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2016-09-10谢志强雷兰川
谢志强 雷兰川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开放,需要教育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厦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为厦外)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办中外合作班(校),面向大学阶段计划到国外学习的国内中学生。开设二类课程,一类是全面引入国际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毕业拿国际文凭;另一类是同时开设中外核心课程,毕业时可以拿国内和国际文凭。二是签约项目与组织交流,师生通过合作项目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培训、学习等活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友谊,推动学校办学国际化。
近十年来,厦外在这两种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厦外自1981年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英语特色和国际化办学,英语教学重视口语训练、引进英国的原版教材、实行英语小班化教学(每班不到25人)。厦外以“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灵魂 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外语特长的国际性复合型人才。2008年厦外成立国际部,积极引进国外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拓展厦外的国际化素质教育,逐步提升厦外国际化办学水平。
1.搭建十个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
一是国家华文国际推广教学平台(厦外是对外汉语基地校);二是海外20所友好学校互访交流平台;三是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培训平台;四是国际组织科学考察平台;五是多国教师“同课异构”平台;六是国际中学生项目、活动、竞赛展示平台;七是国内外知名高校“保送”、“直通车”升学平台;八是海外校友会平台;九是依托我校管弦乐团展开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厦外管弦乐团近几年到过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出);十是依托AFS、YFU和CPH等组织展开的国际交换生平台。
每年都有很多外国教育团体到厦外参观交流,每年厦外学生和国外学生都借助国际交流项目进行短期或一段时间的互访交流活动。交流推动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外注重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成为厦外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交流扩大了厦外师生的国际视野,加深了对跨文化的理解,为师生了解世界提供窗口和平台;交流增进了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友谊。厦外与其友好学校交流项目大都由双方组织学生志愿者接收交流生到自己家里,交流生每天与志愿者同吃、同住,同上一堂课。朝夕相处和深度交流不仅为学生伙伴搭建了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视野、了解世界的契机。每年也有十多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直通车”项目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鲁昂工程师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科学校、日本立命馆大学及日本立命馆太平洋大学录取。
厦外正像媒体报导那样:“对厦外师生而言,与国际友人打交道已不是新鲜事,在国际交流团来访高峰期,校园几乎像个‘小联合国’,中外学生一起上课、生活,感受不同文化。”“操场上,美国学生玩“绑腿跑”不亦乐乎;体育馆里,法国学生太极打得有模有样;教室里,菲律宾学生正挥毫泼墨练中国画……短短一个星期,厦门外国语学校校园里多了不少‘洋学生’,来自美国、法国、菲律宾的交流团相继来访。此前,尼日利亚教育代表团、马来西亚校长访问团、美国哈佛西湖中学总校长刚刚结束访问。”
2.引进中外合作项目,为出国深造学生提供服务
为加强中美基础教育交流,引进美国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国际性复合型人才,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厦外于2009年秋季与美国林登高中合作创办中美高中实验课程班(每年招收90名学生),引入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Honors、PLTW(Project Lead The Way)等课程。并提供英文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美国历史(US History)、经济学(Economics)、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课程让学生选学。AP课程涵盖自然科学、数学、英语、外语、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侧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研究习惯,是美国大学入学申请中最重要的评估项目;Honors课程强调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是美国高中为优等生开设的课程;PLTW课程是美国高中和大学在工程技术、工程数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衔接课程,为未来的工程技术、工程数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大学教育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提前获得美国大学学分。中美班同时开设中美课程,中外教师共同授课,学制3年,学生修满高中学分,成绩合格,颁发厦门外国语学校或林登高中毕业证书。学生可申请入读美国大学,也可参加高考进入国内大学。自2009年开展这一项目以来,厦外已经有四届毕业生。无论是高考还是海外升学的学生都表现优异。海外升学的学生100%获得录取,平均每人拿到三份以上录取通知书,近80%学生进入伯克利大学等美国前50强名校或世界百强大学。
目前,厦外准备将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提升为中外教育合作学校。在海沧台胞投资区、厦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厦外拟与英国卡的夫大学合作创办厦门第一所独立办学的中外合作学校,合作校面向国内外招收学生,开设国际课程,高中毕业后直接申请国外大学。
3.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中教育要“多样化有特色发展”。2006年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我校便确立了学生的“八大学习领域”: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学校开足开齐所有学科课程,每门课程归纳为“基础课程、外语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特选课程”五大课程类别之一。在学好基础课程和外语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发展潜质和国际化人才要求,自愿选择学习“以国内高考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外语类保送选拔考试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国内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申请海外大学留学必需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高中对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学孔子课堂课程体系”等六大课程体系之一。此外,厦外还在高、初中六个年段开设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四个小语种班。形式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4.借助多元文化的社团活动,提升师生各国文化的理解力
厦外除国际教育交流外,还借助全校性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体会、体味中感受各国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国际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全校性活动每年举办两次,一是外语十佳歌手赛;二是为期近一个月的外语节活动。厦外学生会管理下的学生社团有五十多个,不少社团活动是在外语情景下开展,如模拟联合国协会和模拟商业竞争比赛。厦外已连续主办七届福建省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模联协会和商赛学生常年参加国内北大、复旦、外交、深圳等模联和商赛活动,模联协会联合世界顶尖大学举办“2013厦门外国语学校—麻省理工学院领导力冬令营(SLP)”。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厦外组织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协会主办的全美高中生数学建模联赛(HiMCM)、由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比赛CTB(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大赛)。
5.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逐步推进学校办学国际化
推进学校学办国际化重要指标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在当下公办校人事制度未改变情况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有困难的。厦外通过三个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本土教师通过外派交流培训提升国际视野;二是招聘具有海外求学背景的教师到厦外任教;三是聘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经过多年努力,厦外已初步形成一支具有多元文化和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
2001年至今,厦外有近100位教师通过海外游学夏令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外培训,汉办组织的海外汉语教师选拔,姊妹校交流等渠道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等国家访问,交流,学习,考察,有力地提升了本土教师的国际视野。目前在厦外任教的外籍教师有近30人(含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打破行政班建制,实现走班制,更需要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走出有厦外特色办学之路。未来十年,仍然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坚持办学国际化,我校必将保持长久的增长动力,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中。
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困惑
目前,在办学国际化的旅途上我们也有三点困惑。一是如何主动适应信息化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 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网上查询;“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可以借助远程视频和语音翻译等技术来完成。届时,语言交流能力、海外留学背景都不再是国际化人才基本要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变化。二是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公办校学生高中毕业后想到国外大学深造的需求。要满足学生出国深造的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应的国际课程,不少课程是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或外国教师的,这部分的费用学校很难承担,向学生收取是违规行为,让学生到社会补习机构培训既不便于学校管理,质量也不一定有保证。三是国际化教育是否应坚持体现在课程里、活动里、校园里。毕竟,完全割裂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于不同校园里、活动里,很难有较客观的国内外课程的比较,而一旦如此,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就成为一句空话。这些困惑都亟待解答。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