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做教育,用心做教师

2016-09-10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陶行知情感教育

孙建辉

中国教师:朱老师,您好!2015年12月,《陶行知在当代——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研究文集》在上海师范大学首发。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有很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与发展。您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能简单介绍下中陶会的基本情况吗?它采取了哪些措施继承和发展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朱小蔓:1985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1年了,其宗旨是学习、研究、传播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与人格。陶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从美国归国后,希望以教育唤醒民众,以教育拯救民族,他相信教育是可以通达人的内心的活动,是教人以自立、自强,培养人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所以教育才可能改造社会。

透过心,通达人的内心,是教育活动的本质。现在,社会出现很多的教育乱象,主要是背离了这个本质。其实,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新花样,现在教育太喧嚣了,常常让人忘记教育原初的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最主要的是教孩子通过读书、明理,做好人,诚实守信和守法,不走捷径,可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它的目的是朴素的,教育最核心的抵达方式也是朴素的。教师,在其工作场所发现学生生命及其不同,教书育人,也是朴素和常识性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抵达人心而改变社会。抵达人心,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能力与态度,进而改变社会。即使不能改变大的社会,也可以改变周围的社会。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相反,在许多方面我们都远远没能做到。他曾说,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也不是要培养人下人,而是要培养人中人。现在,我们就没有做到,有些被培养的人反而在戕害、污染社会,让价值观发生扭曲。如果陶先生做人中人、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教师中有所普及,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一万人、十万人,乃至百万人。

现在,全国在24个省市设有省一级陶行知思想研究会,其中大多数省辖下的地市县也有相应设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有近20个专业委员会,几乎覆盖到所有的教育类型与层次,有的很有特色,如女学生专业委员会、生命教育专委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等,它们以民间的专业研究广泛地服务教育工作者,服务教师,服务教育战线。一些师范院校长期坚持对师范生开设陶行知思想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陶活动,培养千千万万教师队伍中的“陶子”。

各级陶研组织每年会有年会、各种研讨活动,如江浙沪地区每年联手举办“行知伴我行”论坛,不断推出学陶优秀教师。中陶会有课题发布,理论课题侧重陶行知思想理论研究、史料的再发掘工作,实践方面主要研究教师职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服务教师与教育,更好地发现和推介典型,搞好教育实验,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在陶行知先生那个年代,还有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如叶圣陶、陈鹤琴、晏阳初等。可以说,这一代人抱持着教育救国、教育带动中国现代化的信仰。陶行知先生是那个时代伟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代表。对老一辈教育家伟大思想与人格的回顾、解读、研究和传承,应放在中华民族复兴梦与强国梦的长的历史时段中看它的深刻意义,使今天的教育与百年中国教育的精神遗产有接续,给今天的教师更丰富的精神养料,多一点家国情怀,多一些社会担当。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40多年来,您一直没有离开教师及教师教育研究,提出过许多相关概念与命题,如教师人文情感素质、教师创造、教师研训一体等。那对教师工作,您是怎么看的?

朱小蔓:从我个人的经历看,我这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师范院校工作的,从南京师范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副校长,无论是师范生培养工作还是教育科研活动,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教师,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成长。1973年1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43年来,教育思想脉络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有内容的侧重,思考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对教师与教师职业本性的认识是一贯的。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之处在于,它是长时段地和活生生的生命打交道,和生命处于观察、教养、交往之中,观察生命的变化。自人类文明以来,教师工作或教师职业的定位就非常明确,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性质,是一项促进人向善、为善的事业;作为教师,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是不变的,是其永远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对教师的培养要关注他们的心灵及内在生命与自身人格,这是教师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与使命,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从职业的道德本性上关注教师素质:教师可以没有大善,但要向善;可以没有大美,但要尚美。关注教师向善、尚美的发展变化,这是特别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直关注教师成长的“内质性”条件,用这一概念,也即从内在、从质性上考察和理解教师工作,关注教师政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针对应试式的考试,过分追求分数,在90年代初,我提出“情感教育呼唤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指出由于过分强调逻辑理性与分数,遮蔽了孩子活泼的感性生命,可能会出现感性与理性的失调。而要让孩子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教师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协调、平衡的人。90年代末,我提出了“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发现和创造生命”的命题。当时,国家倡导创新民族与创新精神,教师如何创新?我认为主要在敏感于生命,善于体察和应对不同的生命,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性品质,应突出教师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关系。而且,教师要成为自主创造的教师,善于在职场中不断学习,从职业中获取成长,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纪之交,我有一项课题是研究人的道德学习,由此提出“教师道德是在职场中磨砺”的这一命题。教师道德形成主要不是靠管理、靠伦理规范的约束完成的,而是在职场中磨砺形成的。教师需要在与学生,与教材,与同侪、领导、家长、社区等的种种关系中调试、反观、反求自身,形成自我认识。在教师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帮助教师获得职场自主、自在、满足与舒适的情绪感受,满足教师的经济利益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有没有存在的独立感、价值感,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最近,我们在进行中国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这使我之前提出的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思想有机会得以接续。具体而言,是通过观课、工作坊、经典阅读、讲座等方式,观测与发现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往中的情感活动形态,比如课堂教学,推动教师意识到自身情感素质的重要,学会进行情感性的理解与传递,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丰富深刻的含义,从而构成有意义,甚至是深度的学习;学会体察和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丰富的,学生才比较容易介入学习和全情投入地学习,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才能使教师获得价值感、存在感、职业幸福感,创造师生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

最近,我在思考教育与情感文明的关系。它对个人来说,是指情感素养高不高,情感能力强不强;对群体来说,是指环境,如学校、班级、小组的情感氛围是否满足个体的正当情感需求。以他人为镜,个体与群体相互支持,个体文明与群体文明互建、互构、互相形塑,即情感文明的创造。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条件来解决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它根本在于教师内在的价值感、存在感、意义感和认同感有没有被激发与唤醒,那就需要构成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正面情感氛围的环境,这个具有情感文明的环境既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己的情感条件去参与构建。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教师具有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强调教师内质性概念,关注生命的发现。“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发展理念,这与绿色的注重生命教育的价值相吻合。对此,您怎么看?

