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诗意情怀 唤醒生命意识
2016-09-10宋国侠杨志勇
宋国侠 杨志勇
诗,是内心深处流淌的歌,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会背会默而已。真正的诗歌教学除了读背,还要让学生懂得有关诗歌的常识,理解作者的情怀,更要让学生听听自己内心发出的真实的声音,因为仅仅懂得别人的诗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在学诗中构建自己的诗意人生,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诗意情怀,唤醒生命意识。
首先,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从读准字音、字形,读准句读,读懂意思,到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默读,小声读,放生朗读,声情并茂地读,带有表演性质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读着,感悟着,触动着,一路走来,便走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走到了一个诗意的国度,走进了自己的诗意情怀。
其次,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要擅长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并能展开想象,从而诞生诗意情怀。失意时因联想到沧海扬帆方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亲人友人离别时因遥想明月朗照天涯共此时,方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因为有丰富的联想想象才会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
第三、要有生命的平等意识。在诗人的眼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皆有生命,于是便生出情趣和理趣,从而诞生诗意。因为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所以看到花开会想到满满的笑意,看到叶落而感知生命的凋零,微风拂面而觉如母亲的手抚摸,秋雨潇潇而感云梦深深;因为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而常感风含情、水含笑,而觉明月千里寄相思,而知鱼、鸟皆有灵性---早莺争暖,新燕啄泥……“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有生命的平等意识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才会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美丽情怀;因为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才会在受到他人冒犯时虽感理不可恕却能推己及人觉得情有可原,才会在国家受到侵犯时为天下苍生愤然而起,才会因人与万物平等生生灭灭而催生生命意识,才会在家人友人的关爱中心生感激而感慨离别遥生怀想……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才能种下诗意情怀的种子,这颗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灿烂的诗意人生之果。
第四,常常提醒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如果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他永远活在考试的世界里,而忽视了生活,丢了自己。就像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姚明所说,自从他们号召人类不吃鱼翅,呼吁“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以后,人类对鲸鱼的猎杀减少了一半。姚明说人类不是没有良心,只是有时需要一个声音去提醒而已。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提醒学生把所学的诗歌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比如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醒学生刮风下雨时会不会想到其他同学有没有伞,或者坐在舒服的沙发里为那些没有雨伞的路人担心甚至祈祷他们平安到家,培养学生的推已及人的意识;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提醒学生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有没有去领悟四季之美,甚至有没有在妈妈做的青菜里吃到阳光的味道;培养学生拥抱自然的情怀;学习了杜甫的《望岳》,想想自己在学习时是且行且应付,还是有壮志凌云的宏伟抱负……常在学生耳边提醒,将所学的诗人的情怀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的习惯。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员,从来就不乏诗意的情怀,只是在行走时往往走着走着就把自己走丢了,作为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提醒、唤醒。提醒学生停下来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诗意的情怀关乎学生一生的幸福,作为语文老师,培养诗意情怀、唤醒生命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每位语文老师除了交给孩子们如何应对考试,更能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给孩子一个诗意的人生!
宋国侠,杨志勇,教师,现居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