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歌曲促进中职古诗词教学探析

2016-09-10周冠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古典古诗词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历史上,唐代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宋代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自古以来,诗词便是人们广泛传唱的歌曲,具有广泛性和通俗性。如今,流行乐坛也有古典诗词的一席之地,“中国风”歌曲在流行和古典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对流行歌曲的欣赏,不仅可以激活原本沉闷的课堂,让中职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还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运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正所谓:“流行古典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循声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职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流行歌曲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更是以其典雅的用词、优美的旋律被广为传唱,他们会将一些“妙言佳句”铭记于心,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当运用流行歌曲,能投学生之所好,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为中职古诗词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流行歌曲,会准确捕捉到兴奋点,让他们的精神为之振奋,达到语言描述难以企及的效果。如在讲授李煜《虞美人》时,以歌曲《几多愁》导入,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音乐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为学生带来千古兴亡、往事悠悠的真切体验。这时教师再使用过渡语将歌曲与课文进行衔接,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突出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的情感,迅速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课文中,激发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效率。

二、古词新韵,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现代社会快餐文化兴起,很多专家提出“古词新韵”,用流行歌曲推广古诗词的主张。作为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激发他们参加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尤为重要。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在歌声中品味鉴赏,既能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之美,揭示生活中处处留心皆语文的真谛。

如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片尾曲《菩萨蛮》深受人们喜爱,在学生中广为传唱。其歌词出自唐代温庭筠同名词作,系制作人直接谱曲。在教学时可营造意境、设疑探究,分析“鬓云”、“娥眉”、“懒”、“迟”等字词和“鹧鸪”意象,将温庭筠笔下唐代女子与甄嬛从容貌、体态、心绪三方面作比较,均是容貌美丽之人,却又终日寂寞苦闷,难掩失落之情,得出正因人物形象的相通,温庭筠笔下女子形象使甄嬛形象更加饱满的结论,让学生深入体验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结合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巩固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主要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获得。在品味鉴赏的基础上,可开展“流行风·古典味”综合实践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安排编拟活动方案、确立活动选题、展示活动成果、阐述活动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余所喜爱的流行歌曲,在比较欣赏的过程中深入探究,进一步体会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联系和区别,以及相互之间完美结合的妙处,使中职古诗词教学更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平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教师则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概括提炼。通过活动展示和师生探讨,明确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结合,除原封不动对词作直接谱曲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对古诗词进行适当改编,化用诗句,如《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传达出亘古不变的愁绪;还有一些歌曲蕴含着浓厚的古典韵味,如方文山作词《青花瓷》,融入意境,弥漫着淡淡柔情与爱的气息。指出三种结合方式,可以用抓诗眼、找修辞、品意境三种方法进行赏析。在巩固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用用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最为深刻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最为广博的教育内容也蕴含在生活之中。流行歌曲是社会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大众文化,在中职学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联系密切。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将其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又富有中国古典底蕴之美,古为今用,相得益彰。流行歌曲促进中职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采用贴近学生与生活的方式提升古诗词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灵感迸发、思维碰撞,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诗意中生活着,最终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

周冠祥,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古典古诗词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踏青古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古诗词中的新年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