朱小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对此我是赞同的。而且,宏观层面的政策理念应该反映到教师工作、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上。世纪之交,教师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再用计划分配的方式招收与分配学生,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教师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随着社会转型与形态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此,政府在政策取向、管理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提高教师工资、授予教师荣誉、实施绩效工资等。但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支撑教师队伍的稳定,诉诸于外部物化的、外部干预的方式,对难以维系、并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与作用力。但从现在来看,诉诸管理、政策、评价等外部支撑来调控和维系教师队伍是不够的,所以要走向绿色,走向创造,走向协调,意识到教师个体的情感素质很重要,要让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主动协调和学生、教学、同事、领导及家长的关系,建设情感文明,共同创造职业幸福感。

本世纪之交,国家明确提倡以人为本,教师开始在乎自己的权利,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被认可及评价是否公正,所以局长、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应给教师赋权,在管理评价上考虑教师个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教师之所以没有价值感,就是因为没有被赋权。校长要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听取他们的积极合理化建议,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并能开发课程,设计出适合校情、地情、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善于创造良好互信的教育文化环境,我所知道的,有的学校校长带领全校职工排演老舍先生的戏,戏排出来了,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平等、民主、协调、自由等问题也随之得到好的结果。

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存在感与价值感,焕发出生命力,发挥特长与优势。人的能力是一种需要激发的潜质,不是固化的东西,教师的潜能需要被激发、被欣赏。教师的职业生涯很漫长,这就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反思与调整自己,实现职场中的道德成长与磨砺,而情感表达是一个切入口。

总之,教师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依靠“内质性”支撑的工作,只有内质性才是根本上匹配于道德性的。我个人认为,教育政策取向、教师管理理念方法、教师评价工作等要朝向内质性方面,少一点简单化的评价与干预,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多读书,多观察、倾听孩子,有更多闲暇陪伴家人和自己的孩子,也有时间锻炼身体。

所说的绿色,其实就是协调、可持续,为了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就要多元与开放。其中,开放是最重要的,没有开放就没有多元,也就不可能协调,谈不上创新。

中国教师:您说过教师创新的关键在于敏感于生命的发现,2015年10月,南京九中90周年校庆“博雅讲堂”活动上,您做了题为“教师素养和学校发展”的发言,希望教师做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您能说说如何才能做一位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吗?

朱小蔓:要想成为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要通过锻炼和读书来实现。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朗诵、观摩、观影等方式,在表演艺术中,进行语言表达和身体动作训练,了解如何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更恰当。教师要学习识别面孔、体态与内心,了解在课上自己的身姿、语言、表情如何才能最有利于抵达学生的内心,善于思考应对和调适的策略和方法。我们不仅要在知识、方式上培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开展行动研究,提倡自我研究,调整自己的行为。

现在,师范教育在这情感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职场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关注与提醒。微格教室训练会涉及一些,如表情与手势方面,但教师不进入职场,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更长期的锤炼还在职后。

中国教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乡村教育,您曾主持“教育与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科研课题,多年来经常深入一线农村学校。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您有哪些思考?

朱小蔓:我曾多次参加了教育部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专家咨询,这个计划有几个亮点,其中提到,到越偏远的地方给予的福利条件越有倾斜,而不是说只要到农村就可以多拿。越偏僻越艰苦的地区,教师的福利条件相对更高,这比以往的政策相对公平。对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一定要求论文、英语……总的来说,我们要给予乡村教师特别的关心。乡村教育思想也是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与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

但乡村教师考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的后代,要不要成家立业、生养孩子。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有不同的构成,其中起基础作用的是土生土长就近在本乡本土工作的教师,要特别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安心工作的条件,使他们夫妻一起,孩子在身边,一家人可以团聚……对于几年内支持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永久待在农村。要很好地发挥特岗教师的特长,最近我在四川阆中看了他们的乡村学校,做到了大面积、成片地发展均衡,没有明显差距,这很不容易。他们很好地发挥了特岗教师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各具特色。乡村孩子有特长,很自信,特岗教师很有成就感。对于乡村教师,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满足方式,要进行分类的、多样化的细致管理,使人尽其才、各有所得。

我希望慎用农村薄弱地区、农村教师弱势群体等称谓,这会给人一种暗示。其实,乡村教师并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所长与特点,完全能够利用乡土资源与优势做出有特色的乡村教育,要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认可与承认。中国文化有一些自己的伦理特点,比如:在乎他人评价、恩恩相报、看重家族荣誉等,因此,要重新命名乡村教师,让他们发声,有展示的平台与机会,参加多样化的培训,走出来见世面,得到鼓励,提高自信。

猜你喜欢

陶行知情感教育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情感
陶行知夜归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台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