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心理能量,促进个体成长
2016-09-10万红刚
万红刚
〔关键词〕心理能量;成长;照片;心理辅导
“哈哈,真萌!真逗!”“这哪里是女孩子嘛,明明是男孩,哈……”黄玉璇刚把照片放上实物展台,一连串的笑声立刻溢出教室,整个楼层都被快乐包围了,就算再不开心的人,也会被弥漫的快乐传染。
“我妈妈说过,我小时候特别怕生。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周岁生日当天,看到陌生的摄影师就哭,妈妈拿玩具哄也不管用。大家仔细看,还能看到我脸上的泪痕哩!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拍照,大家看这几张照片,我笑得多开心呀!当然,我也不再惧怕与别人接触。这是我在上海参加拉丁舞比赛时的照片,这张是我参加广场绘画比赛获奖时的照片。我认为,长大的过程应该是能大胆地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交流,越来越自信地展现自己个人的能力。通过这几张照片来看,我觉得我长大了!”
随着黄玉璇的分享,心理辅导课“我长大了”照片分享活动顺利展开。教室内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寂静无声。学生们逐一展示自己儿时的照片,分享自己的往日记忆和成长感悟。
人类学研究者孙信茹、杨星星教授指出:“作为较为私密和个人化的家庭照片,它既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等的静态展现,同时其背后还蕴藏着鲜活动人的故事,它的存在,时刻撩拨着人们的记忆,创造出对过往共同的想象和追忆。”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关注并尝试去解读学生照片背后隐藏的记忆和故事,将是一个极其有趣的话题,心理课上,展示和分享学生的照片应该会是一次具有建设性和富有意义的尝试。
“我长大了”活动目标是通过学生照片的展示和分享,清晰地呈现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并帮助学生认知自身不可逆转、不应回避的长大的趋势。学生的照片分享过程是包容、安全和开放的,每一个学生的分享都会享受到掌声的鼓励,学生的分享过程也是心理辅导资源的生成过程。在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之外,至少有三个生成的辅导资源,让心理辅导课“我长大了”更具有深度的心理辅导价值。
一、从照片中体验快乐的情绪,疗愈个体过往的伤痛
照片分享过程是收获快乐情绪的过程。每一个孩子儿时呆萌的形象都会引起一片笑声,还有学生刻意选择了自己比较搞怪的照片进行分享,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当前,中学生应试的压力没有消解,学生学得难受,教师教得辛苦,课堂学习中的“掌声”“笑声”越来越成为稀缺的资源。从这个层面来说,心理健康课上的“笑声”和“掌声”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治疗功能。学生在活动中的“喜悦、逗趣、激励、自豪、希望”都是对人的生活具有积极能动作用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人容易注意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对于生活压力及成就都能够以适当的情绪状态应对,形成较为平和的心境,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学生在分享照片时,几乎都是分享过去成长过程中快乐的、美好的事情。每一个学生都在分享快乐与美好,心理课的情绪辅导功能得以突显。另一方面,积极情绪有助于为积极进取的内驱力提供有效的激励信号,以鼓励个体为实现积极目标而采取健康积极的行动。因此,学生在快乐的分享活动中,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来自教师、同伴对于成长提供的合理建议。
二、从照片中找寻支持的力量,缓解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
学生分享的照片有自己的单人照,也有与同学、玩伴、父母、亲人的合影,还有幼儿园、小学的毕业集体照。学生在分享合影和毕业集体照的时候,必然会分享到与他人在一起的经历,而且大多分享的都是积极的人际关系状况。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成资源。
现在的中学生存在自我中心倾向的不在少数。独生子女状况,再加上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宠惯的教养方式,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表现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心里只有自己,眼里没有别人。在学生分享照片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认知,是有效帮助学生跳出“自我中心”,在心里装进“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一些帮助过自己的陌生人”的重要契机。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指出,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来自父母、亲人、同伴、朋友的强大支持。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的危机干预“树理论”更加形象,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重要部分除了有象征树根的家庭教育、既往经历之外,象征树干的“社会支持”和个人理想、信念、价值观,对于人的成长也同样重要,具有了发达的树根和茁壮的树干,才会有“枝繁叶茂”的个人成就。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实施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于“重要他人”的忽视和误解,促成学生形成对自己重要他人的“感激、敬佩和爱”等积极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三、从照片中探寻个体主动、积极成长的路径
满月、周岁的纪念照,节日、旅游的生活照,影楼拍摄的艺术照……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人物,每一张照片都值得品味。课堂上,学生对照片内容的解读,其丰富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当学生将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全部展示在屏幕上,从婴幼儿时的若干第一次——翻身、爬行、站立、步行,到童年时的学骑车、学游泳、学游戏,还有学龄期的学校学习生活,都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部关于“长大”的延时电影,分享者和听众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和身边同伴“过去的我”的成长过程。“长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照片只能说明过去,那么 “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呢?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生成性问题。
如今,中学生中认为生活、学习“无目的、无意义、无价值”的“三无”学生有增多趋势,形成原因不一而足,让他们有“一个可以把握的现在,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是教育者共同的课题。每一个个体本身就具有原始的、强大的成长力量。学会走路、学会骑车、学会知识,成长过程中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成功,都是个体长大的证明,都是主动努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展开对“过去的我”的回忆,对“现在的我”的觉察和对“未来的我”的想象,回顾过去的“成功”,鼓励现在“努力”,给予未来“希望”,可以强化个体长大的“主观能动性”,提振心理能量,让他们有信心、有动力去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挫折。通过回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对“无目的、无意义、无价值”的“三无”人生观产生强大冲击,引导学生自觉产生批判“三无”的力量,使改变成为可能。在分享照片的基础上,对现在进行觉察并对未来进行想象,对于长大探讨的时间长度变得更长,深度变得更深,更加契合“我长大了”的主题,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价值也更加突显。
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中的照片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大多被束之高阁,只留存在影集里、电脑里。心理课照片分享活动,将这些富有情感的照片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联结起来,其课堂上生成出的心理辅导资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应该说,将照片资源应用于心理辅导活动,是一次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尝试,也是一次有效且有益的心理辅导资源探索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扬州,225800)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