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2016-09-10牟晓芹
语文教学中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是指先进的价值观或道德规范,张弛先生在《语文教学论》中指出:“人文精神是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的大智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联系紧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那么,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通过认知奠定人文基础
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培养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起点在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对学生来说,感受人文精神的认知基础是语言积累,是对教材中课文的分析与理解。通常情况下,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课文讲解的是什么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比如在教学《丰碑》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寻找文本中能够串连起全文的一句话。当学生画出“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时,我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总结本文的过渡段“神态镇定安祥,两指间夹着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并分析这个过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待学生理清全文的内容后,我又引导他们从人文角度去领会“神态怪异”丰碑的含义,体会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而使文本教学的人文性得到落实。
二、通过追问激发人文情感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感悟,达到共鸣,并且形成独特的思考。人文精神形成的重点在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体味阅读所引起的喜怒哀乐,并与自身产生联系,达到忘我境界。比如《永生的眼睛》一文无疑是感人肺腑的,但如何让这种感动转化为学生的真切感受呢?在教学总结部分,教师运用了情感教学法:“同学们,闭上眼,你们眼前还能浮现出琳达在得知母亲将要捐献角膜时那种痛苦的心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追问:“可是琳达的爸爸妈妈完全可以不用捐献自己的角膜,琳达也可以不捐献女儿温迪的眼角膜,可是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呢?”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又接着问:“对啊,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为了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仅仅4年的时间琳达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孩子们,你们不想对他们一家人说几句话吗?”如此渲染,几乎每一名学生的情感都被调动了起来,在闪闪的泪光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自然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表达培植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以便充分掌握学生思维的层次。从人文精神层面来分析,文本中人文精神的深刻程度取决于阅读质量的高低,而阅读质量则是在读者的说、读和写中来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表达。
比如《珍珠鸟》中有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理解本文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为此,教师设计了三个简短的写句子练习“:“我”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你认为信赖是怎样建立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交流这三个问题,然后组长代表小组到讲台上进行交流。学生说得透彻,写得生动,表达中展现出了个人的思考,落实了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四、通过引导提高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应着意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文品味。例如《寓言两则:南辕北辙》一文的教学,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南辕北辙”这个词语,它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可一旦要求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却很难准确表达。为此,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你希不希望考试能考一百分?”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追问:“你想要考一百分,却常常不完成作业,这不是南辕北辙的做法吗?”学生马上若有所悟,举出的例子也立即变得生动且深刻起来。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思,领略课文的内容、意境以及语言之美,从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所以,应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深入探讨阅读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情怀得到不断提高。
牟晓芹,教师,现居重庆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