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读题习惯培养的策略
2016-09-10吴国飞
吴国飞
读题即阅读数学问题,指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边读边思考,厘清条件和问题,明确条件和问题间的种种关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为解决问题作准备。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关键。学生读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解题水平。看当下数学课堂,很少见教师对学生进行读题方面的细致指导,第一学段也是如此,导致学生读题能力趋于弱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并提供方法指导。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示范读题,培养认真读题三遍的习惯
第一学段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识字少的限制,学生很难把题目读完整,题中的字义也不甚了解,学生不可能独立地解决教材给出的问题。而在听课中发现教师的普遍做法是:教师读题,读完后问学生听懂了吗?然后就进入到解题环节中去了。且不论教师读题后学生是否真的听懂,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依赖他人给他读题,方能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不会读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便无从谈起。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二课时“还剩下多少”一课,读题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把情境图抽象为数学问题。
(课件依次出示图1)
(1)课件出示一棵长有5个苹果的树,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5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出数学条件一:“树上有5个苹果。”(板书、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树上2个苹果掉到地面上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情况?”引出数学条件二:“掉了2个。”(板书、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一议:“这时树上剩下的苹果比5个多了还是少了?”“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课件再次演示:隐去树上的三个苹果,让学生明白树上的个数不知道了,它就成了我们要求的问题了,从而引出数学问题:“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板书、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学生基本了解了条件的由来和问题产生的过程,并把学生生活化的语言提炼为数学语言,展示在黑板上。
2.教师完整地将板书的题目领读一次,要求学生读题时不加字、不漏字。
3.学生独立读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关键词“还剩”两字含义的理解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这两个字,以加深对“还剩”意义的理解。
4.学生第三次读题,要求把题目要求和题目内容联系起来,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教师切勿包办代替。一年级是培养读题习惯的启蒙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原则。从教师示范读到优秀生领读,渐渐向学生独立读题过度,由用笔指着字慢读到轻声读题,最后向快速阅读迈进,真实地感受该怎么读题。
在第一学段,教师始终要把培养学生认真地读题、完整地叙述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养成读题三遍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一读在于“懂”,即第一遍读题时要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的速度可稍慢一点,尽量读流利,读懂题目的大致含义;再读在于“思”,即第二遍读题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思考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三读在于“串”,即第三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把题目要求和题目内容“串”起来,题目内容和已学知识“串”起来,条件和问题“串”起来,找到解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手眼并用,培养不动笔墨不读题的习惯
学生在解题时常会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题目读完或看完后,不加思索,随即动笔解答,而我们的很多教师也看到了这种现象,也许是不重视,也许是束手无策,默许了学生的这一做法而不加干预,结果就造成了“不看题目,这么容易也会做错”的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课后一道练习题和学生的错误解答:
此题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变式练习,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读题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重点词、关键词动笔圈一圈、划一划,并思考其含义。
第一步:通过读题指导,学生在题目上留下如下痕迹:
王阿姨要给一块长65米、宽35米的长方形果园围篱笆,果园的一面靠墙。围这个果园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第二步:理解其含义。篱笆的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它是由两条长和两条宽组成;“一面靠墙”就是长方形少了一条边;“至少”就是要让长方形的周长最短。
第三步:把条件和问题“串”起来。哪一条边靠墙才会使长方形的周长最短呢?(当然是长边靠墙了)
通过如上读题指导后,学生真正读懂了题意,解决问题就有了各自独特的方法:
①长方形的周长减去一条长:(65+35)×2-65=135(米)。
②两条宽加一条长:35×2+65=135(米),35+35+65 =135(米)。
在语文教学中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数学和语文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读题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题,养成边读题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运用语文的方法,对题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圈圈点点、对图形描描画画,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展开想象,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将隐性的数学信息可视化,增强了解题的策略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水平。
三、咬文嚼字,培养准确把握题意的习惯
在平时作业或测试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当看到“比……多”时采用加法计算,看到“比……少”时用减法计算,看到“是……几倍”时用乘法计算,看到“大约”就求近似值,再如题中出现“至少、至多”“ 相对(向)”“中点”“来回”“贵、便宜”等数学语言时,做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含义,因此读题时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来看学生课后练习中常常会出现错误的题目。
1.每条小船限乘4人,有22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2.文具店里的钢笔8元一支,淘气带的钱只够买9支钢笔,淘气最多带了多少钱?
