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的价值取向探究
2016-09-10程琳康钊焦浩进
程琳 康钊 焦浩进
摘 要 生成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根本,是当前教学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预设性教学的超越。作为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生成性教学更强调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性、结果性及评价性。生成性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价值取向 创新教育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意指在课堂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意外生成的教学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和指导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作为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相对于预设性教学而言,它更强调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性、结果性及评价性,是教师“生成性的教”与学生“生成性的学”共同构建的一种积极健康、和谐高效的个性化课堂环境。鉴于此,生成性教学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为创新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本质特征分析
1.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成”却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1]。《辞海》中对生成的解释为“变易”,即“自然形成”,是对“无”的否定或对“有”的“否定之否定”。“生成”所强调的是一种事物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的发展过程[2]。因而,生成也即事物创生、创造的过程和结果。生成性思维是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呈现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指事物及其本质在发展过程中不是预先设定存在而是创造生成的。教学生成又称生成性教学,已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无论是从认识论、方法论还是从解释学的角度阐释其内涵,生成性教学都是基于师生课堂情境的动态性与多变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和对话,实现课堂教学中意义的不断创生,是一种从预成性到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2]。由此,教学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互动情境状态,以学生自主建构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生命健康成长,即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生成性教学对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常态、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生成性教学的本质特征
对于生成性教学的理解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但就生成性教学的本质特征而言却具有相对稳定性。生成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性、开放性、自然性和创造性。“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谓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对其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深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表现出的疑惑与困难、错误与矛盾等持宽容和理解态度,而且要善于利用生成的问题作为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契机,以此促进学生智力、个性、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生成性教学的开放性强调课堂应是一种活跃、动态的课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序”开放而“无序”生成的教学形态,教师应采取合理机制,使教学生成的资源产生教学价值,从而推进教学的有效进行。“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教育要适应个体的自然发展。刘良华教授谈及“生命教育”时指出,凡是生命都有三个特性,即主动性、整体性和自然性,教育必须立足于并致力于这三个特性。他还提出要想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运用从“自由到规范再到自由”的方式培育和引导学生。最后,教学生成强调个体生命成长的质量,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处于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这正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满足,确保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的现实意义
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并且是反思性的存在,对于教学现象和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索的结果表现为对教学的理性认识,而生成性教学作为理性的存在,本身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批判与反思。现代教育立足生命存在,终身教育关注生命体验,创新教育呼唤生命活力,而教学生成在于追求生命质量。新时代发展要求教育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生成性教学正是教育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师则是课堂教学行为反思及学生生成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
1.对“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的理解
(1)“生成性的教”
教育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组成,教师则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的主体。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教师要把书本既成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认识、思考和解决;在教学互动上,教师不仅要积极营造自由和主动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发现和清晰表征在课堂所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智慧的课堂,使生成性教学成为现实;在教学反思上,教师要对教学过程、效果和质量形成及时性、动态性、整体性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在动态评价中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评价。同时,教师不仅要拥有强烈的教学资源意识,更应具备引导教学生成的教学能力,积极应对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审视和分析生成性教学的结果和质量,这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机智,即只有达到教与学的一种平衡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2)“生成性的学”
生成性教学也即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动态生成性,实现从“静态学习”向“动态学习”模式的转变。学习是一种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建构、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发现新问题,并独立思考不断促进自身发展。杜威的教育主张中也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其中“生长”并不专指个体身体的发育成长,而应当包括精神的、观念的、知识能力的生长。首先,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提高自身发展的前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当作其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和潜能来培养。其次,生成性思维的核心是在生成中形成创造,在创造中促进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转换教学设计的视角,为学生呈现丰富而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再次,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操作而是师生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对生成性教学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生成性教学内在的包含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创新就是发展,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创新的意义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创新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展和深化[3]。基于此,教育发展的作用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创新能力,拥有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的现实意义
生成性教学作为创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体现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从发展的角度看,生成性教学是为教育的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事实上,人们不应把教的价值和学的价值关系对立起来,相反,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教的价值和学的价值始终统一于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最终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而不是以记忆与理解来作为教学效果的最终特征。
对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追求,是对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价值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艾德勒认为,“教育事业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教和学的艺术显然是合作的。”[4]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使学生领会了知识以外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因素。教师民主的教学态度有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以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坚持“育人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生成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保证个体生命质量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把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塑造成创新的能量,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教育已不再是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5]。生成性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遵循和敬畏人的发展规律和生成性教学的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充分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1.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生成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一切变化汇聚成强大的时代潮流,冲击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新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积极引导学生生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即生成学习方法,生成生活技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智慧成长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增长点。
2.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课堂的动态性与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制订不仅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已成为实现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互为前提和结果,教育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育理论以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基础。中国教育是民生之本和强国之基。当前,中国教育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新的使命。具体来说,认识教育问题,就要从教育主体和教育现实出发,注重教学动态生成的价值以及对教学结果质量的追求,深层次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价值意义,真正实现教育的高效发展。
3.在评价与反思中促进教学生成
生成性教学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是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和判断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一个质的高度,是当前课程改革一大进步同时又是教师教学进程中出现的一道难题。学生获知是一个不断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应自觉、及时地对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学校教育关注教学的生成价值,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生成性教学则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最直接的手段。
四、结语
教育的发展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观体现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方向与质量,是新时代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个体发展体现了生命成长具有动态持续、生成发展的特征,是由点到面、由浅至深习得知识与逐渐完善人性的过程。若传统课堂把“生成”作为一种意外收获,新课程则是把“生成”当成一种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若传统课堂把预先设定的教学问题作为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是把“生成”当成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生成性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追求“教”的质量,也更加注重“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高标准,是终身教育的价值诉求,同时也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2] 李祎.教学生成:内涵阐释与特征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
[3] 徐循.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
[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程琳(1990-),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康钊(1968-),男,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焦浩进(1987-),男,甘肃庆阳人,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