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伦理视域下的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

2016-09-10龙凤肖林于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期

龙凤 肖林 于波

摘要:我国目前对中小学教材选用的研究多集中在选用内容上,注重对教材选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研究,而对其教育伦理则视为理所当然的客观存在。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的伦理需求,探索教材选用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剖析形成困境的原因,其原因包括教材选用评价方式单一,教材选用机制不健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阻碍作用,最后根据问题提出改善教材选用伦理困境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伦理 中小学教材 教材选用

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规范。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一纲多本”审定制的确立,教材选用政策也应运而生。当今社会,教材选用的问题不断滋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教育伦理的视角探寻教材选用面临的困境和走出困境的途径。

一、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蕴含的伦理需求

1.教材选用目的的伦理需求

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的直接目的是为中小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发展的教科书,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学生发展需求和水平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教材也不相同。为此,应该关注各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符合学生真实需求的教材,若背离了这一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所选出的教材就如“空中楼阁”悬置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失去了教材本应具有的教育意义,也就违背了教材选用的根本目的。

2.教材选用过程的伦理需求

教育具有“民主”的特性,为了深入实现民主,我们鼓励“凡为社会制度所影响的一切人们都必须共同参与在创造和管理这些制度之中”[1]。所以,在国家规定的教材选用制度之下,规定了选用教材的来源是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限定版本的教材。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中小学教材是由教育行政人员、课程教材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等成立的一个临时性组织——教材选用委员会来具体选用的。委员会成员需经民主程序提名,其中要求一线教师不得少于1/2,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代表人数不超过1/4。教材选用委员会组成对一线教师所占比例的要求,是为了保证在教材选用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因为一线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这是教材选用过程应遵守的伦理需求。

3.教材选用评价的伦理需求

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暂行办法》(基教二[2014]8号)中,对教材选用的机构、程序和监督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始终没有提及选用教材的后期服务及评价,约定俗成地将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作为教材选用的直接评价方式。但是,选用教材效果评价应该是从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及利于教师应用教材进行有意义地组织教学等方面进行。当下的评价方式倾向于短期化、表面化、可量化的简单操作,若长期采取这种评价方式必定会对教材编写者、选用者造成功利性的误导,并造成教材编写的趋同性倾向。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多样化发展,要想真正实现教材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以选用符合伦理需求的中小学教材。

二、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面临的伦理困境

近年来多地擅自更换教材,一门学科出现两本教材和教材选用过程中的经济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多项规定试图制止这些问题发生,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教材选用面临以下困境。

1.权利分配不合理威胁教材选用的公正性原则

中小学教材在选用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公正性原则,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选用权力分配不均现象,这主要体现在负责教材选用而成立的教材选用委员会有名无实,选用权力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人员手中,一线教师和学生并未得到他们应有的教材选用权力。

(1)教材选用权力集中于教育行政人员之手

从参与教材选用的人员结构来看,许多地区一线教师所占比例1/2都没有达到,部分地区甚至没有一线教师参与,而教育行政人员所占比例却居高不下,这说明在教材选用委员会的实际构成中,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去组织中小学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参与教材选用工作,忽视了与教材使用息息相关的重要成员的权力,将教材选用的“生杀大权”控制在教育行政人员手中,这是造成教材选用中丑陋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的教材选用权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校长和教师的教材选用权力,但在实际的教材选用过程中,校长的权力极其有限,这导致了学校无法按照自身发展需求选用教材。而教师作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是教材实现教育意义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教师参与教材选用的机会不多,没有实际的话语权,最终在教材选用委员会中形同虚设,导致选教材的人不用教材、用教材的人不选教材的矛盾出现。我们应该承认,中小学生虽然社会经验不足,文化知识尚浅,但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独立的认知,也能区分基本的好恶,尽管我们不能根据他们的喜好来确定一套教材的科学性、发展性与适用性,但应该考虑学生的意见,不能让学校、教材成为学生身心的“牢狱”。

2.教材选用的利益之争违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教材选用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守的必要原则之一,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不仅应关照学生适应现实,更要兼顾适应未来。所以教材选用既要关照学生的自然适应性,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人文适应性。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材选用过程中,利益之争层出不穷,教材市场受到各大出版商青睐。2011年“某省三地教材选用乱象丛生,未获批教材使用多年”[2]、2013年“某省教育厅和某省江门市教育局违规更换中小学教材版本”[3]、2014年“某市出现两本英语课本”[4],这一系列的违规更换教材事件实质上是一次次利益的角逐。为了寻求教育“真”“善”“美”的目的,教材选用工作者应该涤清自己的名利欲望,做教材选用中公正的“裁判”,遵循教材与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原则。

