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2016-09-10王佳毛丽丽李志河
王佳 毛丽丽 李志河
摘 要:由于技术发展的多变性,在学术界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纷争,它的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属于一个多学科交叉性的领域。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2001年到2015年5月31日期间国内题名出现“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有关数字化阅读的作者及主题分布,参照这些论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29-04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状况,笔者选取了2001年至2015年5月3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热点问题,所有研究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一、概述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电子阅读到网络阅读然后到现在的数字化阅读。电子阅读的出现是在2000年,徐彬的《电子阅读新选择——Microsoft Reader》主要是对电子阅读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1]后来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涉及它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随之诞生了,有关网络阅读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如吴茜的《大学生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2]、杨沉和张家武的《对网络阅读的理性思考》[3]等。伴随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变更,出现了数字化阅读。对数字化阅读这一概念的界定说法很多,马飞认为,“传统阅读是以纸与印刷术为物质技术基础的,数字化阅读则是以电脑与数字科技为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我们把不用纸本书作为物质技术的阅读称之为数字化阅读”。[4]张正在《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中指出,数字化阅读包涵两重含义,一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阅读;二是“移动阅读”。[5]盛华认为,“数字化阅读指的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内容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的活动”。[6]综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数字化阅读就是人们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比如计算机、手机等,在其设备或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
二、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1.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去了解我国数字化阅读研究文献的来源分布情况,笔者对文献的来源做了统计,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在高级检索中以“数字化阅读”为关键词,设定年限为2001年至2015年,进行了检索,结果检索到有关的博硕论文46篇,期刊论文305篇,有关会议的7篇,出现在报纸上的44篇,从中去除重复的、不切题的和一稿多投的文献,共获得有效博硕士论文仅8 篇,期刊论文97篇,有关会议的2篇,出现在报纸上的27篇,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硕士论文仅有8篇,而博士论文却是0篇,由此可以说明,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受到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关注,并且硕士研究生关注也甚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数字化阅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水平上,还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者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
2.数字化阅读文献发布量及年代分析
图1可看出我国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所以关于我国数字化阅读研究文献发布量及年代的情况,笔者主要选取了论文的期刊来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期刊最早是从2002年开始的,发表于《瞭望新闻周刊》题为《数字化阅读的彷徨》(时闻,2002年)。在之后的两年中没有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2005年出现了1篇,2006年0篇记录。从2007年至2009年可以看出国内期刊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2009年至2011年的文献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说明数字化阅读已经处在了它的活跃期,研究者已经在各自的领域中开始进行实施,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实际上是人们对数字化阅读认识与理解的一个曲折的过度时期。2012年至2014年文献的数量又出现了增长趋势,由此可以得出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国内的关注还是比较多的,并且研究趋势比较乐观,至于以后的发展趋势有待研究。因为此研究只进行到2015年的5月31日之前。
3.数字化阅读文献来源类型分析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期刊文献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基金来源分布、期刊学科来源分布和期刊类别来源分布。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获得支持的论文有7篇,并且时间比较晚。从年代上来看,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是从2012年开始的,只有1篇,而其余6篇都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从资助级别来看,受到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的有5篇,剩下的一篇是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另外一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综上所述,在2012年之前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中没有基金资助;从2012年到2014年发展趋势得出,数字化阅读文献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将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去关注,研究的范围和力度也会变得更加的广泛深入。
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范围很广,它不会仅限于一部分专业,只是在某些领域分布的研究者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会比较多一些。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和数字图书馆类别中关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比较多一些,占到了39%,其次的是出版类的占到了28%,教育类的占到了10%。
评价一篇论文质量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是该论文被什么样级别的期刊所录用,在图4中,笔者对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文献期刊类别来源进行了对比,发表在普通杂志上的居多,占到了总体的50%以上;录用在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上的分别为21%和23%,在这两个期刊中包括一些重复杂志;像EI和SCI这样的期刊上没有出现过。这一现象说明了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在国内表现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在国际水平上还不是很到位,这告诫后续的研究者,前期的研究都在为我们铺路,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要总结前期的优势与不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去进攻,不要仅限于目前的现状。
三、数字化阅读文献作者及主题分布
1.数字化阅读文献作者分布
通过对有关数字化阅读文献的阅读与统计,发现从事数字化阅读这方面研究的作者很多,但是真正长期致力于此研究的研究者却很少,笔者将出现频率2次(包括2次)以上的作者做了统计(见表1),通过统计可以得出,对数字化阅读关注比较多的研究者有王佑镁、王雨、李子运等,在数字化阅读领域发表论文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总共只有7人,发表论文总数为10篇,占所有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论文总数不到10%,这说明研究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的作者高度分散。
我国一般将研究单位分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和企业。根据我国对研究单位的分类以及数字化阅读的中文文献的作者来源分析,我们发现这5个单位都发表过相关文章。由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特殊性,笔者将根据其作者的工作机构分为综合性大学、专业类学院、师范类学院、图书馆部门、其他。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研究者多数来自于图书馆,总共发表的论文篇数为46篇,其中有31篇论文的作者是来自于大学中的图书馆,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比较重视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其次研究比较多的是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温州大学与武汉大学。
