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学校

2016-09-10于会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育英校本育人

于会祥

北京市育英学校,其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小学”,1948年建校于西柏坡,后随党中央一起迁入北京。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六一”儿童节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胡耀邦总书记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对育英学校的发展做出过指示。经过几代育英人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一校四址加三个分校的优质学校。基于学校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的办学特点,基于学生整体发展、延续性发展的考虑,我们在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逻辑是以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课程组织实施管理体系、课程设置体系以及课程资源服务支撑体系。

课程组织实施的管理体系

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化学校。从2012年开始,学校建立了包含“四中心”“一院”“五学部”的“扁平化-矩阵式”治理机构,其中“课程研究院”超越矩阵横纵边界,由校长担任课程研究院院长。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体现用学术影响力超越行政影响力引领学校发展的新型治理文化,有效解决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学校课程建设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提供了动力。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

1.厘清课程建设立意

聚合各学科课程的育人效力。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化正是立足于此,加强各学科不同教育价值的分析与研究,充分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使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展开,并试图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们不断加强学科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让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学校的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育人取向相契合。育英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学校课程建设自然要为了实现这个育人目标进行探索与尝试。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2.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等领域的实践创新,探索在一贯制学校、普通生源的学校中,构建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培养体制及育人模式。把追求教育的“卓越”与促进教育的“公平”结合起来,力求探索一条在一贯制学校内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理清课程建设思路

立足于九年一贯和十二年一体的办学机制,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学校特色育人课程开发为切入点,变革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学校课程结构,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及育人模式,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的品质。

4.构建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遵循教育部、市区课程改革精神,基于育人目标,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的,满足全校学生综合发展为宗旨的“育英课程”体系,引领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与实施。

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即通过课程内容校本化、课程实施校本化和课程评价校本化完成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修身课程指向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培养,重在为学生注入“二次发育”的精神之钙。

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实践创造,是实现学生“二次发育”的强固之本。

5.做好课程实施

例如,基础课程之九年一贯语文课程建设。

语文学科1-9年级实施“3+3阅读课程”,即育英学校语文课程由基础课程(3课时)、阅读课程(3课时)和综合活动课程(学部根据统筹实施)组成。基础课程重在“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打开语文与生活、语文与世界连接的通道。

例如,修身课程之小初高一体化行为规范课程建设。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我们在修身课程领域构建了“育英學校阶梯性行为习惯指标体系”,旨在不同的年段、学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校培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探索一种在小初高三个学段兼具的学校可以实施的育人模式。

例如,发展力课程之育英大讲堂课程。

为了使学生在学校这个平台学习不同的知识,展现别样的风采,发展个人的潜能,学校创建了“育英大讲堂”课程,向全校学生提出“一样的讲台,不一样的精彩”的号召。此课程旨在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舞台,让有梦想、爱拼搏的同学分享他们自己所热爱的领域、所经历的故事与取得的个人经验。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与提升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校园中掀起一股“人人为师,互相求学”的新校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个人潜能。

6.以评价推进课程及学生的发展

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引导学生科学成长、主动成长、九年或十二年一以贯之的持续发展,学校进行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积分评价》,旨在聚合各学科课程育人效力,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帮助、引导学生规划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

此评价基于“育英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评价、“修身课程”评价和“发展力课程”评价。“基础课程”评价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包括每门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动态呈现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是学生每一成长阶段及九年一贯学习情况的整体记录。“修身课程”评价聚焦于学生个人修养、行为规范、责任担当精神的评价,包括践行常规、自主管理和志愿服务等内容,旨在课程学习与课程评价中为学生注入成长发育的精神之钙。“发展力课程”评价,指向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在学校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和实践创造,形成学生成长发育的强固之本。

课程资源服务支撑体系

近三年学校加大了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建设了满足不同学段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学校建设了30间综合创意实践教室,培养小学、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修建了国内中学第一个经济学实验室、理化生大学先修实验室和西翠国学书院,以满足高中学生较理性的志趣发展需求;还修建了流动图书馆、流动校史馆、流动艺术馆,以满足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内容实现了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和谐互动。

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思考

1.站在育人高度规划课程

学校一体化课程建设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站在育人高度规划课程,从学生的兴趣、需求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特色育人课程相结合,构建了满足学生12年成长发展的“育英课程”体系。

2.为完整落实基础教育育人目标做出有力探索

一體化课程建设打破分学段育人模式,统整学校的育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设计与资源统筹,实现中小学无缝衔接、保证学生个性的延续发展,是对完整落实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有力探索。

3.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供有效实施途径

“整合”与“衔接”是学校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关键词,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走班学习方式,为师生赢得了自主研究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小初衔接实现了学生升学过程中“突变”到“渐变”的转变,二者都是从本质上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课程探索与实践逐步显现最有价值的育英教育

育英学校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对“有教无类”的含义做出新的解读,提出“做最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施,努力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内成长发展的规律,积极践行在普通学校内满足所有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研究,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校,这是所有育英人的共同追求。

猜你喜欢

育英校本育人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逆境之中育英才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