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关注教育内部公平,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9-10赵彩侠
赵彩侠
中国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教育均衡。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更多的是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您曾经提到未来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时,应当将教育公平政策关注的重点从单纯关注资源分配问题,扩展到同时关注教育系统内部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的解决上来。这个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应当怎么解决?
石中英:更加隐蔽的正义问题或公平问题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公平”或者叫“教育系统公平”。比起教育系统的外部公平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更加隐蔽。因为它不像教育外部的公平问题容易进行观察、量化,也不容易通过政府的资源配置倾斜得以解决。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主要和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制度以及关系有关。
就教育结构或学校结构来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各阶段,我们国家还有重点校、一般校、薄弱校的区分。这种区分是历史形成的,一些公共政策也强化了这种结构。这种结构本身的正义性是有问题的,它本身是对教育或学校生态的一种破坏。这么说,重点校在法律上、政策上和舆论上的存在,就是对一般校和薄弱校的一种伤害、歧视和边缘化。不难理解,若学校之间有等级,校长之间也就有等级,不同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也有等级。这样一种等级化的学校等级体系的存在和维持本身是不正义的、歧视性的。现代社会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同等的地位。当然,我们承认不同学校有不同学校的特色,但不应该有不同的等级和政策对待。重点校招教师,大家就会趋之若鹜。因为重点校不仅工作环境好,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与社会认同度都很高。一个教师如果要到一个薄弱校去工作,他就会很不乐意,不仅收入低,社会认同度低,自我认同度也很低。但一般校、薄弱校能被取消吗?如果能被取消,都归并到重点校去,那当然好,但是做不到!这是学校结构或体系上的不公平,以前人们在讲教育公平时,就没有讲过。
第二是很多制度的不公平。其实,结构的不公平也依赖制度的不公平来维系。因为制度是一种规范系统,很多教育资源的配置之所以不公平,很多重点校之所以长期保持优越的地位,是因为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公平。比如说,现在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招生考试的分批次招生政策,好的学校先招,普通校与薄弱校后招;普通本科或高中先招,职业院校与中职院校后招。这就使得一些尽管有很好专业的普通学校、薄弱校或中等职业类学校生源质量整体上落后,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系统内部的等级结构。今后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这种制度设计的公平性应该得到深入的检讨,防止不公平的制度降低政府公平的资源配置效益。
第三就是关系层面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构成重要的教育环境,尽管这个环境有些“软”,但是却价值丰富。理想的教育都是由理想的师生关系构成的。公平、友爱的师生关系是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是公平的根本尺度。如果在同一个班级中,教师对待学生分三六九等,只是喜欢成绩好的、家庭背景好的或者具备其他一些教师喜欢的特征的学生,那么对于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学生来说,这个班级、这个学校就是不平等、不公平的。教师的学历再高、职称再高,都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目前我们的教育系统中,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确实存在着不能受到同样的尊重和教育关怀的问题。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这种师生关系上的不平等、不公平,比起区域、校际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来说,对于孩子们公正感形成的伤害更大,影响到孩子们成长为有正义感的公民。
解决这种系统内部的更加隐蔽的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应该是每一种学校都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同等的对待,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是消除影响教育系统内部公平的体制性与机制性因素。我们要促进一些体制的改革,促进一些制度的重建。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向校长和教师放权。解决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公平问题政府无能为力,必须要让校长与教师认识到他们在解决教育系统内部不公平问题方面的主体责任。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政府,也不能推给家庭。很多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公平是学校自己造成的,所以还要自己解决。另外,就是要促进校长与教师的专业化。校长与教师应当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不管他的成绩如何,不管他的前途如何,不管他的家世如何,让孩子有公平的体验非常重要。总之,外部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不代表全部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完全的、真正意义上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一定是同时包括了外部和内部公平问题的解决的。当前我国在解决教育系统外部公平方面已经迈出积极的步伐,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现在该是到了关注、研究和解决教育系统内部不公平的时候了。
中国教师:2014—2015年,《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它们对乡村教师来说都是福音。它们对于弥补乡村教师缺口,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能发挥哪些功效?