评价一个研究者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标准之一是对其科研成果即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常用的是引文分析法,它主要是从其文献被利用的角度来分析的,即研究者的文献被其他研究者在其文献或者专题中引用过,通过统计从中得出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次数。在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中,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题为《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的文献,文章的作者为盛华,被引文献数为27次,其次是作者为马飞的文章被引次数为26次。关于数字化阅读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位作者以及他们的论文与被引次数如表2所示。
2.数字化阅读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特点
同样的,还是借助中国知网的相关分析,找出与数字化阅读中文学术文献相关的高频关键词有(频次超过5次,其中包括5次):数字化阅读(54)、图书馆(21)、服务(10)、阅读(9)、数字阅读(8)、数字化(7)、大学生(6)、手机阅读(6)、电子书(6)、服务创新(5)。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从其中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特点,为了反映得更具体,以下是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导向,从相关文献研究的篇数及所占总数的比例进行分析:
与数字化阅读本身相关的文献有37篇,占到总数的38.14%,并且这种与其本身相关的研究从研究初期到现在一直都有,贯穿了始终,这点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馆研究相关的论文有31篇,占到总数的31.95%,说明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馆的研究是除了对它本身的研究之外各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又一个主要的研究主题与方向;有关高校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有18篇,占总数的18.55%,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一些调查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是因为在阅读群体中,大学生占了较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是以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现在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关数字化阅读服务,有些是和图书馆有关的,有些是直接作为一种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形式来服务于全民的阅读,不管怎么样,在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数字化阅读为我们阅读的服务以及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建设都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四、未来数字化阅读相关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有人这样说“数字化阅读不经商量,席卷而至,影响所有人”。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以及一些调查,都已经证明了数字化阅读在国内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分析了这些文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未来数字化阅读的热点将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字化阅读传播载体的研究
现在流行的术语“低头族”,就是描述技术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火车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看手机、平板等,这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过程中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带来了不便,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根据人们的体感技术来设计一种新型的传播信息的载体,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智能化、多样化和方便化,从而使数字化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得到真正的创新,以便迎来更多的支持者,使数字化阅读有更光明的前景。
2.对数字化阅读质量问题的研究
如何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和阅读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对数字化阅读的设计者、技术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如何能在这种开放性的环境中把握好质量这一关,学习者如何能在这样的开放性环境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等都将是未来研究所要关心的问题。
3.对数字化阅读运行与管理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关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阅读者对内容的要求也在提高,数字化阅读的提供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版权问题,开始关注数字化阅读运行的效率和环境的管理问题。与之相对应的,对数字化阅读运行过程中的版权与环境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4.对数字化阅读成本与盈利的研究
在关注度不断升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商业化,当下已经出现了许多关于图书搜索的网站,如谷歌搜索、百度搜索等。在阅读者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商家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成本与盈利问题。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并促进数字化阅读盈利模式的探究,如何能让数字化阅读在盈利的基础上成为一个非功利性的学习环境,并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都是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总结
随着技术的进步、时间的推移,在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者将进一步增多;在这网络信息时代,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这样将会为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形成一个更专业的团队,使数字化阅读向更高、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最后,提出了几点有关未来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徐彬.电子阅读新选择——Microsoft Reader[J].软件,2000(10):40-41.
[2]吴茜.大学生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85-88.
[3]杨沉,张家武.对网络阅读的理性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68-74.
[4]马飞.数字化阅读让阅读更精彩[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8(1).
[5]张正.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J].图书与情报,2009(6).
[6]盛华.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68-70.
[7]刘树春.专题文献研究应用方法评价[J].情报杂志,1995(5):48-50.
[8]王佑镁.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1):33-39.
[9]时闻.数字化阅读的彷徨[J].科技广场,2002(11):51.
[10]石收鸽.1994年-2003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分析[J].现代情报,2005(4):139-141.
[11]王健,张立荣.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73-77.
[12]仲明.数字化阅读对学术研究的正负效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
[13]田沈艳.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研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2):65-67.
[14]林雪玲.数字化阅读资源平台对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3):93-95.
[15]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16]陈丹,杨萌,李蒲.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及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69-74.
[17]朱雪莲.数字化阅读时代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J].编辑学报,2012(3):266-268.
[18]赵荣.浅谈图书馆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阅读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99-101.
[19]李振玲,徐萍.论数字化阅读形态对阅读价值观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4(2):6-8.
[20]陈月茹.数字化阅读时代来临了吗?[J].中国成人教育,2007(6):54-55.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