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批注助推阅读教学

2016-09-10冷颖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0期
关键词:蝉儿笔者文本

冷颖

批注,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语文课堂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语。但笔者纵观听到的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课及家常课,不禁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感到深深忧虑:教师给予学生的批注时间仓促(通常只有三五分钟),学生刚和文本打了个“照面”,还没来得及“促膝谈心”,就被教师叫停,进入了交流阶段。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状况可想而知……批注,缘何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鸡肋?笔者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教师仍深陷于根深蒂固的惯性教学思维——教学就是实施预设的教学过程,一堂课最要紧的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针对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批注?批注的实施又会给学生、课堂带来哪些变化?笔者愿以此文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愿把金针度与人:批注,应教给学生方法

如果说阅读批注就是让学生随意画一画、简单写一写,然后自由说一说,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而在何处做批注,怎么做批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才能逐步体会到其妙处。

其一是要规范批注符号。苏教版第七册教材练习三对于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关键的词语、精彩的语句、有疑问的内容、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所用的符号,做了明确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这套符号在书上做记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使用习惯稍作调整。

其二是要明确批注要点。若任凭学生自由批注,很容易造成四处开花、不得要领、效率低下的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几个“点”上做文章。

首先是文本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类的文本占了很大比例,人物的形象、文章的主旨当然是重点,但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要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从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要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据此,师生便可明了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了。接下来,学生做批注前,教师可根据这些要求提出主问题或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围绕主问题进行批注。例如,学习《詹天佑》《钱学森》这类写人的文章,通常可设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习《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可设计:“课文围绕哪几个要点来写的?又是怎么写的?”……如此,既聚焦了文本重点,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表达。

其次是表达的“陌生点”。别样的表达方式下,一定隐藏着别样的情思和意味。善于发现这些“别样”,进而思考“别样”背后的原因,定能找到言语的奥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安塞腰鼓》一课中描写后生们腰鼓表演场面的话语。课堂上,学生关注到了这个特别的句子,对于句子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批注。有人说:“这句话运用了暗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很有气势。”有人说:“每一个短小的句子,犹如急促的鼓点,敲在我的耳边,连起来的一个长长的句子,又似旋转的舞姿,飘在我的眼前。”……自主批注,自由表达,学生的感受力、表达力便得到了同步发展。

最后是自己的“疑问点”。在阅读中不断追问,不断解惑,是成熟读者区别于一般读者的显著特征。无论是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情感、表达的方式、写作的特色;无论是一句话、一个词还是一个标点,只要是自己觉得有疑惑的,都有必要在此处停留片刻,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咀嚼一番。可是,由于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做一个“回答者”,很多学生已经不会发现问题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和榜样的激励便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学习提问初期,笔者教给学生提问的基本策略,即围绕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展开提问。当然,三个角度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会筛选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批注,使课堂充满活力

如果说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一潭死水,那么,开展了阅读批注的课堂将会是一方活泼的池塘: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水草自在舒展,鱼儿快乐追逐。

首先,阅读批注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扭转了优等生独霸课堂的局面。教师经常感慨年级越高,发言的人越少,抱怨学生不爱动脑筋。叹息之余,大家更应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分化?其实,根源还是出在教师对学生差异的认识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有人敏锐,有人迟钝。可是,很多教师上课就像急行军,缺少耐心,缺少等待,一个问题提出来,巴不得教室里立刻小手如林。一个学生答得不理想,立刻就换一个人回答。殊不知,当“小白兔”三步两步到达终点时,“小蜗牛”才把它的头从壳里探出来。不断的挫败感,使得“小蜗牛”再也没有了往前爬的动力,于是干脆就在原地休息了。而阅读批注,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脑动手,有效地改变了少数尖子生做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做陪衬的课堂状况。

小翔同学有阅读障碍,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同学们暗地里都瞧不起他,他也很自卑。学习《金蝉脱壳》一课时,他对蝉儿脱壳的情景很感兴趣,批注了一句话:“蝉啊蝉,你真是个体操高手!”很简单的一句话,因为是他自己写出来的,故被笔者“狠狠”地夸奖了一番。于是,那天,同学们看到了他脸上久违的笑,也好像重新认识了他。

