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策略
2016-09-10刘睿媛
刘睿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不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幼儿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及身心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幼儿会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胆小、怯于交流、无分享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无合作行为和社会交往行为,影响自身的和谐发展。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并矫正幼儿的情绪及行为问题,加大研究力度,为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述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学文献中,社会性发展是以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强调个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侧面,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个体发展的三大主题。[1]有学者指出,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心理与教育研究均表明,幼儿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社会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就、智力发展等有密切的相关。[2]
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概念界定及研究侧重点,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结构体系。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社会性行为、社会性情绪与情感、道德品质、社会性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期,幼儿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幼儿身心和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若幼儿的社会性在这一时期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及身心全面发展。所以,应当加强对这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与社会性情感,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集体活动表示冷淡。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家庭结构及家庭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在家中被溺爱,逐渐养成了自私、不合群的性格,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对于集体活动,往往表现得冷淡、不主动、不愿意参与和交流。例如,某幼儿园小班的一节美术课上,教师很有耐心地为幼儿们展示了各种长颈鹿的图片,幼儿们很快被吸引到活动中来。教师看到幼儿们兴趣盎然,就对幼儿们说:“宝贝们,快来看呀,有好多长颈鹿来我们班做客了,可是它们还没有漂亮的‘衣服’呢,你们快来帮帮它们吧!”说着便把手里的画纸发到了幼儿们手中。这时候大部分幼儿都高兴地拿起画笔开始为长颈鹿“穿新衣”,但有几个幼儿却拿着画笔。经了解,这几个幼儿在家中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很差,依赖性很强。在类似这样的幼儿园集体活动中,他们不愿意参与、袖手旁观、坐享成品,没有任何集体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2.社会性意识较弱。当今社会,仍有部分教育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不足,往往片面地追求幼儿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发展,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以教幼儿写字、学拼音、做算术、背乘法口诀为主,不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多元智力的培养,背离了“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这一原则。这种错误的教育观,使教育者忽略了对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及健全个性品质的培养,削弱了幼儿的过程体验和情感交流,导致幼儿的社会性意识较弱、社会性情感较为淡薄。
3.社会交往能力差。在学龄儿童早期和中期,友谊和友谊质量是儿童情感健康和适应性发展的重要预测源。[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社会性交往能力差、移情性情绪体验不足等问题。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发现,大部分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时,通常不能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能够及时给予同伴帮助,他们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较低。例如,某幼儿园户外活动时,几个幼儿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鹰”追逐“小鸡”时,“小鸡”突然摔倒在地,“老鹰”好奇地走过去看了看,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其它“小鸡”纷纷围过来凑热闹,看后也笑着走开了。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对于发展其社会性也是非常不利的。众多研究表明,消极的同伴交往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且大大阻碍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4.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能够不自觉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经验和文化印象,同时与已有经验交互作用获得新经验。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杰克·霍吉曾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幼儿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就会出现极为不适应的反应,若是不及时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他们便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进而影响身心和谐发展。
三、解决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策略
1.增加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5]幼儿获取新经验最好的活教材就是生活。教育者应增加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生活中真实地感知、体验、操作,获得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交往行为和社会性情绪情感,实现社会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幼儿园可定期举行一些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到公交车站乘车、去商店进行购物、到菜市场买菜、去邮局邮寄信件等活动;或者开展一些专题性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幼儿到茶厂进行参观,并体验采茶等工作,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使其正确认识劳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由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全面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不管是社会知识的了解,社会情感的培养,还是社会行为的养成,都需要与社会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6]所以,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多种不同的生活情景,鼓励幼儿通过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丰富已有经验,发展社会性。
2.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社会性意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工作和学习的方法,也是他们的正当权利。幼儿在生理、心理上的发育都还不成熟,他们常常以游戏为生命。游戏的水平反映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会玩的幼儿总是善于与人交往、聪明能干、社会性意识较强。幼儿在游戏中能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和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7]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获得安全感、自信、成就感,并产生社会性意识,获得社会性交往技能和情感体验。
3.创设混龄游戏活动。幼儿园混龄教育是把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8]蒙台梭利非常倡导混龄教育,她认为混龄游戏活动能够让儿童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理解与自己异龄的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学会分享、合作、礼让等社会性交往行为,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提高社会适应性。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幼儿认识更多的同伴。幼儿在与不同年龄孩子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移情体验。而且在混龄游戏中,“复杂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幼儿之间合作交流,增强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及同伴交往意识。合作性混龄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4.合理组织区域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舒适的小型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幼儿通过与同伴、教师、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了社会适应性。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当基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内容和主题,创设趣味性、生活化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并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低结构材料,且材料的数量应尽量多,从而为幼儿的选择提供更多机会,并及时根据区域游戏的内容不断更新活动材料。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主张儿童从活动中主动探究学习。区域活动正是“从做中学”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小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社会活动,提高了幼儿对社会性活动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对幼儿良好道德和健全个性的培养还需加强。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存在的不足,教育工作者应找出根本原因,号召社会加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重视,鼓励幼儿教师及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儿童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兴趣爱好,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道德生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而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庞丽娟,叶子,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7(2):33.
[3]彭卫群.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研究[J].教育导刊,1997(S2):9.
[4]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93.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况泉,徐东.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基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128.
[8]曹鑫莉.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面临的挑战[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2):71.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