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及前瞻

2016-09-10陈红涛黄柳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验总结体育课程发展历程

陈红涛 黄柳倩

摘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体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从古至今,中小学体育课程始终不被社会大众所重视,因此本文从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出发,探索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并作出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程 发展历程 经验总结

一、近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1.清代末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清代末期,中国一直被迫承受着国外侵略者的不断侵犯以及攻击,社会矛盾不断恶化,到处人心惶惶,因此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始终停滞不前,慢慢展现出自身传统腐朽的教育思想。而此时西方体育思想不断进入中国,当时所运用的癸卯学制逐渐改变了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兵式体操是清朝末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因为该时期体育教师较少,真正将兵式体操应用至课程当中的少之又少,兵式体操仅仅停留于表面,教学安排失衡。

2.北洋军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壬子癸丑学制阶段。这时期清政府已清楚明白西方教育的优势,了解到西方思想的先进之处,他们加大对西方思想以及教育的引进力度,且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进以及利用西方教育模式而给予其便利,让该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得到了进步。虽然当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理念仍然运用着清朝末年的传统方式,可是却不仅仅涉及兵式体操课程,还增加了武术以及一般体操,与清朝末年体育课程相比较,壬子癸丑学制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已经逐渐呈现出良好的科学性以及规律性。二是壬戌学制阶段。五四运动与一战的爆发促使着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再次改革,因为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引领了整个社会发展,而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思想也逐渐从日本模式转变为美国模式。小学与初中体育课程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而高中体育课程时间就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五,体育课程的内容不再涉及兵式体操,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增强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田径运动。

3.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集团着重强调体育课程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的重要作用,无论是1929年所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或者是1940年所具体实施的重修体育课程标准,无疑都能够反映当时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视力度,即不断增加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从而使人才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提升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总而言之,国民党统治时期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历程中较为平稳的一个时期,该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拥有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制度,而且其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能够和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可是,蒋介石集团只是把中小学体育课程当成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武器,这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相违背的,始终会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对当时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了关键性的变革,除此以外我国还和苏联进行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了解与掌握苏联在体育课程发展方面的教学方法以及成功经验,从而使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变得日渐完善齐全。而到了新中国发展探索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已经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支持,而且体育课程也被纳入到中小学必修课程当中,与此同时教育行业也科学合理地调整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标准,从而更加方便体育教师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到文革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却再次受到了冲击,可以说在该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根本难以保证基本的课程,更不用说是体育课程了。文革后中小学体育课程也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发展轨道,不仅要求教师掌握适应当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而且还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颁发了多项有关中小学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文件,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制定了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原则、课程内容、成绩考核,与此同时还要求中小学体育课程要加强与卫生保健工作的交流,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一,从1903年的癸卯学制开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就正式纳入教学项目,并就此打开了中国学习西方思想、教学模式的新篇章。第二,1922年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兵式体操转变为田径、体操等,而且还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极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尊重个体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成为中国近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里程碑。第三,新中国的成立体现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迈入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是开启体育课程新发展道路的转折点。第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虽然仅仅停留于近代水平,但是符合当时新中国国情、社会性质所需的体育课程。第五,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深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国家政治、社会性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第六,社会需求、个人发展、课程要求成为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在体育课程深化改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是这三大影响因素只有在体育课程具有内在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七,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育理念、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层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仍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将体育理论知识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四、中小学体育课程今后的努力方向

1.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变革

可以按照不同时代、学习能力等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正常情况下游戏性的体育项目居多,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制定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让整个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充满针对性、系统性,使学生敢学勇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当中添加迎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或者游戏,让整个体育课程具有创新性与新鲜感。例如,当代中小学生比较偏爱于定向越野等户外项目,为此体育教师可以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定向越野等实践项目,借此来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但是体育教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户外教学项目确实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在开展一系列教学任务之前务必要提前检查教学场地、准备应急措施与医疗工具,为安全、高效地落实教学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前提。

2.加大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力度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按照人类的成长规律来看,此阶段是人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体魄锻炼和智力培养的关键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乎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中小学应该重视此阶段学生的培养和锻炼,全力保障学生能够茁壮成长。对此,体育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强调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例如,体育教师在讲解“投掷”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适当地讲解隋新梅、黄志红、李梅菊、张竣等当代铅球运动员的成长故事,或者利用“打雪仗”的教学情境来引进投掷内容,或者讲解投掷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安全要领与技巧等来扩充学生对投掷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将创新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中

当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所使用的体育器材比较传统,老师在课堂上组织的体育实践活动种类也比较匮乏,老师个人的教学方式仍旧老套专制,“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依旧广泛存在,这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小学体育课堂缺乏创新的明亮光彩。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尴尬现状,这就要求体育老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工具,让学生体验“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学主体,极大限度地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项目中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打造愉快、健康、和谐的体育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发挥其潜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每一学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半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自发地组织一场“课堂运动会”,让学生确定“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此保障体育课堂的创新、活力和自主,充分张扬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一项创新。

4.清晰表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中小学生了解掌握某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巧,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地使用技巧,并且根据人体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结合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内容,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能。那么如何才能清晰表明体育教学目标呢?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未来体育课程的各项基本特征。随着教育水平的日渐提高和社会群体的关注度提高,未来的体育课程必然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会呈现出多样的课程特征,诸如综合性特征、多向性特征、实用性特征、发展性特征以及全球性特征等等。总的来说,这种教育目标的真实明晰,为未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构建多样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与体能,就应当构建多样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且尽量实现在集体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强化个体训练、兴趣训练,有效结合多样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体育项目中,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竞争的体育课程学习理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发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与文化素养。例如,国内广大中小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比赛项目,比如班级篮球比赛、班级健美操比赛等,通过这样团队化的体育锻炼机会,不但能够为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锻炼、比赛的过程中学习到团结合作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从近代至现代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并且伴随着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步伐,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只有我们认真分析与了解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坚持“健康第一,综合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才能让中小学体育课程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创新性,为实现终身体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继帅,樊炳有.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J].体育学刊.2009(1).

[2] 杨志康.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3] 时红臣,孙光耀.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9).

[4] 侯广斌.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5] 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作者:陈红涛(1972-),男,广西陆川人,研究生学历,讲师。黄柳倩(1971~),女,广西博白人,教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经验总结体育课程发展历程
肖洪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总结
贾六金辨治五迟五软经验总结
王光安治疗喑哑经验总结
孙天福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