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的内容之源
2016-09-10贾美华
贾美华
道德教育建立在各门学科所呈现的多样认知性知识的基础上,道德的知识并不是或主要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是建立在广泛认识世界、认识人的基础上的。因此,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反映,自己所教的是理科或语言类的学科,学科德育落实起来太难了。
其实不然。学科德育,即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而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仅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还要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很容易找到学科德育的内容之源。
第一,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尤其是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这是因为人们对情绪、情感的正向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积极地情绪、情感具有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内部监控、激励和长效性的支持作用等。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提升是人的德性品质和精神成长的最基本保证,因此,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是在教学組织与实施过程中师生、生生交互中生成的。
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还要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开发和创造。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教师本身是否遵从并践行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送着价值。教师言谈举止中所实际表露的德性品质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
第三,依据学科特点体会学科德育的内容要求。
中小学文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科已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地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中小学理科类课程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文化、体育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我们相信,明确了学科德育的内容要求,解决了认识问题,从思想上树立了大德育的观点,就能有效地挖掘、理解和落实学科德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