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图书馆的藏书结构
2016-09-10陈黔英
目前,作为办学三大支柱的中学图书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各级领导普遍缺乏图书馆意识,忽视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严重匮乏,藏书量不足,藏书结构不合理是现阶段中学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平时只有在“创示”、“普九”或上级领导检查才临时重视,搞突击应付。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许多中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图书, 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进新书,长此以往就形成文献资源载体不全,品种单一,内容陈旧的局面,导致藏书结构比例失调。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基于此,要搞好中学图书馆工作,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必须建立服务目标明确、结构比例合理的藏书体系。
一、按照中学图书馆的性质任务,遵循馆藏建设的原则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提出:“中学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他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中学馆应按照这一性质和任务,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读者的需求来制定符合实际的、系统的、有比例的,高质量的馆藏结构。
(一)中学图书馆工作是服务教育教学,他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直接服务于教学的教参资料,辅助教学的文学、历史、艺术类,为德育服务的教育类,为课外活动和科技服务的自然科学类书,都紧紧围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中学馆的读者是特定的,他们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在中学馆的两大读者群中,学生群占绝大多数。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水平不一致,因此中学馆应按照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阅读水平来为学生选择适合不同需求的书籍。据此来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
二、提高馆藏质量,建立合理的藏书结构模式
合理的中学图书馆藏书结构模式,主要表现在文献学科范围、等级划分、出版物类型、馆藏剔旧等方面。
(一)文献学科范围及所占比例:任何图书馆都要根据本馆的性质、服务对象来决定藏书结构。中学馆也一样。由于中学馆特定的服务对象,使得他不可能在各种书的采购上等量齐观,一视同仁。按《中图法》界定的22个大类来说,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规定,中学馆藏书结构的支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类。这类图书在中学馆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包括教学参考类,教育理论类,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学,各科教学法,教学管理学,优秀教案,学案,教改资料,教育教学急需的新学科知识,现代化教育科学手段,继续教育用书等。教育教学类图书有个特点就是更新变化快,随着课程,教学大纲变化,因此一定要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这类图书在图书馆中应占10-15%。
(2)思想政治类。包括马恩列斯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原著及其思想理论研究的理论性著作,革命导师的生平传记;各种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普及性读物,应占馆藏5-10%。
(3)语言文字类。包括语言学著作,各类语法教学用书,学生读物,外语普及读物,高中生作文选,播音主持类知识书,演讲与口才训练类图书,这类图书应占馆藏的5%。
(4)文学艺术类。主要包括文学理论和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还包括各种音乐,美术作品的欣赏、技法等普及读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第二课堂的开设,中学生的选修课都离不开这些读物,这类图书应占馆藏30%。
(5)历史地理类。包括史学理论、各国历史、人物传记等文献。其中的历史教学读物、历史普及读物、中外名人传记、祖国和世界各地地理概况、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及名胜古迹等,它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吸取人类文化营养的重要教材,这类图书应占馆藏的5%。
(6)自然科学类。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各类科学普及读物。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这类文献应占馆藏的30%。
(7)综合类。主要包括各类检索性工具书,如各种字典、词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书目索引。这类文献使用价值高,但价格昂贵,因此应占馆藏5%。
关于中学馆文献学科范围及所占比例的划定,本人觉得还应根据各学校的办学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将更好的更适合的文献提供给读者。可以在学科范围总比例的5-10%左右浮动,个人觉得都是合理的。例如学校如果是偏重于体艺特色,那么图书馆的藏书就应适当增加体育、艺术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将此类图书比例扩大5-10%,进而配合学校特色的形成,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二)馆藏文献类型: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中馆藏文献类型分为印刷型和声像型两种。前者包括图书、报刊,后者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软件、多媒体资料等。以前图书馆只收集印刷型资料,声像资料一般属于电教室管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声像型资料已纳入图书馆的管理范围,并逐步建立电子阅览室、增加声像型资料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馆藏的剔旧和补充。馆藏的剔旧和补充,它是保持合理馆藏结构,提高藏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定期对馆藏文献按时效性、复本量、破损程度进行剔旧,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购进相关文献,使之保持平衡。目前由于经费投入及各方面原因,中学图书馆本身藏书量严重不足,远未达到《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所规定的基本标准要求,许多馆多年从未进行过图书剔旧工作。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藏书结构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另外还需我们合理的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补充。
合理的馆藏结构不是一朝一夕,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鉴于目前中学馆的历史条件,自身的力量,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中学馆的馆藏规划常受到制约,所以我们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相互交流加强地区间馆际的协作,通过互补来完善各自馆藏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在建设好本校图书馆的同时,要加强同各类图书馆的互动沟通,增强资源的调配,建立一个“相互合作,布局适宜,结构合理,共同联合”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相互扶持,交流合作,“就地取材”,满足师生的各种借阅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2003.
[2]李纯.适应新课程,强化馆藏资源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6):42-43.
[3]王玉娥.浅谈中学图书馆藏书损失原因及保护[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11-12):95.
陈黔英,教师,现居贵州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