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圣史官——左丘明
2016-09-10陈玉剑
读《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应该了解作者。可是,课下注释中并没有对左丘明进行详细介绍,只是用“《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一句带过;教学参考书也只有“他与孔子同年代而年龄略小”的零星之语。那我们怎么知人论世呢?一是文如其人,以文推人;二是搜索旁据,综合印证。以此二法,大致可知,左丘明是一个:
一、正直爱国的大丈夫
从课下注释和教学参考书中知晓,左丘明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孔子同年代而年龄略小,那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评价他的。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的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真诚正直、表里如一、坚持操守的大丈夫。
如果说孔子的话是来自外界对左氏的肯定,那我们再从左丘明作品中,曹刿形象的刻画里流露出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位爱国忧民的大丈夫。
当齐国大军压境,鲁国面临灭顶之灾时,身在下层的曹刿积极要求拜见鲁庄公。当他的同乡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劝阻他时,曹刿仍主动进宫拜见鲁庄公,为国分忧。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曹刿却不在其位也谋其政,这种爱国情怀既是曹刿有的也是左丘明的。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也有一定的用人雅量,当曹刿要求参战并全面指挥这次战斗时,他能用人不疑。这样一个爱国忧民、知人善任的历史明君形象既是鲁庄公的写照也是左丘明的内心诉求。
二、为政以德的真君子
作为与孔子同一时代、个人修养被孔子推崇的左丘明,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相似。他们都很重视礼的作用,他们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依据和手段。所以,当曹刿问庄公“何以战”时,庄公所说的“衣食”“牺牲”都被曹刿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否决。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这显然是目光短浅。因为我们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就由国君担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是临时从民众中征集。正因为如此,民心的向背很重要,这些民众士兵能否在关键时刻为国死战,这要取决于国君平时对他们的态度。曹刿显然知道民心向背对这场战争的重要,当庄公说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立即肯定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说,这场战争很好地体现了左丘明的政治思想和军事主张:坚守礼仪、为政以德。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左丘明本人就是这样一位有德有义、礼义兼备的真君子。
三、文质彬彬的圣史官
之所以说他是杰出的史官,是因为他撰写的《左传》无论是描述历史事件还是刻画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左丘明的《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词约义丰,理富文美,文质彬彬,体现了左丘明炫目的文史才华,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和散文创作影响深远。《曹刿论战》全文只有222个字,却全面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这一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语言经典凝练,词约义丰,体现了创作的最高境界——文质彬彬。
从文章内容角度来看“质”的丰厚。
记述一次重大战役,可以写的内容很多,要想在较短的篇幅内表现丰厚的内容,取舍材料很重要。由于作者重点探究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以使后人能从史书中得到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谋略的启迪,他略写了战争惨烈的过程。因为他把重点放在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这样的巧妙取舍使文章显得重点突出、质地丰厚。
从文章语言角度来看“文”的精致。
《曹刿论战》一文言简而意丰。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清楚了战争的时间、作战的双方。“肉食者鄙”既是对统治者的鄙视也显示出曹刿的自信。“何以战”开门见山,直接发问,这既表明事态紧急也能感受到庄公纳谏的诚意。“齐人三鼓”写出了齐军企图依仗数量上的优势立即取胜的急切心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则将鲁庄公急躁冒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两个“未可”“可矣”简洁的话语中展现出曹刿善于捕捉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出齐军溃不成军的狼狈,干净利落中洋溢着大胜后的喜悦。
由此可见,左丘明在创作中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其实不仅他的文章如此,他的人品、思想、风度也是如此。后来的司马迁对他推崇备至,称赞他为“鲁君子”;宋苏轼评论说:“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
陈玉剑,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