3.买一把椅子要176元,比一张桌子便宜150元,买一张桌子要多少元?
4.黑天鹅有45只,是白天鹅的5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数学问题中出现的专用术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相关术语的含义,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这些术语的理解还是会产生偏差。因此,在学生三次读题之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本领。“文”就是给定的数学题和题中的意境,“字”就是题中的关键字,咬文嚼字就是让学生准确理解“字”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把握“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忘“文”断“字”所致。
第1题中有两个关键词:“限乘”和“至少”,读题时应让学生明白“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可以乘坐1人、2人、3人、4人,“至少”就是“最少”,只有当每条船上乘坐尽可能多的人时租的船才会最少。这里的“至少”是相对于“每条船乘坐的人数”而言的,如果每条船乘坐1人、2人或3人,求出的船的条数都不会是“最少”的。因此列式为:22÷4=5(条)……2(人),对照“限乘4人”的要求,余下的2人可以租1条船,也可以租2条船,要使租船总数最少,余下2人只能租1条船,租船总数为5+1=6(条)。
第2题中的关键字是 “只够”和“最多”, 学生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都存在偏差,72元是“刚好”买9支钢笔的钱,73元、74元……都“只够”买9支钢笔,要使带的钱“最多”,还需要加7元,所以正确答案是79元。
第3、4题,在读题时要指导学生弄清谁比谁便宜,谁是谁的几倍,已知的量在题目中是大数还是小数,如果已知小数求大数,就要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如果已知大数求小数,就要用减法或除法计算。学生不仅要读懂关键词的含义,还要读懂题中数量的大小关系。
四、巧设陷进,培养耐心把题读完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读题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一个不好的现象:懒得读题。学生不再像往常一样读题三遍,也不愿边读题边做标记,更懒得咬文嚼字细细揣摩题中的信息和问题间的关系,往往对题目一扫而过,根据经验“想当然”地解题,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仍是我行我素,依然如故。
如何改变这种陋习,让读题习惯融入学生的血脉?笔者彷徨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语文名师于永正老师的一个活动“考试”,心中一喜,正好用这个法子治一治那些不仔细读题、自以为是的小家伙。于是,精心设计了课前5分钟的小测试。
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再开始答题。
1.竖式计算:
36×43 53×18 19×23 28×32
2.已知12×2=24,请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12×20= 120×2= 120×20= 12×200=
3.用递等式计算:
106×2×5 816÷4÷2 105×2÷5 280÷4×7
4.教室长9米,宽6米,教室西墙的周长是多少米。
5.甲乙两地相距500米,笑笑从甲地出发,每分钟走70米,走了5分钟,这时,笑笑离甲地多少米?
6.直接写出得数:
0×34= 0÷9= 0+18= 25-0=
7.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8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6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8、王老师到文具店里买奖品,文具盒16元一个,王老师带的钱只够买10个文具盒,王老师最多带了多少钱?
5分钟后统计完成答卷人数,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其他同学都没有做完,你怎么这么快就做完了呢?
生:第7题告诉我们只要做第6题就可以了,我一下子就做完了。
随着他的提醒,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于试卷的第7题:“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8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6题。……”
生:(很不服气的样子)老师,以前的试卷都是全部要做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呢?
师:以前试卷的要求就是要全做的,你当然要全做了,今天的试卷你看要求了吗?请你把试卷第一行读一遍。
师:通过今天的小测试,大家有何感想?交流一下,把它写在试卷的背面。
……
这份小测试卷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不经意间让学生真切地自我反思,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认真读题是多么重要。这种体验远比教师在学生做题前反复叮咛要有效、要深刻,这样的小测试让学生印象深刻。吃一堑长一智,经常这样变着花样让学生吃一些不读题的亏,能促使他们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终生受益。
总之,学会读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须把读题作为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并长期坚持下去。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解题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读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读题方法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凸显有效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 程云岭. 一枝一叶一细节 一鳞一爪一智慧[J].小学教学设计, 2015(6).
[2] 章日兴. 低段学生数学读题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3(12).
[3] 余晔.提升数学阅读能力五策略.教学月刊[J].2013(10).
[4] 李雅云 李宝庆.小学生数学语言学习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0).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