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体定教:史传文教学的四个维度

2016-09-10于贵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史传李陵苏武

传记是由他人撰写的关于某个人的生平历史的作品。它是介于以书写事实为特征的历史学和以想象虚构为本质特征的纯文学之间的杂交文体,真实性和文学性相互交融是传记的主要特征。[1]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传记当一般文章来教,而是要关注它的文体特征。但实际教学中,忽视文体特点,把古代人物传记当作一般文言文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因体定教,落实史传文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史传文教学要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入手,凸现文体特点,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的教学课堂。

一、文言维度

古代人物传记从语言形式上说首先是文言文,且语言典型、规范,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好材料。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到大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接触到丰富的文言现象,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例如《苏武传》,选文篇幅较长,生字、通假字多,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丰富,文言句式多样。掌握这些文言知识,就为文本的深入解读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读懂课文,且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大意和文言语感。然后结合文句翻译句子,掌握重点文言知识;通过分类梳理,了解文言语言规律;重视各类练习,强化记忆巩固。如本课“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就是一道训练语言积累的练习。

强化文言知识积累,教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适当结合文字学、语源学的相关知识,从形体上判定一个字的本意,从义项的联系上看字义的发展嬗变,从古今词义的比较中强化对古义的识记,从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用法的梳理中全面积累词汇,从典型句式的分析中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2]对于史传文而言,更应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体现传记文体特点的、通用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例如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迁”、“除”、“拜”、“辟”等,职位名称如中郎将、假吏、典属国等,常识类如“五经”、“六艺”、“下车”、“视事”、“乞骸骨”(见《张衡传》)等。

二、文章维度

从文章维度解读文本,就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不同体式的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同的。对于人物传记,就要教给学生传记的一般写法,并理解人物性格。传统传记文的结构一般是:开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等基本信息;正文主要记载传主生平事迹,由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组成,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结尾交代传主官位所至、朝野名望、人生结局、卒年赐谥等。其最经典的写法是横铺直叙,即按时间顺序依次将传主生平贯穿写来,又将传主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件铺开叙写。[3]《苏武传》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天汉元年”、“后月余”、“积五六年”、“昭帝即位”、“始元六年”等时间词及相应事件,就能理解到,课文采用纵式结构,以顺叙为主,依时间先后进行叙述。开头介绍苏武的身世,交代出使的背景及原因;中间重点记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铺叙三次招降,展示传主的精神风貌;最后介绍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教学中教者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史传文基本特点的介绍相结合,相互印证,有助于学生对古代人物传记一般结构和写法等特点的认识,提高阅读其它同类篇目的能力。

三、文学维度

传记不同于史料,既有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又有朴素而形象的文学色彩。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作者往往调动许多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从选材用材、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鉴赏作者塑造传主形象的方法,是传记教学落实文学维度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的写作也具有借鉴意义。《苏武传》在塑造苏武这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时,首先以典型环境表现人物。操持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逼降,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劝降,以及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这一切构成了置传主于风口浪尖之上的典型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使人物风采得以充分展现。典型环境其实就是材料典型性的一种体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既真实又典型的材料。其次,对比衬托和细节描写,是传记中展现人物个性的经典手法。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张胜、卫律、李陵,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刻画,如地窖中吞咽雪与毡毛、持节牧羊节毛尽落等,塑造传主的光辉形象。抓住这些经典手法解读,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传记的文学性。第三,个性化的语言也是传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盛气凌人,李陵的贪求私利、懦弱世故、矛盾痛苦,苏武的忠贞不渝、不亢不卑、心底坦荡,主要是通过文章中简洁整饬而又丰富传神的人物对话展现出来的。同时,体会语言的细微之处,也可以发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卫律劝降时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李陵劝降时推心置腹,委婉通情。面对劝降,苏武回答的措辞和态度截然不同:对卫律始终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对李陵则采用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由此就能看出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性格侧面。

四、文化维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史传文的传主一般都是文臣武将,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令后人景仰、追慕。如大智大勇、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不慕名利、全面发展的张衡……一篇经典的古代人物传记,必然是特定时代的人类精神追求与审美风尚的体现,必然有史传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投射,这就是文化解读的要素。通过阅读,引导学生领会并汲取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打实传统思想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弘扬爱国主题、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好材料。教者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提供相应的素材让学生研讨,扩展视野,丰富学生对传主形象的认识;同时以古观今,以读悟写,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分类整理古代诗词中与苏武有关的典故:①牧羝:“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②苏武持节:“交河北望天入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③雁足系书:“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再比如积累有关气节的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又比如,根据课后第三题提供的一段李陵《答苏武书》材料,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发现李陵和苏武两人境界的高下之分,可以看出苏武念旧情、重情义的性格另一面,也可以谈封建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等。还可以设计以“气节”为话题展开讨论或片段写作,思考新时代如何继承苏武伟大的民族精神,加深学生对传统精神内核的认知。

总之,教者要从史传文文体特点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全面把握文言之律、文章之体、文学之美、文化之韵,构建史传文教学的立体课堂。四个维度之间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能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让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植入学生的心灵,全面落实史传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海兵.传记教学的内容确定与范式构建——以《方山子传》课堂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5A):25-28

[2]黄艳明.中学文言文教育学的困境与突围[J].创新人才教育,2015(1):28-31

[3]乔丽英.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4(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于贵红,教师,现居甘肃灵台。

猜你喜欢

史传李陵苏武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奋不顾身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捞:有个小白律师温暖了凉薄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