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6-09-10李冬梅

中国教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信息技术思维

李冬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使学生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适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30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的十几年里,我除了上课,还带着课外活动和竞赛小组。学生们捧回了北京市的、全国的、国际的一个个奖杯,这种竞赛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教师专业知识和因材施教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要研究教学、研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创立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模式

通过30多年的教学研究,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靠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登上教育事业的新高度、新境界。同时,只要认真去做,每个教师都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30多年来,我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被融合到以后的研究阶段中,不同阶段既有相对的区别,又构成一个连续的、不断完整和深化的整体。

第一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在这11年里基本上是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进行单个研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

第二个阶段大致从1992年到2002年。从教11年后,我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通过近7 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 个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把好“上机”关。

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02年到2010年。系统地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研究。

经过近30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我创立了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这个“整体教学模式”由5大模块组成: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与管理、教学评价。“整体性”是这个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点,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是由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做得不够好,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俗地说,教学是个木桶,无论哪块木板短了,都装不满一桶水。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于创新教育也是一样。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说要进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有多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身教要重于言传。教师做了个榜样,你的思想和做法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常常从关心、了解、研究学生出发,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从中发现学生熟悉、感兴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并基本以这些问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及教学范例,将所教内容应用其中。例如,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带领我的团队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创作设计的项目学习活动“我的同学我的校园”“自助游计划”“搜索研究报告”等;又如,我为《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创作设计的学习范例“三色板”“四季”“蝴蝶飞”“开关灯”“拍苍蝇”“倒计数”“弹子球”等。这些内容均是经过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年苦思冥想的结果。这些包含着教师辛勤汗水和智慧、创意结晶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深打动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价值性也体现在其中。

第二,要重视创新环境的建设。“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土壤。没有它,创新之苗就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创新环境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硬件设施及其维护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其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这是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保障;再次是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的形成。例如,我在30多年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管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2000年设计了基于“域”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管理;又如,我创设的“利用当堂所学内容,自主创设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模式,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内容出发,自主创设,能够用所学内容解决的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并通过技术实现方案,利用完全开放的主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再如,我创设的评价体系中的过程性评价为每个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了详细的评价量规,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某班部分同学“探索研究”项目评价

评价体系中设置的“榜上有名”“作品展示”随时激励着、启发着学生的创新。

第三,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而不是比一些学生在中学所能达到的创新高度。素质决定能力,创新素质提高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创新素质”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知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意志和思维方式的因素,比如,自信心、思维方式、行动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提供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项目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并对学生的实践作品及时给出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肯定自己,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成功,让事实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迎接困难和挑战,在挑战中敢于承受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学生总能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体现在高质量的作品中。

三、课程建设中两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2013年,我担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委员会主任,负责学校的课程建设。在工作中也遇到一个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迫使我去研究解决。

问题一: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对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是否有指导意义?

有一些老师认为,由于学科不同,一个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对于其他学科没有多大意义,不能照搬到其他学科。

其实,我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怎样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我认识到:不同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有其独特的特点,因而任何一种学习都不能简单地照搬或移植。但是,不同学科课程建设也有其共性,学科课程建设的基本理论也有其普适性,因而不同学科的课程建设的经验和理论是可以互相学习、启发和借鉴的。比如,从共性方面来看,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建设首先要研究该学科的特点和核心价值,提炼学科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方法,把落实学科核心价值和培养学科思维方式作为主线重构课程形态,通过让学生不断亲历运用学科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原来基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创新性和实践性,以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计算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线,我将信息技术课程形态重构为“基于项目学习的作品设计”,如图2所示。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带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深入挖掘其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和核心价值,重构课程形态。我校教师将语文和博雅课程形态规划设计为“立足专书阅读,与经典对话”,如图3所示。

图3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和博雅课程的课程形态

我校化学、生物、物理学科教师将科学课程形态规划设计为“基于大实验的科学探索”,如图4所示。

图4 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课程的课程形态

这里以落实学科核心价值和培养学科思维方式作为主线重构课程形态,让学生不断亲历运用学科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课程形态的原则是共性,学科特点、价值和思维方式则是个性化的,因此,依据原则基于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方式重构的课程形态也是不同的。此外,内容决定形式,从这些课程形态中可以看出学生探索、实验、创作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教师就不能讲也不可能再以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体。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建设都要面对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和教学评价这些关键环节。在学校不同学科的课程建设中,我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理解共性和个性的道理,一方面提高课程建设理论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努力研究各自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开发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方案,搞好本学科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

问题二:怎样把课程建设的理论很好地落实到课程建设的实际中?

在带领各学科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困难是教师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面向考试的、基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在这种课程形态下,讲授法是最高效的,也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如何让教师从学科核心价值出发,以运用学科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为主线重构课程形态,首先要让教师去挖掘学科的核心价值,要从学科的核心价值出发去设计评价方案,规划教学内容,重构课程形态,这是以前教师不曾想过、不曾做过的。经过不断摸索探究,我的做法是,采用“翻转”式培训课堂,先让教师去研究、思考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和核心价值,再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分数学、科学、人文、语言、技术、艺术、体育等不同领域分别进行研讨,采用“讨论式”,聘请专家与教师对话,通过“个性化辅导”针对每位教师的问题进行研讨,逐步让教师认识到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时代在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总是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信息技术思维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