3.地方保护主义有碍教材选用的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审美的发展,以及行为策略的发展”[5]。但在教材选用中,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之下选用教材,一方面可以保证教材的本土化,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认可,但另一方面也不乏编制水平低劣的教材长期霸占当地市场,扰乱教材市场的正常竞争环境,间接地给被动使用本地教材的学生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教育。教材选用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可能造成中小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不公等深远问题,阻碍中小学教材选用的长足发展。

三、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困境的原因剖析

1.教材选用机制不健全

2001年我国颁布的教材招投标制度,其本质是一种将教材投入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从而提高教材的质量,防止教材选用权力集中带来的垄断与腐败。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其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教材选用的权力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材选用的相关规定中,关于教材选用的问责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除了一部分市、区在教材选用出现腐败、混乱现象之后发布了相应的补救方案之外,对未知的、隐藏的问题没有预见性。在教材选用法律法规中对相关行政人员、出版社和学校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问责与监督制度,对中小学教材选用的机制建设还囿于“制度”本身,这样空泛的规章制度必定存在很多法律的漏洞,势必会给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专制”的机会。

2.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造成教材选用伦理困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各地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从而造成教材选用的地方垄断,这将导致教材市场的混乱和师生教学的举步维艰。广东清远市的“两本教材”事件就是地方行政部门与教材出版单位之间赤裸裸的利益交易造成的丑闻,而在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探讨“谁才是受害者”时,大众普遍认为被更换的“仁爱”版教材才是“两本教材”事件的受害者,却忽视了教师及学生的态度。教育伦理学关注的是教育中人与物的根本区别,“人本性”与“民主性”是各种规则中的最终归宿,而回顾教材选用的事件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都脱离了“人”的根本,以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缺少对教师及学生伦理关注的呼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只有抓住本质才能看清问题、解决问题,反客为主的教材选用现象应该得到彻底转变。

3.教材选用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片面地检测学生的发展,它不仅成为我国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方式,也间接地成为我国教材选用的评价方式,这种对教材选用的间接评价方式导致教育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关于教材选用评价的理论研究还只停留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视角,纵观我国教材选用的评价研究,多停留在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能否体现一门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教育学视角之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于建立教材选用评价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多维评价方式有助于教材选用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四、关照教育伦理的中小学教材选用建议

1.健全教材选用法制监管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暂行办法》(基教二[2014]8号)中已经提到关于教材选用的监督工作,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等单位和行政人员不得以任何非正当竞争手段干预教材选用。但是没有具体到法律层面,缺乏强制性保障。教材选用的监管不应只停留在教育部的法规之中,在关于教材选用的市场体制内应该立法保护。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公开选用程序及结果,定期对教材选用境况进行监督报道,对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出现的非法现象予以曝光,接受社会的批判和法律的惩罚。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教材选用的全程进行监督,并不断发动广大师生、学生家长及关心教育事业的相关人士对教材选用进行监督。

2.破除狭隘地方保护主义

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对教材选用市场的有序和公平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当地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更对学生及教师的教育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要求我们将行政、教育和市场的角色分配清晰,不相互掺杂,要各履其责。各地区教材的选用应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外接受各界人士的监督,对内重视自身道德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工商部门等联合统一建立开放、竞争、有序、公平的教材市场,防止教育行政人员滥用职权,禁止出版发行机构采用不正当的隐晦手段实施竞争。鼓励各出版社公平竞争,以提高教材水平为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地方扶持。

3.开展多元教材选用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很多市、区选用的教材以追求学生的高升学率为目的,选用的教材注重科学知识原理的呈现而缺乏人文的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扩展视角、多维度地进行教材选用工作的评价,不能仅仅从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察,还应从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智慧、体育、创造美和发现美等方面进行考察,将对学生外在量化的分数转向内在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材选用工作者发挥才智,大胆创新,聆听学生的心声,汲取教师及家长的意见,接受社会及其他相关人群的监督与建议,完成多样化的教材选用评价方式。

从伦理学视角关注教材选用,是将伦理学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重要举措,试图更新思维以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伦理需求体现在教材选用的每一个具体操作中,在进行教材选用的过程中,就应该关注伦理性,协调好学生、教材与教育行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 新华网.黑龙江三地教材选用乱象丛生未获批准教材使用多年.[EB/0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9/16/c_122

042044.htm,2011-9-16/2015-3-10.

[3] 宁波晚报网.海南省和广东江门市违规更换中小学教材版本,教育部要求立即纠正[EB/0L].http://nbwb.cnnb.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762,2013-7-8/2015-3-10.

[4] 张林,林世宁,陈晓璇.一门英语课发两本教材搞懵清远河源初一10万师生[EB/0L].http://news.ifeng.com/a/20140913/41968693_0.shtml2014-9-13/2015-3-10.

[5]功文.发展性原则的确实涵义[J].学前教育研究,1994(3).

[作者:龙凤(1989-),女,贵州毕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肖林(1986-),男,重庆大足人,广西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于波(1958-),女,河北易县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