其次,阅读批注提升了课堂对话的质量。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大量肤浅的、磕磕绊绊的、人云亦云的对话,不得不让人追问:如今的课堂怎么啦?其实,问题仍然是教师走得太急,导致学生被迫追赶教师的节奏,而来不及深入思考。反之,若给足时间,适时指导,充分鼓励,学生定然会绽放他(她)的光彩。

仍然是学习《金蝉脱壳》一课时,同学们的批注集中表达了阅读“蝉儿抽出蝉尾”和“翅膀变色”这两个内容后的惊异。书中是这样描写蝉抽蝉尾的:“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且看学生的批注:“没想到这小小的蝉竟然会做‘仰卧起坐’,而且那么敏捷,真厉害!我从这句话体会到那只蝉儿的努力。它在努力钻出来,努力摆脱壳对它的约束”(小涵)。“蝉儿的身腰竟这么柔软!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也能做出来!比得上柔道专业选手了,真灵巧。不过,应该很疼吧。从‘用力一抽’,我感觉蝉儿很使劲、努力”(佳圆)。学生们的批注语言富有个性,且饶有趣味。也有学生关注的是这段话的语言表达效果:“这段话一连用了几个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蝉抽蝉尾时动作的自然协调,非常逼真,富有画面感”(可人)。

三、两山排闼送青来:批注,应从课内走向课外

阅读批注当然不能止步于课堂,而课前批注、课后批注是其有益的补充。课前批注,主要是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辨析多音字的读音,理解不懂的词语,记录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课后批注,则是将课堂上未能及时完成的笔记进行整理等。

大量阅读对学生精神成长、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负责任的教师,还是稍懂教育的家长,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当然,很多学生对读书也是兴趣盎然。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浅阅读成为不少学生习惯化了的阅读方式。其实,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浏览、略读当然有其必要性,但缺少沉潜式的精读,那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吸收经典之作中的营养呢?笔者认为,进行阅读批注是一良方。

大家都喜欢自由自在地阅读,课外阅读做批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学生接受的。因此,开始实施时,教师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共读共批的篇目,而且提出的要求也不宜过高。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榜样的引领,会激发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事实证明,热情的燃烧,带给笔者的是惊喜,留给他们的是品词析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心思的细腻、情感的升华……

《小狐狸的窗户》一文是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代表作品。当笔者把它推介给学生时,他们一下子就着迷了。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带有神秘感的情节,还有安房直子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少学生自觉地做起了批注。当一段段各具特色的批注呈现在眼前时,笔者不禁感慨:真的不能小觑了这些小家伙!他们的点评倾注了全部的真诚,表达鲜活而细腻。批注中,有他们起伏的情感流露,对小狐狸的深切同情,对捕杀者的愤恨,对“我”无意中洗手指的惋惜;有他们对某些词语、句子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独特感受……

对于同一个片段,不同学生关注的不同角度、批注的不同风格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例如,故事的开头描写“我”来到一片蓝色桔梗花田,有人便关注作者的表达,“作者把天空比作蓝玻璃,写出天空的蓝和清澈,无疑比用‘天空又蓝又清澈’更加形象,更加令人回味”;有人浮想联翩,“读了这句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天空,碧蓝碧蓝;原野上的桔梗花,蓝幽幽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风儿吹过,它们轻轻摆动,好像在招呼我:‘你好,快来吧!”’有人人情人境,“宽广的原野,蓝色的桔梗花田,这样的美景让人无法用词语形容。但这突然出现的美景是从哪儿来的?它是否隐藏着什么危机?读到这儿,我的心不禁吊了起来”。

读着这些批注,笔者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学生的阅读心迹,听到了他们与文本的呢喃细语。批注,将阅读时飘忽的思绪固化成文字,将零散的念头整理成段落,既深化了阅读,又锤炼了表达,虽然劳心劳力,但其中的乐趣又岂是他人能够体会到的!

的确,在实施批注式阅读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大家去克服,特别是批注所需时间与课堂有限的时间这一对矛盾,是横在师生面前的一大障碍。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解读、理解与表达的同步发展始终与批注密切相连。因此,批注,决不能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鸡肋,而是需要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悉心呵护的一棵幼苗,愿它能茁壮成长。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蝉儿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勤奋的朗读者
蝉儿找家
老师,别走……
蝉儿的话
第一只蝉儿叫醒了夏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