石中英:这几个文件是最近两年党和国家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保障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出台的系列文件,它们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些文件站位很高,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应当说是抓住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牛鼻子。第二,这些政策文件的针对性比较强,一些乡村教师长期关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将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说,原来的中小学教师职工编制标准是分别来编制的,城市里的生师比比农村的低,应当说现在与实际情况不吻合了。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和适龄儿童都到城市里来生活。城市的巨型学校和大班额的班级越来越多,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比较多。如果依然执行原来的编制计算办法,乡村教师的编制就会越来越少,根本没有办法来承担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所以,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于建设一支稳定、充足的中小学乡村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再比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也是最近出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性文件。这项制度统一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来小学与中学是分别评职称的。如果一位教师是小学教师出身,做得再好也只能评小教高级,它相当于中教一级。所以,小学教师就注定不可能达到中学高级这样的水平。这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也没有反映出小学教育的奠基性意义。教育是一个系统,不能说小学阶段教育就没有中学阶段教育重要,小学教师的水平可以比中学教师低。事实上,从教育的体系上来说,小学教育在先,中学教育在后,大学教育在最后。小学教育的学制长,6年,中学教育的学制两段加在一起,也是6年。大学本科教育4—5年。小学教育的质量保障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教师的收入水平还是与职称挂钩的,小学教师干一辈子也达不到中学高级水平。那么,小学教师在小学工作一生,他的职称比中学教师低,收入也比中学教师少,这对我们国家小学教育的质量提高是非常不利的。现在国家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这对小学教师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另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淡化了论文的发表,淡化了很多的评奖,主要看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的表现,这些方面也符合实际情况。有人说“教师是研究者”,这个命题是不错的,但教师的研究主要不是为了知识的发现,而是为了教育教学的改进。所以,教师的研究更多是在行动中进行,不是以发表为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非常繁忙,指望他们去写论文、发表,这非常不切合实际。把这些东西作为评职称的关键指标,将会把中小学教师的时间、精力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离开教育教学,盲目追求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和参加各种各样的教育会议。
这些制度中的另一亮点就是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以前无论怎么评职称,哪怕就只评教育教学,农村教师也比不过城市教师。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差,进修机会比较少,人均承担的课程门数比较多,教学工作量比较大。比如,我30年前当农村小学教师时,每周就有30节课,能够完成任务已属不易,要做到研究教学比较困难。现在这个情况改善了许多,但是一些客观的限制还是存在。各地每年高级职称评审中,乡村教师总体上缺乏竞争优势,评上的都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况对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又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高级职称评不上,评得少,所以最后就谁也不去,去了也不好好干,干好了就有很大的流动性,出现恶性循环。所以,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规定高级职称向农村地区的教师倾斜,对农村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福音。所以说,这些制度文件都是好文件,它们对于弥补乡村教师缺口,提高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中国教师:目前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仍然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教育来说,哪个问题更重要,为什么?
石中英:这两个主题既相互不同,又相互关联。就重要性而言,两个问题都重要,中国的教育改革应同时在这两个方面用力,促进公平不能牺牲质量。当然,这里的质量既指整体的教育质量,也指局部的教育质量,整体的质量与局部的质量都不能降低。如果说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教育质量降低了,不管降低的是整体质量也好,局部质量也好,或者某一个学校的质量也好,促进教育公平本身就毫无意义。当然,另一方面,公平本身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个指标。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或者总体的教育质量高不高,和它公平不公平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投入或者教育资源配置高度不公平,那么它面临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优质的高等教育机会比较短缺,优质的中等教育机会比较短缺,导致高考、中考竞争比较激烈,也导致了应试教育,导致了孩子在学科学习、学业考试之外的其他的一些活动时间、发展领域都被大大压缩了。所以,如果说我们优质的高等教育机会能够进一步增加,优质的中等教育机会能够进一步增加,这样,中考与高考竞争也就会得到缓解,我们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目标可能就能更快地实现。所以,这两个主题是相互关联的,是不矛盾的。我们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既有较高的公平水平又有较高的质量水平的一个教育体系。
中国教师:“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以上这三点也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当中得到了体现。这些要求对学校的价值教育或者德育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石中英:“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中有一些是一直以来都有的要求,比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是21世纪以来,甚至是更早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经常提的,或者政府文件里经常提到的表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新的内容,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个人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解释,也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谈到立德树人时就要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它的完整表述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主要是讲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国家,中国梦的教育也因此有了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建设的是富强的中国、民主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回答了理想社会的价值基础与价值秩序是什么,这些在我们传统的德育当中不是没有,但重视得很不够。今后大、中、小学都要加强自由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公正的教育、法治的教育。当然,我们讲这些不是抽象地讲,而是在社会主义的制度环境中讲社会主义的自由、社会主义的平等、社会主义的公正、社会主义的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讲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公民需要很多方面的价值观,但这四个是衡量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根本尺度。不爱国不能说是一个好公民;不敬业,不能认同工作的内在价值,不能通过你的职业为社会提供更有质量的服务,这也不能算是一个好公民。另外,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有诚信的品质。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一种道德资源,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现在,从政府诚信到组织诚信到个人诚信,从教师诚信到学生诚信,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友善主要规范社会交往。这个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当然还有不同的社会性别、不同的社会职业。不同的社会群体应当如何交往,需要一些正当的价值原则,友善就是规范这个方面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关于国家精神的教育,又是关于公民价值取向的教育,还是关于个体应当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教育。所以,“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当中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面,是对立德树人在当前情况下的现实任务或紧迫任务的进一步阐释或解读,这是非常有新意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如何做?概括起来说,首先就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是一项教育的政治任务与使命,同时又是高质量的、好的教育的一种内在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及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第二,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要了解价值观的学习是怎么开始的,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会碰到哪些价值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他价值观比起来,它为什么会作为核心价值观被提出来。在这些价值观的学习过程中,怎么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榜样示范与情感陶冶的问题、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学习的关系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第三,最主要的是提高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价值观素养。因为价值观的教育很难通过概念的学习来完成,它只能通过行为的示范和练习来完成。作为教育者,校长和教师首先就应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如果说校长与教师都不信,都不认同,都不能践行,我们是不可能让学生真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外,就是要建立起社会支持的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社区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因为价值观教育不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更多的是要在生活场所进行,在社会实践当中进行。比如,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最好把学生带到乡村里去,看乡村选举是怎么开展的;把他们带到地方政协会场,看政协委员们是怎么提案的。这些教育活动需要村庄、社区、人大、政协、法院的支持。他们如果不支持,不向中小学生开门,不给中小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旁听或志愿服务的机会,那学生肯定进不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但责任主体应是各个社会组织,包括学校、家庭都要一起来想办法做,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