项目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等院校创建附中、附小,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3所在京高校分别与海淀、朝阳、昌平、丰台等4个区教委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39所附中、附小。各高校与所支持的附中、附小,在资源共享、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开发特色课程、推进学科建设、助力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度合作,惠及5万名中小学生,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扩大。
城乡教育一体化
北京市连续以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在全市布局了45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点和新的生长点。城乡两地的学校利用各自有利条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不仅是对弱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也为资源输出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资源输入校和输出校共同进行从“输血”到“造血”的探索,多对一体化学校中,输入校教师到输出校开展学习实践,双方互派教师跨校任课、联合培训已形成长期制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两年来,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促进了优质资源融通、共享。
“高参小”
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这项工作简称为“高参小”。这个项目于2014年开始实施,当年就有140所小学与高校、艺术院团和艺术机构、体育俱乐部等结成“对子”,2015年又新增22所中小学,总数达到161所,共有15万小学生直接受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题报道。“高参小”由政府出面统筹,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体育、艺术社会资源优势,使基础教育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方式,与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北京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格局,从多角度盘活了首都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这盘大棋。
政府购买民办教育资源
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在远郊区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中小学,引导个性化教育需求由公办学校向民办学校合理转移。在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由政府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学位,补贴办学成本。鼓励有资质、信誉好的民办教育机构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合作方式,向有需求的公办中小学输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课程,或与公办中小学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帮助公办中小学提高办学质量。比如2014年启动的引进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引进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学学科教学改革、引进民办教育机构参与郊区办学。
课外活动计划
“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力图破解三点半课后学生去哪、干什么的难题,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学生自愿、社会支持”的原则,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计划”对推进素质教育、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定位,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计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平台;北京要率先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使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课外活动计划”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北京市各中小学校普遍贯彻落实“课外活动计划”的各项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百万中小学生在放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体育、艺术、科技活动。“课外活动计划”的开展使城市、农村的学生有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均等机会,学生再也不必用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班,在学校里就能享受到优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活动。“课外活动计划”不仅提供了足够数量的活动项目,也引进了大批优质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北京数字学校
2012年9月1日,由多位名师担纲主讲的北京数字学校正式启用。本市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可通过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www.bdschool.cn)、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点播课程资源,足不出户免费听到名师的精彩授课。除登录门户网站,中小学生还可在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点播课程。歌华有线数字电视“公共教育”板块专门开辟了“北京数字学校”栏目,提供1至9年级的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本市中小学生只要输入学生的学籍号和密码就可以访问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和共享资源。
自2015年12月7日北京市发布雾霾红色预警以来,北京数字学校在网络平台和歌华有线电视平台两个渠道的总访问量达到748万次,12月19日(星期六)当天,北京数字学校日访问量就达133万(其中歌华有线电视平台74.84万次,网络平台58.28万次)。《大家一起学》在歌华导视频道17:30-18:30时段的收视率为0.21%,收视份额0.62%,收视排名为38,高于安徽卫视和江苏卫视等一线卫视频道。“北京数字学校”已成为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